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 (21)
(21)
1. 陰虛症門問答
【闡釋】觀此答可知足冷如冰,不能步履,實有三種:由於腎陽不足者,宜治以桂、附;由於脾虛濕盛者,宜服溫中除濕之藥;由於陰虛血虧,肺燥津枯,陰極生陽而致者,服桂、附除濕藥,不惟不效,反而更甚,亦猶熱深厥深之症,不可因厥而即回陽,必須治以苦甘化陰潤燥之劑,始能奏效。這也是一條不同尋常的重要經驗。
如前所解,芍藥甘草湯,或六味地黃湯加二冬、白蜜,及黃連阿膠湯,俱有此諸種功能,故可隨宜選用以治此症。
□
問曰:四肢肌肉皮膚乾粗瘦削,奄奄欲絕,常思冷飲,人俱以為疳病也,不知是否?
答曰:此胃有伏熱,而食盡脾陰之血液也。夫周身肌肉,統於脾胃,脾氣充則肉盈,脾陰足則肉活,周身肌肉紅活充盈,乃後天健旺之徵。脾與胃為表裡,彼此皆不可偏,偏則病作。今病人四肢乾枯飲冷,乾枯乃火之象,亦不足之象,飲冷是病之情,亦陰枯乞救之情,以此推求,知其胃有伏熱未解,食盡脾陰所致。此等病癥,小兒居多,由飲食損傷脾胃,久久元氣日落,或食生冷鮮物,停滯於內,邪熱叢生,服藥未當,漸漸而成者,十居其八。婦女憂郁,損傷肝脾,漸漸而成者亦多。世醫一見枯槁,便以疳症目之,而立五疳之名,總非至當。此症法宜甘潤養陰為主,方用甘草黑薑湯,加五味,解見上。如因內有積熱者,審輕重治之。
【闡釋】按祖國醫學理論,周身肌肉統於脾胃,脾與胃為表裡。此症是胃有伏熱,損傷脾陰,津液不行,故四肢肌肉皮膚乾枯瘦削,常思飲冷而後快。此種伏熱,多由食積或憂郁而生,不一定是一般所說的疳病,只宜甘潤養陰以清胃熱而固脾陰。甘草黑薑湯乃苦甘化陰之方,再加五味之斂潤,養陰清熱之力益強,故可以治愈此病。
□
問曰:病赤白痢日數十次,腹痛拘急者,何故?
答曰:此元陰不足以致肺燥,復感客燥而移燥於大腸也。諸書俱稱赤白為濕熱病,以白屬濕,以赤屬熱,照方施治,應效者少。餘細維此理,人身以坎、離立極,運用機關全在心、肺,心屬火,化血而居肺下;肺屬金,化氣而居心上。肺位最尊,氣機運轉,外充皮膚肌肉,內充筋骨臟腑,有天包乎地之義。肺氣一行,心血隨之,下而覆上,上而復下,循環不已,二氣調和,百節無傷;肺氣、血氣偶乖,諸症蜂起,豈獨痢疾為然。查痢疾多生於秋,乃燥金主氣之時,復感外來之燥邪,客於肺金,閉塞清道,轉輸失職,津液不行於大腸,大腸亦生燥熱,故曰肺移燥於大腸也。肺氣壅則大腸之氣壅,而血亦與之俱壅,故痢症作。白者重在氣之滯,赤者重在血之澀,赤、白相兼,心、肺俱受燥也。治痢者當在心、肺二處求之,切勿惑於夏傷於暑,秋必成痢。推是說也,以為夏日炎天,暑濕大行,交秋之際,暑濕未盡,膠固大腸,欲出不出而成痢。餘謂人之腸胃糟粕,有一、二日換一次者,有三、五日換一次者,豈盡濕熱之膠固大腸耶?以白為濕,濕甚宜瀉;以赤為熱,熱甚宜閉。今則不瀉不閉,而欲出不出,其為肺氣之滯,心血之澀也明甚,何得即以濕、熱蘊釀加之?此說亦近理,但濕、熱合病亦多,何不成痢?獨於秋月乃痢,明明燥邪客於肺。要知白者,氣也、火也,亦大腸之精也;赤者,血也、水也,亦大腸之液也。赤色雖似火象,其實周身血液,俱從火化得來,故曰血為陰,又曰血雖陰類,運從陽,指肺氣行而血隨之也。餘謂治痢當著重肺燥為主,雖赤、白有淺深之分,其源總歸於燥之一字,但治其燥,則二臟之氣即舒,不治痢而痢自止,不治赤白而赤白自消,握要之法也。舒馳遠以痢為四綱,其說亦可從,但未將受病根處明明指出,概謂白屬濕成,赤屬血因,紛紛聚訟,愈出愈奇,總非確論,惟有調氣、行血一語,略可遵從。法宜清燥、救肺為主,方用杏、冬二皮白蜜甘桔湯主之。至於似痢非痢,亦不可不辨。痢之為病,腹痛拘急,逼脹異常,欲出不出,出亦無多,日數十次。似痢非痢者,腹雖痛而不甚,便雖逼脹而所出尚多,日三、五次,甚七、八次,一痛即瀉,四時皆有,多得於大病久病之後。乃由中氣大衰,大腸失職,腸、胃稍有存積,氣虛不能載之,故似痢而實非痢也。法宜大健中土,中土氣足,自能載之,而不失節也。方用附子理中湯,加吳茱萸、安桂最妙。治痢諸書,皆雲調氣、行血,餘亦立一方,亦可酌用,名大黃木香湯。
白話文:
【闡釋】從這段回答可以知道,手腳冰冷到像冰塊一樣,無法走路的情況,實際上分為三種:如果是因為腎陽不足引起的,應該用桂枝、附子來治療;如果是因為脾虛濕盛引起的,應該服用溫中除濕的藥;如果是因為陰虛血虧,肺部乾燥津液枯竭,導致陰氣過盛轉為陽氣過盛引起的,服用桂枝、附子等除濕藥,不僅不會有效,反而會更嚴重,就像熱病深入導致厥冷一樣,不能因為厥冷就急著用溫陽的方法,必須使用苦味甘味能滋陰潤燥的藥物,才能有效。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殊經驗。
就像前面解釋的,芍藥甘草湯,或六味地黃湯加入麥冬、天冬、白蜜,以及黃連阿膠湯,都具有這些功能,所以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使用來治療這種病症。
**問:**四肢肌肉皮膚乾燥粗糙消瘦,奄奄一息,常常想喝冷飲,大家都認為是疳病,不知道是不是這樣?
**答:**這是因為胃裡有潛伏的熱,消耗了脾陰的血液。全身的肌肉都歸脾胃管轄,脾氣充足肌肉就豐滿,脾陰充足肌肉就活躍,全身肌肉紅潤飽滿,是後天健壯的表現。脾和胃是表裡關係,兩者都不能偏盛或偏衰,偏盛或偏衰就會發病。現在病人四肢乾枯想喝冷飲,乾枯是火的表現,也是不足的表現,想喝冷飲是病的情形,也是陰虛求救的表現,由此推斷,知道是胃裡有潛伏的熱還沒解除,消耗了脾陰所導致。這種病症,小孩比較多,因為飲食損傷脾胃,久而久之元氣衰弱,或吃了生冷新鮮的食物,停留在體內,邪熱叢生,用藥不當,慢慢就變成這樣,十個裡面有八個是這樣。婦女因為憂鬱,損傷肝脾,慢慢變成這樣的情況也很多。世俗的醫生一看到枯槁消瘦,就認為是疳病,而立了五疳的名稱,總之都不是最恰當的。這種病症應該用甘潤養陰為主的方法,方子用甘草黑薑湯,加入五味子,說明在前面。如果體內有積熱的,要根據輕重來治療。
【闡釋】按照中醫的理論,全身肌肉都歸脾胃管轄,脾和胃是表裡關係。這種病症是胃裡有潛伏的熱,損傷了脾陰,津液不能正常運行,所以四肢肌肉皮膚乾燥消瘦,常常想喝冷飲才覺得舒服。這種潛伏的熱,多是因為飲食積滯或憂鬱而產生的,不一定是通常說的疳病,只適合用甘潤養陰的方法來清除胃熱,鞏固脾陰。甘草黑薑湯是苦味甘味能化陰的方子,再加上五味子的收斂滋潤,養陰清熱的力量更強,所以可以治好這個病。
**問:**拉肚子,拉出紅白色黏液,一天幾十次,腹痛劇烈,是什麼原因?
**答:**這是因為元陰不足導致肺燥,又感受外來的燥邪,把燥邪傳到大腸所致。很多醫書都說紅白色黏液是濕熱病,認為白色屬於濕,紅色屬於熱,照著方子治療,有效的很少。我仔細研究這個道理,人體以坎、離為根本,運轉的關鍵全在心、肺,心屬火,化生血液並在肺的下面;肺屬金,化生氣並在心的上面。肺的位置最重要,氣機運轉,外充皮膚肌肉,內充筋骨臟腑,有天包住地的意思。肺氣運行,心血也跟著運行,向下也向上,向上也向下,循環不止,兩種氣調和,全身就沒有損傷;肺氣、血氣稍微不調和,各種病症就一起發生,豈只是拉肚子這樣而已。查看拉肚子多發生在秋天,是燥金主氣的時候,又感受外來的燥邪,停留在肺金,阻塞清道,轉輸失職,津液不能到達大腸,大腸也產生燥熱,所以說肺把燥邪傳到了大腸。肺氣壅塞,大腸的氣也壅塞,血液也跟著壅塞,所以發生拉肚子。白色多是氣的停滯,紅色多是血的凝澀,紅白色都有,是心、肺都受到燥邪影響。治療拉肚子應該從心、肺兩方面著手,千萬不要被夏天受暑氣,秋天必定會拉肚子的說法迷惑。推論這個說法,認為夏天炎熱,暑濕盛行,到了秋天,暑濕還沒散盡,膠著在大腸,想排又排不出去就成了拉肚子。我認為人的腸胃糟粕,有的一兩天換一次,有的三五天換一次,難道都是濕熱膠著在大腸嗎?認為白色是濕,濕氣重就應該瀉;認為紅色是熱,熱氣重就應該閉。現在既不瀉也不閉,而是想出又出不來,這明顯是肺氣的停滯,心血的凝澀,怎麼能說是濕熱蘊積造成的呢?這個說法也接近事實,但是濕熱合併發病的情況也很多,為什麼不會變成拉肚子?偏偏在秋天才會拉肚子,明明是燥邪停留在肺。要知道白色是氣、是火,也是大腸的精;紅色是血、是水,也是大腸的液。紅色雖然像火的表現,其實全身血液,都是從火化生而來的,所以說血是陰,又說血雖然屬於陰,運行卻要依賴陽氣,指的是肺氣運行,血液也跟著運行。我認為治療拉肚子應該著重在肺燥為主,雖然紅白色有輕重之分,但源頭都歸於燥一個字,只要治療燥,那麼兩個臟器的氣就會舒暢,不治拉肚子,拉肚子也會自己停止,不治紅白色黏液,紅白色黏液也會自己消失,這就是掌握要領的方法。舒馳遠認為拉肚子有四種情況,他的說法也可以採納,但是沒有把受病的根本原因明確指出,只是概括的說白色屬於濕,紅色屬於血,眾說紛紜,越說越離奇,總之都不是確切的論點,只有調氣、行血這句話,稍微可以遵從。方法應該以清燥、救肺為主,方子用杏仁、冬瓜皮二皮白蜜甘桔湯來治療。至於像拉肚子又不是拉肚子的情況,也不能不分辨。拉肚子的病症,腹痛劇烈,絞痛難忍,想大便又排不出來,排出來也不多,一天幾十次。像拉肚子又不是拉肚子的情況,腹痛雖然痛但不劇烈,大便雖然急迫,但排出來的還算多,一天三五次,多則七八次,一痛就拉,四季都有,大多是得於大病久病之後。這是因為中氣大衰,大腸失職,腸胃稍有積滯,氣虛不能承載,所以像拉肚子但實際上不是拉肚子。方法應該大補中氣,中氣充足,自然就能夠承載,而不會失常。方子用附子理中湯,加入吳茱萸、肉桂最好。治療拉肚子的醫書,都說要調氣、行血,我也立一個方子,也可以酌情使用,叫做大黃木香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