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 (6)
(6)
1. 雜問
師取葛根,乃三路進剿之法,葛根為陽明之主藥,用之以截陽明之路,而邪不敢入,又能鼓胃氣上騰,足以助桂、麻發散祛邪之力,是以攻無不勝,戰無不克也。吐血門中,罕用此方,此方原不治此病,設有因風、寒閉塞,以致吐血,兼見項背几几,自汗惡寒者,此方亦未始不可用也。
【闡釋】本條論吐血有三因,即陽虛、陰虛、與外邪阻滯,並各就其病理、病象、治則及方藥,詳加論列,明白切實,易於遵循,無煩細說。惟現今獨重陰虛,一見血出,紅光遍地,皆謂之火。處方用藥,舉半都是六味地黃湯、生地四物湯,以及炒荊芥、藕節、茅根、茜草、仙鶴草、大黃、蒲黃之類,專主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近代名醫曹穎甫指出用涼藥之害,謂:“人之一身,惟血最熱,少年血盛則耐寒,老年血衰則畏寒,血虛故也。婦人血敗,雖當盛暑,亦必寒戰,此其明驗也。故無論吐血、衄血、便血及婦人崩漏,其體必屬虛寒。至於亡血而身熱,則里陰不能抱陽,陽盪而無歸矣。至是而用涼血之藥,十不活一,所以然者,為其陰中之陽氣,一戕於亡血,再戕於涼藥故也。”又謂:“吐血無止法,強止之則積為淤血,而病變不測。
嘗見四明某患吐血,西醫用止血針止之,遂至瘀結大腸,大便不通。後用豬膽汁導下其燥糞,投之水中,化為血色。又有用鮮生地、地骨皮止之者,其人腹中常痛。”又言“丁甘仁常用附子理中湯以治血症,非深明此理者,不足與言亡血之治法也。”較鄭氏闡發更詳。筆者每治血症,無論其為吐血、衄血、牙血、二便血,先不分其陰陽,都先止其血,用大劑甘草乾薑湯加血餘炭,屢用屢效。取其辛甘化陽,苦甘化陰之用也。
然後審察病情,按法治之。如李某牙齒出血,經年累月治療,非但牙血不止,反而牙齒鬆動,嚼食痛,擬全拔其牙而安假牙。連服甘草乾薑湯加血餘炭五劑而血止。因齒屬腎,繼治以金匱腎氣丸,續服十劑,齒牙鬆動及嚼食痛諸症悉愈。惟論外感風寒阻塞氣機而致吐血者,宜以升散清涼為主,治以桂枝、麻黃、葛根諸方,則一再告誡,要審病確實,減輕原方分量,始可應用。
一般吐血病,純由外感而發者少,常多伏有內因,鄭氏只論其大要,唐容川《血證論》,較為詳實,可以參看。
□
問曰:大便下血如註,其有要乎?
答曰:下血之症,論因則多,論要則二。二者何?即陰、陽兩字也。陰、陽即氣、血,夫血固以下行為順,是順行其經絡之謂,非妄行之謂也。陽虛之人,下血如註,是下焦之陽不足,而不能統攝也;陰虛之人,下血如註,是下焦之陰不足,陰虛則火旺,火旺遂逼血外溢也。陽虛陰虛,察脈察色,與上辨吐血法同。陽虛之下血,宜培中下之陽,方用四逆湯、理中湯,見陽虛門。陰虛之下血,宜培中下之陰,方用瀉心湯、六味、補血湯(即六味地黃湯、當歸補血湯),見陰虛門。或又曰:糞前血、糞後血,何謂也?曰:糞前血者,循行大腸之血失度也;糞後血者,脾胃之陰失度也。亦不必細分,總在這糞之鞕、溏,以判腸胃之虛、實,又要察其人平日起居,外形之有神無神,而虛、實自判也。先血而糞鞕者,胃火旺而致也,人參白虎、麻仁丸可用;先血而糞溏者,脾不攝血也,理中、建中可用;糞鞕而血後來者,心火旺也,導赤散可用;糞溏而血後來者,心血之虛也,補血湯、參棗湯可醫。仲景以先便後血為遠血,主以黃土湯;先血後便為近血,主以赤小豆當歸散。
白話文:
[雜問]
醫生使用葛根,就像三路夾擊的方法。葛根是治療陽明經病症的主要藥物,用它可以阻截陽明經的邪氣,使邪氣無法入侵,又能振奮胃氣向上升騰,幫助桂枝、麻黃發散驅除邪氣的力量,所以用它來治療疾病幾乎沒有不成功的。
在治療吐血的方面,很少使用這種方法,因為這個方子本來就不是用來治療吐血的。如果吐血是因為風寒閉塞,同時出現脖子和背部僵硬、自汗、怕冷的症狀,那麼這個方子或許也可以嘗試使用。
【闡釋】
這一段討論吐血有三種原因:陽氣虛弱、陰液虛弱、以及外邪阻礙經絡。並針對這三種原因的病理、症狀、治療原則和用藥都詳細地加以論述,明白實在,容易理解和遵從。但現在的醫生都只重視陰虛,只要看到出血,就認為是火熱引起的,開的藥方幾乎都是六味地黃湯、生地四物湯,以及炒荊芥、藕節、茅根、茜草、仙鶴草、大黃、蒲黃之類的藥物,專門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近代名醫曹穎甫指出使用涼藥的害處,他認為:「人體之中,血液最為熱,少年血氣旺盛所以不怕冷,老年血氣衰退所以怕冷,這是因為血虛的緣故。婦女血敗,即使在盛夏,也會感到寒戰,這是很明顯的例子。所以無論是吐血、流鼻血、便血以及婦女的崩漏,病人的體質必定是虛寒的。至於失血後發熱,那是因為體內陰液無法包容陽氣,陽氣散失而沒有歸宿。這時候如果使用涼血的藥物,十個病人會有九個死亡,原因是因為體內虛弱的陽氣,一次被失血損傷,又一次被涼藥傷害。」他又說:「吐血沒有強行止血的方法,強行止血反而會積成瘀血,導致病情變化難測。
我曾經看過一位四明地方的病人吐血,西醫用止血針止血,結果導致血瘀結在大腸,大便不通。後來用豬膽汁導出乾燥的糞便,投入水中,化成血色。也有人用鮮生地、地骨皮止血,結果病人腹部常常疼痛。」他又說:「丁甘仁常常用附子理中湯來治療出血的疾病,如果不是深入了解這個道理的人,是沒辦法跟他談論失血的治療方法的。」比鄭氏的闡述更加詳細。我每次治療出血的疾病,不管是吐血、流鼻血、牙齦出血、大小便出血,都不先區分陰陽,都會先止血,用大量甘草乾薑湯加入血餘炭,效果屢試不爽。取它辛甘化陽,苦甘化陰的作用。
然後再仔細觀察病情,按照方法治療。例如,有一位李先生牙齒出血,多年治療都沒辦法止血,反而牙齒鬆動,咀嚼食物時疼痛,打算全部拔掉牙齒裝假牙。他連續服用甘草乾薑湯加血餘炭五劑,就止住了血。因為牙齒屬於腎,接著用金匱腎氣丸治療,連續服用十劑,牙齒鬆動和咀嚼疼痛的症狀全部都好了。至於外感風寒阻塞氣機導致吐血,應該用升散清涼的方法治療,用桂枝、麻黃、葛根等方劑,但必須再三告誡,要仔細診斷病情是否確實,並且要減少原方劑量,才可以應用。
一般的吐血疾病,純粹由外感引起的很少,常常多數都潛伏有內在的原因。鄭氏只論述了大概的要點,唐容川的《血證論》比較詳細,可以參考。
**問:**大便出血像水注一樣,其中有什麼要點嗎?
**答:**大便出血的原因有很多,但總結起來主要有兩個:陰和陽。陰陽就是氣和血。血本來就是向下流動的,這是順著經絡的運行,而不是亂動。陽虛的人,大便出血像水注一樣,是因為下焦的陽氣不足,不能統攝血液;陰虛的人,大便出血像水注一樣,是因為下焦的陰液不足,陰虛則火旺,火旺就會迫使血液外溢。陽虛或陰虛,要觀察脈象和臉色,跟上面辨別吐血的方法相同。陽虛的出血,應該培養中下焦的陽氣,可以用四逆湯、理中湯,相關內容可以看陽虛門;陰虛的出血,應該培養中下焦的陰液,可以用瀉心湯、六味地黃湯、當歸補血湯,相關內容可以看陰虛門。
又有人問:大便前出血和便後出血,有什麼區別?回答說:大便前出血,是運行在大腸的血液失去常規;大便後出血,是脾胃的陰液失去常規。但也不必細分,只要觀察大便的硬或軟,來判斷腸胃的虛弱或實熱,還要觀察病人平時的生活習慣,以及外形是否有精神,就能判斷虛實。先出血而大便硬的,是胃火旺盛導致的,可以用人參白虎湯、麻仁丸;先出血而大便稀的,是脾不能攝血,可以用理中湯、建中湯;大便硬而後出血的,是心火旺盛,可以用導赤散;大便稀而後出血的,是心血虛弱,可以用補血湯、參棗湯。張仲景認為先大便後出血是遠血,用黃土湯治療;先出血後大便為近血,用赤小豆當歸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