《醫燈續焰》~ 卷二 (2)
卷二 (2)
1. 附方
上為細末,水調或香油調,貼瘡上。
鐵井欄,治無名腫毒,或背疽。
芙蓉葉(重陽前收研末),蒼耳(端午前收,燒灰存性)
上同研細,以蜜水調,傅患處四圍,露頭。
補中益氣湯(見第三十九)
玉樞丹(見第六十三)
十全大補湯(見第十六)
當歸補血湯(見第十六)
神仙太乙膏,治一切癰疽瘡毒,已潰未潰者。如發背,以溫水洗淨,軟絹拭乾,用緋帛攤貼。更為丸,冷水送下。血氣不通,溫酒下。赤、白帶,當歸酒下。咳嗽及喉閉纏喉風,並用新綿裹置口中噙化。一切風赤眼,捏作小餅,貼太陽穴,更以山梔子湯下。打撲傷損,外貼內服,橘皮湯下。腰膝痛,貼患處,鹽湯下。唾血,桑皮湯下。以蛤粉為衣,其膏可收十餘年不壞。又治瘰癧,用鹽湯洗貼,酒下一丸。楊梅瘡毒,潰爛者尤效。婦人經脈不通,腹痛,甘草湯下,並攤貼之。疥瘡,用麻油煎滾,和膏塗之。虎、犬、蛇、蠍傷,刀斧傷,皆可內服外貼。
玄參,白芷,當歸,赤芍,肉桂,大黃,生地(各一兩)
麻油二斤,入銅鍋內,煎至黑,濾去滓,入黃丹十二兩再煎,滴水掄軟硬得中,即成膏矣。腫毒跌撲疼痛,加乳香、沒藥。
制丹法:黃丹先炒紫色,傾缸內,用滾水一桶泡之。再汲涼水滿缸,用棒常攪。浸一宿,去水,再炒如前二次,方研令極細用。
替針丸
雄雀糞(二十粒),硇砂,陳倉米,沒藥(各一字)
上研勻,以米飯丸,如粟大。每用一粒,貼瘡口眼中,即潰膿出。
六君子湯(見第十六)
圍藥
南星,草烏頭,黃柏,白芨(各二兩),五倍子(炒一兩)
上為細末,調如糊,隨血圍匝如牆壁,可移險處於不險處如神。
金絲萬應膏,治攧撲損傷,手足肩背並寒濕腳氣,疼痛不可忍。小兒脾疳,瀉痢,咳嗽,不肯服藥者。
瀝青(二斤半),威靈仙,黃蠟(各二兩),蓖麻子(一百個,去殼、研),沒藥,乳香(各一兩別研),麻油(夏二兩,春、秋三兩,冬四兩),木鱉子(二十八個,去殼、切片子研。)
上先將瀝青同威靈仙下鍋熬化,以槐柳枝攪候焦黑色,重綿濾過。以瀝青入水盆,候冷成塊。取出秤二斤淨,再下鍋熔開。下麻油、黃蠟、蓖麻、木鱉子泥,不住手槐柳枝攪勻。須慢火,滴入水中不黏手,扯拔如金絲狀,方可。如硬,再旋加油少許。如軟,加瀝青。試得如法,卻下乳沒末。
起鍋在炭火上,再用槐柳枝攪數百次。又以粗布濾膏在水盆內,扯拔如金絲。頻換水浸一日,卻用小銚盛。如跌撲傷,於疼痛處火上炙熱貼,透骨肉為驗。連換熱水數浴之,則血瘀自消。小兒脾疳貼患處。瀉痢,貼肚上。咳嗽,貼背心。
八珍湯(見第十六)
白話文:
[附方]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水或香油調和,敷貼在患處。
鐵井欄:治療無名腫毒或背疽。將重陽節前採收的芙蓉葉研磨成粉末,以及端午節前採收並燒成灰的蒼耳,混合研磨成細末,用蜂蜜水調和,敷在患處周圍,中間留出患處。
補中益氣湯(詳見第三十九方)
玉樞丹(詳見第六十三方)
十全大補湯(詳見第十六方)
當歸補血湯(詳見第十六方)
神仙太乙膏:治療各種癰疽瘡毒,無論已潰爛或未潰爛者皆可使用。如患發背,先用溫水清洗乾淨,用柔軟的絹布擦乾,再用紅色的布料攤開敷貼。製成藥丸後,可用冷水送服。若因血氣不通,則用溫酒送服;若為赤白帶下,則用當歸酒送服;若咳嗽或喉嚨閉塞、纏喉風,則用乾淨棉花包裹後含在口中含化;若是一切風赤眼,則捏成小餅貼在太陽穴,並服用山梔子湯;若為跌打損傷,則內服外貼,並服用橘皮湯;若為腰膝疼痛,則貼在患處,並服用鹽湯;若為吐血,則服用桑皮湯。以蛤粉做藥膏外層,此膏可保存十餘年而不壞。亦可治療瘰癧,用鹽湯清洗後敷貼,並服用一丸藥酒。治療梅毒潰爛者效果尤佳。婦女經脈不通,腹痛者,用甘草湯送服,並敷貼。治療疥瘡,用麻油煎滾後,與藥膏混合塗抹。虎、犬、蛇、蠍咬傷,以及刀斧傷,皆可內服外貼。
藥材:玄參、白芷、當歸、赤芍、肉桂、大黃、生地(各一兩),麻油二斤。將麻油放入銅鍋中煎至黑色,過濾掉雜質,加入黃丹十二兩繼續煎煮,至滴水成團,軟硬適中即可。治療腫毒跌打疼痛,可加入乳香、沒藥。
黃丹製備方法:先將黃丹炒至紫色,倒入缸中,用滾燙的開水一桶泡之。再加涼水至滿缸,用棒不停攪拌。浸泡一夜後,倒掉水,再如前法炒制兩次,然後研磨至極細。
替針丸:雄雀糞(二十粒)、硇砂、陳倉米、沒藥(各一字)。將藥材研磨均勻,用米飯做成米粒大小的藥丸。每次使用一粒,貼在瘡口中央,即可使膿液排出。
六君子湯(詳見第十六方)
圍藥:南星、草烏頭、黃柏、白芨(各二兩)、五倍子(炒一兩)。將藥材研磨成細末,調成糊狀,圍繞患處如牆壁般塗抹,可將危險之處轉移到安全之處。
金絲萬應膏:治療跌打損傷、手足肩背疼痛以及寒濕腳氣,以及小兒脾疳、瀉痢、咳嗽,不肯服藥者。將瀝青、威靈仙、黃蠟等藥材按比例熬製,過程中不停攪拌,過濾後再次熬製,加入麻油、蓖麻子、木鱉子等,至滴水成絲,拉絲成金絲狀。跌打損傷可熱敷患處,小兒脾疳貼患處,瀉痢貼腹部,咳嗽貼背心。
八珍湯(詳見第十六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