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7)

回本書目錄

(7)

1. 雜問

黃土湯

地黃八錢,白朮一兩,附片一兩,阿膠八錢,黃芩五錢,甘草八錢,黃土二兩

赤小豆當歸散

赤小豆三升、即小紅豆,非太極豆。,當歸十兩

用藥意解

按黃土湯一方,乃先、後並補之方也。夫先便後血,是脾陽之衰,補脾必先助火,故用附子以壯元陽而補脾陽,又以白朮、甘草、黃土,專助脾中之氣,最妙在地黃、阿膠、黃芩,甘寒苦寒,以滋脾中之陰,水土合德,火土生成,不寒不燥,乃溫和之妙方,可使脾陰立復,而無漏血之虞,何憂此病之不除哉!

按赤小豆當歸散一方,乃解毒清熱之方也。病人既先血後便,是濕熱蘊釀已在大腸,而不在脾胃,大腸血液為熱所傷,失其常度。當大便欲出,氣機下行,而腸中之血,不啻若溝渠之水,得一團土草以趕之,而流行不已也。此方重在赤小豆,以清腸中之濕熱,又佐以當歸活血行氣之品,自然病可立瘳。仲景又立此方於狐惑門,詳《金匱要略》。

【闡釋】本條論下血主要在察下焦之陰虛或陽虛。陽虛者宜用四逆湯,理中湯之類,以培中、下焦之陽;陰虛者宜用瀉心湯、六味地黃湯及當歸補血湯以培中、下焦之陰。而糞前血與糞後血,則須由糞之溏、鞕,以判腸胃之虛、實。細析為胃火旺、脾不攝血、心血旺、心血虛四種,分別以人參白虎湯、麻仁丸、建中湯、理中湯、導赤散及補血湯、參棗湯施治。

末復引《金匱》以黃土湯治遠血,赤小豆當歸散治近血之例,而加以申說,謂前者為先後並補,溫涼併進,不寒不燥之妙方,功專在脾、胃。後者為解毒、清熱、活血、行氣之妙方,功專在大腸,故能對遠血、近血,各擅其長,均屬切要之論。祖國醫學對下血,或稱便血、瀉血、結陰,有腸風、臟毒、遠血、近血之分。

近血不專在大腸,亦有小腸出血的腸炎;遠血即現代醫學的上消化道出血,尤以胃及十二指腸出血為多見。其主要病機不外是火熱熏灼,胃、腸脈絡受阻,或中氣不足,脾、胃虛寒,血失統攝而溢入腸道,以致發生便血。筆者常按鄭氏所析要點,及方藥化裁以治此類病癥,無不應手取效。

問曰:小便下血者,何故?

答曰:小便下血,其要有二,有痛不痛之分,痛則為血淋,照上治淋法治之,不痛則為尿血,多由脾中之陽不能攝脾中之陰血,流註闌門,(秘)〔泌〕清別濁之處,與水谷之濕氣,同滲入膀胱,而與尿俱出,故曰尿血。飲食定然減少,人困無神,法宜理中湯加桂元,或甘草乾薑湯加五味,以復脾中陰陽,自然尿血不作。若渴喜飲冷,善消食者,則為胃中風火妄動,逼血下行,法宜清胃,如人參白虎湯之類。亦有心移熱於小腸,而致血下行者,法宜清心,如導赤散之類。亦有沖、任有伏熱,逼血而致者,法宜清熱,如赤小豆當歸散,小柴胡加芩、連之類是也。學者即在上下四旁搜求病情,便可識也。

白話文:

黃土湯

生地黃八錢,白朮一兩,附子一兩,阿膠八錢,黃芩五錢,甘草八錢,灶心土二兩。

赤小豆當歸散

赤小豆三升(指小紅豆,不是太極豆),當歸十兩。

用藥的意義解釋

黃土湯這個方子,是同時補養先天和後天的方劑。大便先來,然後才出血,是脾陽衰弱的表現。要補脾,必須先幫助火氣,所以用附子來增強元陽、補益脾陽;再用白朮、甘草、灶心土,專門來幫助脾的氣機。最巧妙的地方在於用地黃、阿膠、黃芩,這些甘寒、苦寒的藥物,來滋養脾的陰液,使水和土的關係和諧,火和土互相生成,不偏寒也不偏燥,是一個溫和的妙方。它可以使脾陰快速恢復,不會再有漏血的憂慮,這樣病當然就能治好。

赤小豆當歸散這個方子,是解毒清熱的方劑。病人既然是先出血後大便,表示濕熱已經積聚在大腸,而不是在脾胃。大腸的血液被熱邪所傷,失去正常的運行軌道。當大便要出來的時候,氣機向下運行,而腸中的血液,就好像溝渠裡的水,遇到一團泥土雜草就跟著流出來,而且會持續不斷。這個方子的重點在於使用赤小豆,來清除腸中的濕熱;再佐以當歸這種活血行氣的藥物,病自然就能很快治癒。張仲景把這個方子放在「狐惑」這個類別中,詳細內容記載在《金匱要略》裡。

【闡釋】這段論述下血,主要是要觀察下焦是陰虛還是陽虛。陽虛的人應該用四逆湯、理中湯之類的方劑,來培養中下焦的陽氣;陰虛的人則應該用瀉心湯、六味地黃丸、當歸補血湯來培養中下焦的陰液。至於大便前出血還是大便後出血,則必須從大便的稀稠來判斷腸胃的虛實。仔細分析可以分為胃火旺、脾不攝血、心血旺、心血虛四種情況,分別用人參白虎湯、麻仁丸、建中湯、理中湯、導赤散和補血湯、參棗湯來治療。

最後又引用《金匱要略》裡用黃土湯治療遠血,用赤小豆當歸散治療近血的例子,加以說明,認為前者是同時補養先天和後天,溫涼藥物並用,不寒不燥的妙方,功效專注在脾胃;後者是解毒清熱、活血行氣的妙方,功效專注在大腸,所以能針對遠血和近血,各有擅長之處,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論述。中醫對於下血,又稱為便血、瀉血、結陰,區分為腸風、臟毒、遠血、近血等不同的情況。

近血不單單是大腸出血,也有小腸出血引起的腸炎;遠血就是現代醫學的上消化道出血,尤其是胃和十二指腸出血最為常見。其主要的病機不外乎是火熱薰灼,胃腸脈絡受阻,或是中氣不足,脾胃虛寒,血液失去控制而溢入腸道,導致便血。我常常按照鄭氏所分析的要點,以及方劑藥物的變化來治療這類病症,都能取得很好的療效。

**問:**小便出血,是什麼原因?

**答:**小便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痛的,一種是不痛的。痛的就屬於血淋,按照上面治療淋病的方法治療就行了;不痛的就屬於尿血,大多是因為脾中的陽氣不能控制脾中的陰血,導致血液流注到闌門(指泌別清濁的地方),與水穀的濕氣一同滲入膀胱,隨著尿液排出,所以叫做尿血。這時飲食一定會減少,人也會感到疲倦沒有精神,治療方法應該用理中湯加桂圓,或是甘草乾薑湯加五味子,來恢復脾中的陰陽,尿血自然就會停止。如果口渴喜歡喝冷的,而且容易餓,表示胃中有風火在作亂,迫使血液下行,治療方法應該清胃,例如用人參白虎湯之類的方劑。也有可能是心臟的熱邪轉移到小腸,導致血往下走,治療方法應該清心,例如用導赤散之類的方劑。也有可能是衝脈和任脈中有伏藏的熱邪,迫使血液下行,治療方法應該清熱,例如用赤小豆當歸散,或是小柴胡湯加黃芩、黃連之類的方劑。學醫的人應該從上下四旁仔細地去尋找病因,就能了解病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