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1)

回本書目錄

(1)

1. 真龍約言

夫真龍者,乾為天是也(乾體屬金,渾然一團,無一毫渣滓塵垢。古人以龍喻之,言其有變化莫測之妙)。乾分一氣落於坤宮,化而為水,陰陽互根,變出後天坎離二卦,人身賴焉。二氣往來,化生中土,萬物生焉,二氣亦賴焉。如坎宮之龍(坎中一爻,乾體所化),初生之龍也,養於坤土之中,故曰:“見龍在田”,雖無飛騰之志,而有化育之功。是水也,無土而不停蓄,龍也,無土而不潛藏。

白話文:

真正的龍,指的是乾卦所代表的天。(乾卦代表的金屬性,渾然一體,沒有絲毫的雜質污垢。古人用龍來比喻它,是因為它具有變化莫測的神奇特質。)乾卦的一部分能量下降到坤卦的位置,化為水,陰陽相互依賴,變化出了後天的坎離兩卦,人體仰賴它們而存在。坎離兩卦的能量交替運行,化生出中央的戊己土,萬物由此而生,坎離兩卦也依賴它們而存在。就像坎卦中的龍(坎卦中有一爻是乾卦能量化生而來的),是初生的龍,養育在坤卦的土中,所以說:“見龍在田”,雖然沒有飛騰的志向,但是具有化育萬物的功勞。這是水,沒有土就不能積蓄,龍也是這樣,沒有土就不能潛藏。

故土覆水上,水在地中,水中有龍,而水不至寒極,地得龍潛,而地即能沖和,水土合德,世界大成矣。竊思天開於子(子時一陽發動故也),而龍降焉。龍降於子,至巳而龍體渾全,飛騰已極(故五六月雨水多,龍亦出,皆是龍體渾全),極則生一陰。一陰始於午,至亥而龍體化為純陰已極,極則生一陽。

白話文:

大地覆蓋著水,水在土壤中,水中孕育著龍,因此水不會冷到極點;土地獲得龍的潛藏,因此土地就會溫暖調和。水土相合,世界便得以形成。我認為天在子時開始開闢(因為子時一陽開始萌動),而龍此時降臨。龍降臨於子時,到巳時龍的形體已經完全,飛騰到極致(所以五六月雨水多,龍也會出現,都是因為龍的形體完全)。到了極點就會生出陰氣。陰氣從午時開始,到亥時龍的形體已經完全化為純陰,到了極點就會生出陽氣。

故曰:復一。一也者,真氣也,天之體也,氣雖在下,實無時而不發於上也。若離中真陰,地體也,雖居於上,實無時而不降於下也。故《易》曰:“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此陰陽升降之要,萬古不易之至理也。業醫者果能細心研究,即從真龍上領悟陰陽,便得人身一付全龍也。

白話文:

因此說:陰陽復歸於一。這個「一」,就是真氣,是上天之本源。雖然真氣在下,但其實沒有任何時刻不往上運行。如果分離了中焦的真陰,也就是下地之本源。即使真陰位於上方,但其實沒有任何時刻不往下運行。所以《易經》說:「本源於天的,嚮往上升;本源於地的,嚮往下降。」這就是陰陽升降的要領,是萬古不變的至高道理。學習醫術的人如果真能仔細研究,從真龍身上體會陰陽,就能得到一個人身,也就是一條完整的龍。

【闡釋】此節以龍為喻,以明人身坎中真陽、離中真陰上下往複,構成一個整體,並與天地陰陽相通為一體。主要在啟發醫者在診治疾病辨別陰陽時,必須把人與環境的關係聯繫起來,全面考慮。

白話文:

這段文字用龍來比喻人體,說明人體中的腎臟(坎)中的真陽之氣,以及心臟(離)中的真陰之氣,在人體內上下往返,形成一個整體,並且與天地的陰陽之氣相通。這段主要是啟發醫者在診治疾病辨別陰陽時,必須把人與環境的關係聯繫起來,全面考慮。

2. 傷寒六經提綱病情$

一日太陽,以脈浮,頭痛、項強、惡寒(八字為提綱),惡寒(二字為病情)

二日陽明,以胃家實(三字為提綱)、惡熱(二字為病情)

三日少陽,以口苦、咽乾、目眩(六字為提綱)、喜嘔(二字為病情)

四日太陰,以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二十三字為提綱),食不下(三字為病情)

白話文:

第一天太陽病,脈浮,頭痛、脖子僵硬、怕冷。

第二天陽明病,胃裡實滿,感到燥熱。

第三天少陽病,口苦、咽喉乾、頭昏眼花,想吐。

第四天太陰病,肚子脹滿想吐,吃不下東西,自己覺得很痛苦,肚子時常自發疼痛。如果瀉下,一定會在胸口下方結塊,吃不下東西。

五日少陰,以脈微細,但欲寐(六字為提綱),但欲寐(三字為病情)

六日厥陰,以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二十四字為提綱),不欲食(三字為病情)

白話文:

第五天少陰病,脉象微细,患者很想睡觉。第六天厥阴病,患者口干舌燥,气往上冲到胸口,胸口疼痛发热,感觉很饿却不想吃东西,吃了就吐酸水,拉肚子也止不住,不想吃东西。

提綱:六天厥陰型消渴,氣往上衝擊著心臟,心臟部位疼痛發熱,飢餓卻不願意進食,如果進食會嘔吐 出像蚯蚓狀的東西,腹瀉不止,不願意進食。

病情: 不願意進食。

【闡釋】仲景《傷寒論》所說的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病,標題只是辨某病脈、證、治,並無“經”字,可知經字是隨後加上的,自然不是僅指某經絡的病證,這是從六證的提綱病情可以見到的。這些提綱病情,是根據歷代醫家積累的經驗,從多種病情中分析綜合概括而獲得,明晰確實,不容相混。古今醫家多有闡述,鄭氏分別作成貫解、附解,頗有精卓之見,詳見以下各節。

白話文:

[解釋] 張仲景《傷寒論》裡所提到的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種病症,標題只是用來區分這些病症的脈象、症狀和治療方法,並沒有提到「經」這個字。可見「經」字是後來加上的,因此並非僅指某個經絡的病症。這從這些病症的提綱病情中就可以看出。這些提綱病情是根據歷代醫家累積的經驗,從大量的病症中進行分析、綜合、概括而得出的,它們清晰確切,不可混淆。古今醫家對此多有論述,鄭氏分別做了貫解和附解,見解精闢獨到,具體內容詳見以下各節。

惟一日太陽,二日陽明挨次傳經之說,則不可盡拘。鄭氏在後面提到“傷寒有傳經不傳腑,傳腑即不傳經的,更有直中太陰、少陰、厥陰,切切不可拘於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上面搜尋,總在這六經提綱病情上體會,即誤治變逆亦可知也。”可知掌握這六經提綱病情是極為重要的。

白話文:

關於「第一天太陽經、第二天陽明經依序傳經」的說法,不能完全拘泥。鄭氏後面提到:「傷寒有隻傳經不傳腑,傳腑就不傳經的情況;還有直接侵犯太陰、少陰、厥陰經的,不可拘泥於第一天太陽經、第二天陽明經的表徵,必須深入探討六經的脈絡來瞭解病情,即使誤治導致病情轉變,也能理解原因。」由此可見,掌握六經脈絡的病情至關重要。

3. 乾坤大旨

乾為天,屬金,純陽也。稱為老父、老陽、老子,又名曰龍。

白話文:

乾卦代表天,屬金,是純陽。被稱爲老父、老陽、老子,又稱爲龍。

坤為地,屬土,純陰也。稱為老母、老陰。乾坤交媾,化生六子。乾之初爻,乘於坤之初爻,而生長男,震也。乾之二爻,乘於坤之二爻,而生中男,坎也。乾之三爻,乘於坤之三爻,而生少男,艮也。故曰:乾道成男(初爻、二爻、三爻,喻乾金真精真氣發泄之次序也)

人秉天地之正氣而生,此坎離所以為人生立命之根也。

白話文:

在《易經》中,坤卦的初爻與乾卦的初爻交會,生下長女,也就是巽卦。坤卦的二爻與乾卦的二爻交會,生下中女,也就是離卦。坤卦的三爻與乾卦的三爻交會,生下少女,也就是兌卦。因此說:坤卦的運行會化生出三位女性(初爻、二爻、三爻,比喻坤土的純陰之氣外露的階段)。乾坤六位後代中,無論長幼,都遺傳了乾坤的性格偏好,只有中男和中女,才獨得了乾坤性格的精髓。 坤之初爻,乘於乾之初爻,而生長女,巽也。坤之二爻,乘於乾之二爻,而生中女,離也。坤之三爻,乘於乾之三爻,而生少女,兌也。故曰:坤道成女**(初爻、二爻、三爻,喻坤土真陰流露之度數也)**。乾坤六子,長少皆得乾坤性情之偏,惟中男中女,獨得乾坤性情之正。

【闡釋】鄭氏自序謂:學醫於劉止唐(清代中葉四川經學家兼醫學家),深悟《內經》、《周易》及仲景立方立法之旨。故《醫理真傳》一書,首揭乾坤大旨,闡述《周易》八卦學說,而以坎、離為人生立命之根。醫《易》相通,古人每有言及。唐代孫思邈曾說:“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

白話文:

鄭氏在序言中說,他師從劉止唐學習醫術,深入理解了《黃帝內經》、《周易》以及張仲景的處方和立法。因此,他在《醫理真傳》一書中,首先闡明天地運行的基本道理,並將《周易》八卦學說融入醫學,認為坎、離是人生立命的根本。醫學與《周易》相通,古人常常提及。唐代孫思邈曾說:“不懂《周易》就不足以談論太醫。”

”明代張景岳《類經·醫易義》全文數千言,義既精詳,文亦優美,備言醫易相通之理,在醫學及哲學史上,都有相當價值。其要點是“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

白話文:

明朝張景嶽的《類經·醫易義》全文有數千字,其道理既精闢又文辭優美,詳盡地論述了醫學和《易經》相通的道理,在醫學和哲學史上都有很重要的價值。它的精華要義是:「天地的運行,遵循著陰陽兩氣的變化而孕育萬物;人生的道理,也遵循著陰陽兩氣的變化而滋養百體。《易經》,蘊含著陰陽動靜變化奧妙的道理;醫學,是順合陰陽消長規律的知識。」

雖陰陽已備於《內經》,而變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陰陽也;醫《易》同源者,同此變化也。豈非醫《易》相通,理無二致,可以醫而不知《易》乎?”祖國最早醫學的經典《內經》,雖托始於黃帝,而成書卻在春秋戰國時期。《易經》是我國最早講陰陽的辯證唯物哲學,托始於伏羲固不可信,但最初的記載不晚於西周。

白話文:

儘管《內經》已經奠定了陰陽學說,但陰陽的變化莫過於《周易》。因此說天人同理,是因為同為陰陽學說;醫學和《易經》同源,是因為同為陰陽變化學說。試問,醫學和《易經》相通,道理相輔相成,能僅懂醫學而不懂《易經》嗎?

中國最早的醫學經典《內經》,雖然傳說是黃帝所創,但實際成書卻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易經》是我國最早論述陰陽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雖然傳說是伏羲所創不可信,但最早的記載也至少在西周時期。

其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陰、陽),兩儀生四象(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四象生八卦(

乾、

坤、

震、

巽、

坎、

離、

艮、

白話文:

其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陰、陽),兩儀生四象(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四象生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

兌)。八卦相重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萬一千五百二十策,愈演愈繁,變化莫測,是即所謂“陰陽分而天地立,四時行而百物生”。故“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這是一種略帶發展進化意義的朴素辯證唯物觀點。《內經》全面繼承了這種學說,肯定了世界的物質性及對立統一規律,闡發天人合一及陰陽五行的道理,以應用於醫學,對祖國醫學理論方藥的發展,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內經》的三陰、三陽,亦是在四象的基礎上產生的。

白話文:

八卦相疊形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籤,演化愈發繁複,變化難以預測,這正是所謂“陰陽分離,天地形成,四時運行,萬物生長”。因此,“天地間充斥著萬物”,這是一種帶有發展進化意義的樸素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內經》全面承襲了這一理論,肯定了世界的物質本質及其對立統一規律,闡述了天人合一和陰陽五行的道理,並將其運用於醫學,對中國醫學理論和方劑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內經》中的三陰三陽,也是在四象的基礎上產生的。

所以直到近代名醫,如惲鐵樵還大談醫《易》相通的道理。目前國內外不但有人在研究,而最近張仲景國醫大學努力按照中醫教育的特點,根據“醫《易》同源”,“學醫必須懂《易》”的傳統經驗,在課程的設置中還新增加了《易經》。

白話文:

所以直到近代名醫,如惲鐵樵還大力闡述醫學與《易經》相通的道理。目前國內外都有不少人正在研究這方面的學問,而最近張仲景國醫大學更積極推動傳統醫學教育,秉持著「醫學與《易經》同源」、「學習醫學必須要懂《易經》」的傳統經驗,在課程安排中新增加了《易經》課程。

關於八卦,有伏羲與文王畫卦兩種說法,前者以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分別代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後者以八卦配五行,乾兌為金,震巽為木,坤艮為土,坎為水、離為火。在方位上,前者是乾上坤下,離左坎右;後者是火南水北,木東金西。

白話文:

關於八卦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伏羲畫卦,他以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風、坎代表水、離代表火、艮代表山、兌代表澤。另一種是文王畫卦,他將八卦與五行相配,乾和兌代表金,震和巽代表木,坤和艮代表土,坎代表水,離代表火。

在方位上,伏羲的八卦是乾在上面,坤在下面,離在左邊,坎在右邊。文王的八卦則是以火居南,水居北,木居東,金居西的方位排列。

在兩種排列中,乾坤坎離都居重要位置,故醫家言陰陽、五行、八卦,特重坎、離、水、火。張氏《類經·五行統論》謂:“變雖無窮,總不離乎陰陽;陰陽之用,總不離乎水火。所以天地之間,無往而非水火之用。欲一言而蔽五行之理者,曰乾坤付正性於坎離,坎離為乾坤之用耳。

”鄭氏謂乾坤六子惟中男(坎)中女(離)獨得性情之正,為人生立命之根,義亦同此。

白話文:

在「陰陽」和「五行」這兩種哲學體系中,八卦裡的「乾、坤、坎、離」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中醫典籍中討論陰陽、五行、八卦時,特別強調「坎、離、水、火」。張仲景在《傷寒論·五行統論》中說:「變化雖然無窮無盡,但都離不開陰陽;陰陽的作用,也都離不開水火。所以,天地之間,無處不用水火。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五行定律的話,那就是乾坤賦予坎離以本性,而坎離則作為乾坤的作用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