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附方

荔枝核(十四枚,燒灰存性,用新者),八角茴香(炒),沉香,木香,青鹽,食鹽(各一錢),川楝肉,小茴香(各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熱酒調服。

三層茴香丸,治腎與膀胱俱虛,為邪氣摶結,遂成寒疝,伏留不散。臍腹疼痛,陰核偏大,膚囊腫,重墜滋長,有妨行步,瘙癢不止,時出黃水,浸成瘡瘍,或長怪肉,屢治不痊,以致腎經閉結,陰陽不通,外腎腫脹,冷硬如石,漸大。皆由頻服熱藥內攻,或因兜取,以致如此。用藥溫導陽氣,漸退寒邪,補虛消疝,暖養腎經,能使復元。一應小腸氣寒疝之疾,久新不過三料。

第一料

舶上茴香(用鹽半兩同炒焦黃,和鹽秤),川楝子(炮去核),沙參(洗銼),木香(各一兩)

上為細末。煮米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用溫酒或鹽湯下。日三服。小病一料可安。才盡,便可用第二料。

第二料藥加

蓽茇(一兩),檳榔(半兩)

上共前藥六味,重五兩半,為末,依前糊丸。丸數、湯使亦如前。若病未愈,服第三料。

第三料藥加

白茯苓(四兩緊實者,去黑皮),黑附子(炮、去皮臍、稱半兩,或加作一兩)

上通前八味,重十兩,並依前糊丸湯使。丸數加至三十丸。小腸氣發頻,及三十年者寒疝氣如栲栳大者,皆可消散。神效。

濟生橘核丸,治四種㿗病,卵核腫脹,偏有小大。或堅硬如石,痛引臍腹,甚則膚囊腫脹成瘡,時出黃水。或成癰潰爛。

橘核,海藻,昆布,海帶(各洗),川楝肉(炒),桃仁(麩炒各一兩),製厚朴,木通,枳實(麩炒),延胡索(炒),桂心,木香(各半兩)

上為細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酒、鹽湯下。虛寒甚者,加炮川烏一兩。堅脹久不消者,加硇砂二錢,醋煮旋入。

香附散,治㿗疝脹及小腸氣。

上用香附不拘多少,為末。每用酒一盞,入海藻一錢,煎至半盞,先撈海藻細嚼,調香附末二錢服。一方以海藻為末,用熱酒調尤效。甚者灌之。

一方熱酒下荊芥末。

龍膽瀉肝湯,治肝經濕熱,兩拗腫痛,或腹中疼痛,或小便澀滯等證。

龍膽草(酒拌、炒黃),澤瀉(各一錢),車前子(炒),木通,生地黃(酒拌),山梔(炒),當歸(酒拌),黃芩(炒),甘草(各五分)

上水煎服。

加味逍遙散(見第五十一)

白話文:

[附方]

三層茴香丸,治療腎臟和膀胱皆虛弱,邪氣阻塞凝結,形成寒疝,長期停留在體內不散。症狀包括:臍腹疼痛、陰核腫大、陰囊腫脹、下墜感加重、行走困難、瘙癢不止、經常流出黃水、形成潰瘍、甚至長出怪肉,經久治療不癒,導致腎經阻塞,陰陽不通,外生殖器腫脹、冰冷堅硬如石,且逐漸增大。這些都是由於長期服用溫熱藥物內攻,或因錯誤治療方法導致的。此方藥物溫和引導陽氣,逐漸去除寒邪,補虛消散疝氣,溫養腎經,使之恢復元氣。各種小腸氣寒疝病症,無論病程長短,服用三劑即可見效。

第一劑:舶上茴香(用半兩鹽同炒至焦黃,和鹽一起稱重)、川楝子(炮製去核)、沙參(洗淨切碎)、木香(各一兩)研成細末,用煮熟的米糊做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空腹溫酒或鹽湯送服,每日三次。病情較輕者,一劑即可痊癒。藥力用盡後,即可服用第二劑。

第二劑:在第一劑藥物基礎上,再加入蓽茇(一兩)、檳榔(半兩)。所有六味藥物總重五兩半,研成細末,用米糊制成丸藥,用量及服用方法與第一劑相同。如果病情未癒,則服用第三劑。

第三劑:在第二劑藥物基礎上,再加入白茯苓(四兩,選擇緊實的,去除黑皮)、黑附子(炮製去皮和臍,稱重半兩,或加至一兩)。所有八味藥物總重十兩,仍用米糊制丸,服用方法與前相同,丸藥數量增加至三十丸。小腸氣發作頻繁,或患病三十年之久的寒疝,腫塊如栲栳(一種盛物器具)般巨大者,皆可使其消散,療效神奇。

濟生橘核丸,治療四種疝氣疾病,症狀為卵核腫脹,大小不一,有的堅硬如石,疼痛牽連到臍腹,嚴重者陰囊腫脹成瘡,經常流出黃水,或形成癰腫潰爛。

橘核、海藻、昆布、海帶(各洗淨)、川楝肉(炒)、桃仁(麩炒,各一兩)、製厚朴、木通、枳實(麩炒)、延胡索(炒)、桂心、木香(各半兩)研成細末,用酒糊做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用鹽酒或鹽湯送服。虛寒嚴重者,加炮製川烏一兩;腫脹堅硬久治不愈者,加硇砂二錢,用醋煮沸後加入藥丸中。

香附散,治療疝氣腫脹和小腸氣。

用適量香附研成細末。每次取酒一盞,加入海藻一錢,煎煮至半盞,先將海藻撈出細嚼,然後調入香附末二錢服用。另一方是將海藻研成細末,用熱酒調服,效果更好。病情嚴重者,可灌服。

另一方是用熱酒送服荊芥末。

龍膽瀉肝湯,治療肝經濕熱引起的兩側睾丸腫痛,或腹痛,或小便澀滯等症狀。

龍膽草(用酒拌炒至黃色)、澤瀉(各一錢)、車前子(炒)、木通、生地黃(用酒拌)、山梔(炒)、當歸(用酒拌)、黃芩(炒)、甘草(各五分),水煎服。

加味逍遙散(詳見第五十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