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附方

熟地黃(四兩),薯蕷(一兩),山茱萸(一兩),澤瀉(一兩),茯苓(三兩),牡丹皮(一兩),肉桂(一兩),附子(炮五錢),牛膝(一兩),車前子(一兩)

上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飲下。

調榮飲,治瘀血留滯化為水,四肢浮腫,皮肉赤紋,名血分。

蓬朮,川芎,當歸,延胡索,白芷,檳榔,陳皮,赤芍藥,桑白皮(炒),大腹皮,赤茯苓,葶藶(炒),瞿麥(各一錢),大黃(一錢半),細辛,官桂,甘草(炙,各五分)

作一服。水二鍾,姜三片,紅棗二枚,煎一鍾,食前服。

四制香附丸,治婦人女子,經候不調。

香附(浸去皮。一斤分作四分,酒浸一分,鹽水浸一分,童便浸一分,醋浸一分,各三日,焙乾)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溫酒下。(香附子血中之氣藥也。開鬱行氣而血自調,何病不瘳。婦人宜常服之。)

濟生實脾飲,治陰水發腫,用此先實脾土。

厚朴(去皮,薑製),白朮,木瓜(去瓤),大腹子,附子(炮),木香(不見火),草果仁,白茯苓(去皮),乾薑(炮,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復元丹(見第六十四)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

桂枝,生薑(各三兩),甘草(一兩),大棗(十二枚),麻黃,細辛(各二兩),附子(一枚,炮)

上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金匱枳朮湯

枳實(七枚),白朮(二兩)

上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當散也。

麻黃附子湯

麻黃(三兩),甘草(二兩),附子(一枚炮)

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二味,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葶藶丸,治肺氣咳嗽,面目浮腫,喘促不安,小便赤色。

甜葶藶(隔紙炒),貝母(煨黃色),木通(各一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防己(各二兩)

為末,棗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桑皮煎湯,食前下。

和劑五皮散,治風濕客於脾經,氣血凝滯,致面目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喘急。兼治皮水、妊娠胎水。

五加皮,地骨皮,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一方加白朮。磨沉香、木香入服)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熱服無時。

除濕湯(見第二十一)

濟生四磨湯,治七情感傷,上氣喘悶不食。

人參,檳榔,沉香,天台烏藥

上四味,各濃磨水,取七分,煎三、五沸。放溫,空心服。或下養正丹尤佳。

濟生疏鑿飲子,治水氣,浮腫喘急,煩躁多渴,大小便不利,服熱藥不得者。

白話文:

[附方]

調榮飲: 治療瘀血停滯化為水腫,四肢浮腫,皮膚出現紅色條紋(血分症狀)。

四制香附丸: 治療婦女經期不調。

濟生實脾飲: 治療陰水(水腫)導致的腫脹,先健脾益胃。

復元丹: (詳見原文第六十四)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

金匱枳朮湯:

麻黃附子湯:

葶藶丸: 治療肺氣咳嗽,面部浮腫,呼吸困難,喘促不安,小便顏色發紅。

和劑五皮散: 治療風濕侵犯脾經,氣血凝滯,導致面部虛浮,四肢腫脹,心腹脹滿,上氣喘急。也可用於治療皮水(水腫)和妊娠水腫。

除濕湯: (詳見原文第二十一)

濟生四磨湯: 治療七情(喜怒哀樂憂思恐驚)導致的情緒鬱結,上氣喘悶,食慾不振。

濟生疏鑿飲子: 治療水腫,浮腫喘急,煩躁口渴,大小便不利,服用溫熱藥物無效者。

(以下為各方劑的藥物組成及用法,因篇幅較長,以現代白話文敘述,並未完全逐字翻譯,但已盡力保留原文意思。)

第一方:熟地黃、薯蕷、山茱萸、澤瀉、茯苓、牡丹皮、肉桂、炮附子、牛膝、車前子,研磨成末,用蜂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第二方:蓬朮、川芎、當歸、延胡索、白芷、檳榔、陳皮、赤芍藥、炒桑白皮、大腹皮、赤茯苓、炒葶藶、瞿麥、大黃、細辛、官桂、炙甘草,組成一劑藥方。用兩碗水,加三片薑、兩個紅棗,煎成一碗,飯前服用。

第三方:香附子(將一斤香附子分成四份,分別用酒、鹽水、童尿、醋浸泡三天,再曬乾),研磨成末,用醋糊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飯前溫酒送服。

第四方:厚朴、白朮、去瓤木瓜、大腹子、炮附子、生木香、草果仁、去皮白茯苓、炮乾薑、炙甘草,研磨後服用,每次服用四錢,加水一盞,五片薑,一個紅棗煎至七分,不拘時溫服。

第五方:桂枝、生薑、甘草、大棗、麻黃、細辛、炮附子,加水煎服。

第六方:枳實、白朮,加水煎服。

第七方:麻黃、甘草、炮附子,加水煎服。

第八方:甜葶藶、貝母、木通、炒杏仁、防己,研磨成末,用棗肉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桑皮煎湯送服。

第九方:五加皮、地骨皮、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 (有些方劑會加白朮,磨碎沉香、木香服用),研磨後服用。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盞煎至七分,熱服,不拘時辰。

第十方:人參、檳榔、沉香、天台烏藥,各濃磨取汁,混合煎煮後服用。

再次聲明:以上僅為古代方劑的翻譯,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 如有任何疾病,請諮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