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診遵經》~ 卷下 (16)
卷下 (16)
1. 診鼻望法提綱
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五官先生鼻。五臟先成精。精乃一身之本。頭為五體之尊。是以雷公問道。黃帝傳經。五色獨決於明堂。四診先觀其天牝。蓋鼻者。形之始也。氣之門戶也。呼吸之間。通乎天地。貫乎經絡。五臟六腑。無不畢達。四體百骸。無不周遍者也。
分其部位。則臟腑六部之提綱是已。辨其氣色。則陰陽十法之提綱是已。其相乘之理。合之部位可推也。其相應之理。合之氣色可推也。肝青、心赤、脾黃、肺白、腎黑。與夫聲音臭味情志脈病。亦無有不可推者。凡諸望法。皆當比例以相參也。金匱要略云。鼻頭色青腹中痛。
若冷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是宜以四時參之。以十法辨之矣。第色雖當辨。形亦宜分。望之之法。又有提綱焉。蓋鼻者。肺之合也。鼻大者。臟氣有餘。鼻小者。臟氣不足。腫起者。邪氣盛。陷下者。正氣衰。
鼻煽張者肺虛。鼻仰息者肺實。鼻枯槁者。寒熱之證。鼻蝕爛者。疳瘡之形。鼻竅乾燥者。陽明之經病。鼻柱崩壞者。癘風之敗症。鼻下紅腫如瘡者。腹中有蟲之疳病。鼻流濁涕者。外受風熱。鼻流清涕者。外感風寒。鼻淵者。腦中熱。故涕下滲。鼻衄者。陽絡傷。故血外溢。
鼻生瘜肉謂之齆。鼻生粉刺謂之齇。此皆鼻形之望法也。析而言之。合而觀之。察五官。參四診。變在其中矣。至於骨部起者壽。骨部陷者夭。故鼻準貴乎豐隆焉。他如氣之粗細。息之疾徐。嚏之有無。竅之通塞。當詳各門。容後續述。
白話文:
[診斷鼻子觀察方法總綱]
宇宙間的氣息交融,萬物得以孕育成長。男女結合,生命得以誕生。在人體五官之中,鼻子是首先形成的;五臟則最先形成精氣。精氣是人體的根本,頭部則是身體最重要的部位。因此古有雷公問道,黃帝傳授醫經,面部的五色變化獨特地反映在鼻子(明堂)上,而四診中的望診,首先要觀察的就是鼻子。
鼻子是形體的起源,也是氣息的門戶,在呼吸間,它連接著天地,貫穿全身的經絡,無論五臟六腑,還是四肢百骸,都和鼻子息息相關。
我們可以根據鼻子的不同部位,來瞭解臟腑的狀態;根據鼻子的氣色,來辨別陰陽的十種原則。如果出現了異常,結合部位和氣色,就能推測出原因。例如,肝臟問題會使鼻子顯青色,心臟問題會顯紅色,脾臟問題會顯黃色,肺部問題會顯白色,腎臟問題會顯黑色。此外,聲音、氣味、情緒、脈象和疾病,都能從鼻子的變化中推測出來。所有的望診方法,都應該以此類比參考。
《金匱要略》提到,如果鼻子頂端顯青色,可能是腹部疼痛的徵兆,若是寒冷且持續,可能有生命危險。鼻子頂端略顯黑色,可能有水腫的問題。如果鼻子頂端呈黃色,可能是胸部有寒氣。鼻子頂端顯白色,可能是失血的跡象。若不是季節性的紅色,可能也是致命的信號。這些情況都應該根據四季的變化和上述的十個原則來判斷。
顏色固然重要,但形狀也不能忽視。望診的方法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總綱:鼻子和肺臟密切相關。鼻子大的人,臟氣較旺盛;鼻子小的人,臟氣較弱。鼻子腫脹,表示邪氣較重;鼻子凹陷,表示正氣衰弱。
鼻子扇動,可能是肺虛的表現;鼻子向上吸氣,可能是肺實的表現。鼻子乾枯,可能是寒熱交錯的徵兆;鼻子潰爛,可能是疳瘡的徵兆。鼻子乾燥,可能是陽明經的問題;鼻子塌陷,可能是麻風病的惡性症狀。鼻子下方紅腫像長瘡,可能是腹部有寄生蟲的疳病;鼻涕稠厚,可能是外感風熱;鼻涕清澈,可能是外感風寒。鼻塞流涕,可能是腦部過熱;鼻出血,可能是陽絡受損。
鼻子長肉瘤稱為齆;鼻子長粉刺稱為齇。這些都是鼻子形狀的觀察方法。仔細分析,全面觀察,結合五官和四診,病情變化就會一目瞭然。
骨骼突出的人壽命較長,骨骼凹陷的人壽命較短。因此,鼻樑高挺是健康的象徵。其他如呼吸的粗細、快慢,是否打噴嚏,鼻孔是否通暢,都應詳細觀察,留待後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