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 (5)
(5)
1. 痰飲
痰飲者,水濕之別名也。脾無濕不生痰,水道清則飲不作。痰清而不膠者,胃陽不足以行水也(宜溫中、理中湯)。痰黃而膠,喜生冷者,火旺而津枯也(宜雞子黃連湯)。痰白、痰青、痰咸,皆由於陽不足(宜溫、宜補)。痰臭、痰吐如絲不斷,痰結如砂石者,皆由於陰虧火旺(宜五味子湯養血湯)。
《金匱》列五飲之名,亦當熟看。
白話文:
痰飲,其實就是水濕的另一種稱呼。脾胃如果沒有濕氣就不會產生痰,水道通暢清澈,就不會形成飲。痰液清稀不黏稠,是因為胃陽不足,無法正常運化水液(適合用溫中、理中湯來治療)。痰液黃稠且黏膩,又喜歡吃生冷食物,是因為體內火氣旺盛,導致津液枯竭(適合用雞子黃連湯來治療)。痰液呈現白色、青色、或帶有鹹味,都是因為陽氣不足(適合用溫補的方式來治療)。痰液發臭,吐出的痰像絲一樣連綿不斷,或者痰結成如砂石般,都是因為陰液虧虛,導致虛火旺盛(適合用五味子湯或養血湯來治療)。
《金匱要略》列出了五種飲的名稱,也應該仔細研讀。
2. 咳嗽
咳而兼發熱身疼者,外感也(小青龍、麻黃湯之類)。咳而不發熱身痛,飽悶噯腐臭者,飲食為病也,亦間有發熱者(宜平胃散加麥、曲)。咳而身大熱,喜極熱湯,唇舌青白者,元陽外越,陰氣上乾清道也(宜吳萸四逆湯)。咳而身如瓮中,欲飲熱者,肺為寒痰閉塞也(宜苓桂術甘湯加細辛、乾薑、五味子)。咳而口乾喜冷飲,二便不利者,肺為火逼也(宜瀉白散中加蘇葉、桅子)。
乾咳而無痰者,肺燥血虛也(宜補血湯合黑薑甘草湯,加五味子)。咳而痰水如泉涌者,脾陽不運也(宜理中加砂、半、吳萸、茯苓)。咳症雖多,總以陰、陽兩法辨之即可。
白話文:
咳嗽同時發燒、身體疼痛,是外感引起的(可以用小青龍湯、麻黃湯之類的藥)。咳嗽但不發燒、身體不痛,反而覺得肚子脹悶、打嗝有腐臭味,是飲食問題引起的,有時也會發燒(可以用平胃散加麥芽、神麴)。咳嗽時身體發高燒、喜歡喝很熱的湯、嘴唇和舌頭呈現青白色,這是元陽外洩,陰氣向上侵襲呼吸道(可以用吳茱萸四逆湯)。咳嗽時感覺身體像在甕裡一樣悶悶的、想喝熱飲,這是肺被寒痰堵住了(可以用苓桂術甘湯加細辛、乾薑、五味子)。咳嗽時口乾、喜歡喝冷飲、大小便不順暢,這是肺被火熱逼迫(可以用瀉白散中加蘇葉、梔子)。
乾咳而沒有痰,是肺燥、血虛引起的(可以用補血湯合黑薑甘草湯,加五味子)。咳嗽時痰液像泉水一樣湧出,是脾陽功能不佳引起的(可以用理中湯加砂仁、半夏、吳茱萸、茯苓)。咳嗽的症狀雖然很多,總的來說用陰陽兩種方法來辨別就可以了。
3. 喘
喘而發熱、身疼者,寒邪閉塞肺竅也(宜麻黃湯倍麻)。喘而不發熱、身疼,舌青、二便自利者,元氣上騰也(宜潛陽丹)。喘而身大熱,面赤如硃,口不渴,唇、舌青、白者,元陽外越也(宜吳萸四逆湯)。
白話文:
呼吸急促且發燒、身體疼痛,是寒邪阻塞肺部氣孔所導致(適合用加重麻黃用量的麻黃湯)。呼吸急促但不發燒、身體不疼痛,舌頭呈現青色、大小便正常,是元氣向上浮動的現象(適合用潛陽丹)。呼吸急促且身體發高燒、臉色紅得像硃砂,口不渴,嘴唇和舌頭卻呈現青色或白色,是元陽外散的現象(適合用吳茱萸四逆湯)。
4. 嘔吐
嘔吐水谷,尚欲飲冷者,熱隔於中也(宜黃連生薑湯)。嘔吐而欲飲極熱者,寒隔於中也(宜理中加吳萸)。嘔吐身熱頭痛者,挾外感也(宜桂枝湯倍生薑、加吳萸)。嘔吐身大熱而無外感,尚欲飲熱者,脾陽外越也(宜附子理中加吳萸)。凡吐症發熱者多,因吐氣機向外,故身亦發熱,以身不痛為據。
白話文:
嘔吐,吐出來的是水和食物,還想喝冰冷的,這是熱邪阻隔在身體中間的緣故(適合用黃連生薑湯)。嘔吐,卻想喝非常熱的,這是寒邪阻隔在身體中間的緣故(適合用理中湯加吳茱萸)。嘔吐,並且身體發熱、頭痛,這是同時有外感風邪的緣故(適合用桂枝湯加倍生薑、再加吳茱萸)。嘔吐,身體發高燒卻沒有外感症狀,而且還想喝熱的,這是脾陽虛弱往外發散的緣故(適合用附子理中湯加吳茱萸)。一般來說,嘔吐的症狀通常會伴隨發熱,因為嘔吐會使身體的氣機往外散,所以身體也會發熱,這時可以根據身體是否有疼痛來判斷。
5. 雜問
□
問曰:吐血一症,其陽虛乎?其陰虛乎?
答曰:吐血一症,其要有三:有陽虛者,有陰虛者,有因外邪阻滯者,不可不知,亦不可不辨也。夫人身不外氣、血兩字,氣為陽,天也、夫也;血為陰,地也、妻也。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內,陰、陽自然之定理,氣、血相依而行,氣法乎上,血法乎下,流通無滯,均平不偏,何吐血之有乎?至於吐血,乃氣機之逆也。陽虛之逆血者,緣由陽氣衰弱,不能統血,陰氣太旺,勢必上僭,漸乾清道,以致外越,如今之懦弱丈夫,不能約束其妻也。陰虛之逆血者,由於陽氣獨旺,陽氣過旺,勢必上沖,沖之過節,血亦因而外越,如今人之丈夫酷烈,而妻不敢安其室也。外邪阻滯之逆血者,或因風、寒之邪,阻其升、降之氣機,而循行經絡之血液,失其常度,或留胸膈,或停胃口,一觸即發,血故外越。如溝渠之水,流行自如,忽從中閘定,上流欲下之水,勢必逆行上涌,亦氣機自然之理也。又曰:吐血三要,已得聞矣,敢問三要之症,如何辨認?如何施治?曰:凡陽虛吐血之人,言語無神,脈息無神,面色無神,氣衰力竭,困倦喜卧,不思飲食,咳多清痰,又須審察上、中、下三部,何處病情獨見,便可按法治之也。法宜辛甘化陽之品,調其中土,扶其元陽,如甘草乾薑湯、理中、建中之類。陰虛吐血之人,言語有神,面色有神,脈息有神,吐雖多不覺其病,咳多膠粘之痰,又貴察其上、中、下三部,何處病形獨現,便可識其臟腑之偏,而用藥自有據也。法宜苦甘化陰之品,如瀉心湯、導赤散、雞子湯(即《傷寒論》黃連阿膠湯)之類。風寒阻滯而吐者,必現發熱、頭疼、身痛,脈浮或緊,看定提綱,按法治之。法宜升散清涼為主,如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之類。桂、麻、建中、理中、甘草諸方,見陽虛門;瀉心、導赤、雞子諸方,見陰虛門。
葛根湯
葛根四錢,麻黃三錢,甘草二錢,芍藥一錢,桂枝二錢,生薑三錢,大棗三枚
古方分兩太重,取其直達太陽膀胱之經輸,而祛邪早出也。若用以治吐血,務要果真有太陽病,項背几几,無汗惡風,與陽明合病,下利方可,不然未可輕試也。今改用分兩,從俗之意,亦當察病輕重,再為酌量。
用藥意解
按葛根湯一方,乃肌、表兩解之方,亦太陽、陽明合解之方也。夫風寒之邪,一從肌腠而入,則為桂枝湯症,一從膚表而入,則為麻黃湯症,今以桂枝湯加麻黃、葛根,是從肌腠以達膚表,俾邪直出。太陽與陽明接壤,太陽之邪已在經輸,逼近陽明,此刻陽明不病亦病也。去太陽之邪,即所以救陽明也。
白話文:
[雜問]
問:吐血是陽虛還是陰虛?
答:吐血原因有三:陽虛、陰虛和外邪阻滯,必須分辨清楚。人體由氣血構成,氣屬陽,像天、像丈夫;血屬陰,像地、像妻子。男子主外,女子主內,這是陰陽的自然規律。氣血互相依存,氣在上,血在下,運行通暢,均衡不偏,就不會吐血。吐血是氣機逆亂造成的。
陽虛導致吐血,是因為陽氣衰弱,不能統攝血液,陰氣過盛,便會上犯,衝破經絡,導致血液外溢,就像懦弱的丈夫無法約束妻子一樣。
陰虛導致吐血,是因為陽氣過盛,陽氣過於旺盛,向上衝擊,超過了承受的限度,血液也會外溢,就像暴烈的丈夫讓妻子不得安寧一樣。
外邪阻滯導致吐血,可能是風寒邪氣阻礙了氣血的升降運行,使血液滯留在胸膈或胃部,一旦觸動就外溢,如同水流受阻,勢必倒流一樣。
問:這三種吐血的症狀如何辨認和治療?
答:陽虛吐血的人,精神萎靡,面色蒼白,氣虛乏力,嗜睡懶動,食慾不振,咳嗽痰稀,要觀察上中下三焦,哪裡症狀明顯就針對治療。治療方法是用辛甘溫陽的藥物,調和脾胃,扶助元陽,例如甘草乾薑湯、理中湯、建中湯等。
陰虛吐血的人,精神尚可,面色紅潤,吐血較多卻不覺得嚴重,咳嗽痰稠,也要觀察上中下三焦,判斷病變的臟腑,再用藥。治療方法是用苦甘滋陰的藥物,例如瀉心湯、導赤散、雞子湯(即傷寒論中的黃連阿膠湯)等。
風寒阻滯引起的吐血,會出現發熱、頭痛、身痛,脈浮或緊,要根據主要症狀治療。治療方法是用升散清熱的藥物,例如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等。桂枝湯、麻黃湯、建中湯、理中湯、甘草湯等適用於陽虛;瀉心湯、導赤散、雞子湯等適用於陰虛。
葛根湯的藥方:葛根四錢,麻黃三錢,甘草二錢,芍藥一錢,桂枝二錢,生薑三錢,大棗三枚。
古方劑量較大,目的是直達太陽膀胱經,迅速祛除邪氣。若用於治療吐血,必須確診為太陽病,即項背僵硬,無汗惡風,並且與陽明病合併,下利的情況下才能使用,否則不宜輕易嘗試。現在的劑量已有所調整,但仍需根據病情輕重調整用藥。
藥物作用機理:葛根湯是治療肌表兩方面的藥方,也是治療太陽、陽明合病的藥方。風寒邪氣從肌膚進入,如果是從肌膚腠理進入,就是桂枝湯的證候;如果是從皮膚表面進入,就是麻黃湯的證候。葛根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了麻黃、葛根,目的是從肌膚腠理到達皮膚表面,使邪氣順利排出。太陽經和陽明經相接壤,太陽經的邪氣已經到達經絡,逼近陽明經,此時即使陽明經沒有生病,也會受到影響。去除太陽經的邪氣,也就是拯救陽明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