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 (2)
(2)
1. 乾坤大旨
乾為天,屬金,純陽也。稱為老父、老陽、老子,又名曰龍。
坤為地,屬土,純陰也。稱為老母、老陰。乾坤交媾,化生六子。乾之初爻,乘於坤之初爻,而生長男,震也。乾之二爻,乘於坤之二爻,而生中男,坎也。乾之三爻,乘於坤之三爻,而生少男,艮也。故曰:乾道成男(初爻、二爻、三爻,喻乾金真精真氣發泄之次序也)。
坤之初爻,乘於乾之初爻,而生長女,巽也。坤之二爻,乘於乾之二爻,而生中女,離也。坤之三爻,乘於乾之三爻,而生少女,兌也。故曰:坤道成女(初爻、二爻、三爻,喻坤土真陰流露之度數也)。乾坤六子,長少皆得乾坤性情之偏,惟中男中女,獨得乾坤性情之正。
人秉天地之正氣而生,此坎離所以為人生立命之根也。
【闡釋】鄭氏自序謂:學醫於劉止唐(清代中葉四川經學家兼醫學家),深悟《內經》、《周易》及仲景立方立法之旨。故《醫理真傳》一書,首揭乾坤大旨,闡述《周易》八卦學說,而以坎、離為人生立命之根。醫《易》相通,古人每有言及。唐代孫思邈曾說:“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
”明代張景岳《類經·醫易義》全文數千言,義既精詳,文亦優美,備言醫易相通之理,在醫學及哲學史上,都有相當價值。其要點是“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
雖陰陽已備於《內經》,而變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陰陽也;醫《易》同源者,同此變化也。豈非醫《易》相通,理無二致,可以醫而不知《易》乎?”祖國最早醫學的經典《內經》,雖托始於黃帝,而成書卻在春秋戰國時期。《易經》是我國最早講陰陽的辯證唯物哲學,托始於伏羲固不可信,但最初的記載不晚於西周。
其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陰、陽),兩儀生四象(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四象生八卦(
乾、
坤、
震、
巽、
坎、
離、
艮、
兌)。八卦相重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萬一千五百二十策,愈演愈繁,變化莫測,是即所謂“陰陽分而天地立,四時行而百物生”。故“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這是一種略帶發展進化意義的朴素辯證唯物觀點。《內經》全面繼承了這種學說,肯定了世界的物質性及對立統一規律,闡發天人合一及陰陽五行的道理,以應用於醫學,對祖國醫學理論方藥的發展,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內經》的三陰、三陽,亦是在四象的基礎上產生的。
所以直到近代名醫,如惲鐵樵還大談醫《易》相通的道理。目前國內外不但有人在研究,而最近張仲景國醫大學努力按照中醫教育的特點,根據“醫《易》同源”,“學醫必須懂《易》”的傳統經驗,在課程的設置中還新增加了《易經》。
白話文:
乾代表天,五行屬金,是純陽之氣。它被稱為老父、老陽、老子,也用龍來象徵。
坤代表地,五行屬土,是純陰之氣。它被稱為老母、老陰。乾和坤相互交合,化生出六個子女。乾的第一爻和坤的第一爻結合,產生長子,就是震。乾的第二爻和坤的第二爻結合,產生中男,就是坎。乾的第三爻和坤的第三爻結合,產生少男,就是艮。所以說,乾的變化產生了男性(這裡的第一爻、第二爻、第三爻,比喻乾金的精氣按順序釋放的過程)。
坤的第一爻和乾的第一爻結合,產生長女,就是巽。坤的第二爻和乾的第二爻結合,產生中女,就是離。坤的第三爻和乾的第三爻結合,產生少女,就是兌。所以說,坤的變化產生了女性(這裡的第一爻、第二爻、第三爻,比喻坤土的陰氣按一定程度流露的過程)。乾坤所生的六個子女,長男和少男、長女和少女都帶有乾坤陰陽之氣的偏性,只有中男和中女,獨自繼承了乾坤陰陽之氣的純正。
人秉承天地間純正的氣息而生,因此坎(中男)和離(中女)是人生安身立命的根本。
【闡釋】鄭氏在自序中說,他向劉止唐學習醫術,深刻領悟了《黃帝內經》、《周易》以及張仲景的處方用藥原則。所以《醫理真傳》這本書,首先揭示了乾坤的大道理,闡述了《周易》八卦的學說,並將坎和離視為人生安身立命的根本。醫學和《易經》的相通之處,古人常有提及。唐代孫思邈曾說:“不懂《易經》不足以談論高明的醫術。”
明代張景岳在《類經·醫易義》中,用了數千字,精闢而優美地闡述了醫學和《易經》相通的道理,這在醫學和哲學史上都具有相當的價值。他的觀點是:“天地運行的規律,是用陰陽二氣來創造萬物;人體生命的道理,是用陰陽二氣來滋養百骸。《易經》,就是變化的意思,它包含了陰陽動靜的奧妙;醫學,就是意念的意思,它符合陰陽消長的規律。
雖然陰陽的道理在《黃帝內經》中已經具備,但是變化莫測的道理卻在《周易》中。《黃帝內經》說天人合一,其根本在於陰陽;醫學和《易經》同源,其根本在於變化。難道不是說醫學和《易經》相通,道理沒有差別,怎麼可以學醫而不懂《易經》呢?”我國最早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雖然托名黃帝所著,但成書卻在春秋戰國時期。《易經》是我國最早講陰陽辯證唯物哲學的著作,雖然托名伏羲所著不可信,但最初的記載不晚於西周。
其中說“易有太極,太極產生陰陽,陰陽產生四象(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四象產生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互相重疊,形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策,越演變越複雜,變化難以預測,這就是所謂的“陰陽分開,天地才得以確立,四季運行,萬物才得以生長”。因此,“充滿天地之間的是萬物”,這是一種帶有發展進化意義的樸素辯證唯物觀點。《黃帝內經》全面繼承了這種學說,肯定了世界的物質性和對立統一的規律,闡發了天人合一和陰陽五行的道理,並應用於醫學,對我國醫學理論和方藥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黃帝內經》中的三陰、三陽,也是在四象的基礎上產生的。
所以直到近代的名醫,如惲鐵樵還大力宣揚醫學和《易經》相通的道理。目前國內外不僅有人在研究,而且最近張仲景國醫大學也在努力按照中醫教育的特點,根據“醫《易》同源”,“學醫必須懂《易》”的傳統經驗,在課程設置中新增加了《易經》課程。
關於八卦,有伏羲畫卦和文王畫卦兩種說法,前者以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分別代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後者以八卦配五行,乾和兌為金,震和巽為木,坤和艮為土,坎為水,離為火。在方位上,前者是乾在上,坤在下,離在左,坎在右;後者是火在南,水在北,木在東,金在西。
在兩種排列中,乾、坤、坎、離都處於重要的位置,所以醫家談論陰陽、五行、八卦時,特別重視坎和離,以及水和火。張氏在《類經·五行統論》中說:“變化雖然無窮,總離不開陰陽;陰陽的運用,總離不開水和火。所以天地之間,無處不是水和火的作用。要用一句話概括五行的道理,那就是乾坤賦予坎離正氣,坎離是乾坤的作用而已。”鄭氏認為乾坤所生的六個子女中,只有中男(坎)和中女(離)獨自繼承了陰陽之氣的純正,是人生安身立命的根本,道理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