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1)

回本書目錄

(1)

1. 真龍約言

夫真龍者,乾為天是也(乾體屬金,渾然一團,無一毫渣滓塵垢。古人以龍喻之,言其有變化莫測之妙)。乾分一氣落於坤宮,化而為水,陰陽互根,變出後天坎離二卦,人身賴焉。二氣往來,化生中土,萬物生焉,二氣亦賴焉。如坎宮之龍(坎中一爻,乾體所化),初生之龍也,養於坤土之中,故曰:“見龍在田”,雖無飛騰之志,而有化育之功。是水也,無土而不停蓄,龍也,無土而不潛藏。

故土覆水上,水在地中,水中有龍,而水不至寒極,地得龍潛,而地即能沖和,水土合德,世界大成矣。竊思天開於子(子時一陽發動故也),而龍降焉。龍降於子,至巳而龍體渾全,飛騰已極(故五六月雨水多,龍亦出,皆是龍體渾全),極則生一陰。一陰始於午,至亥而龍體化為純陰已極,極則生一陽。

故曰:復一。一也者,真氣也,天之體也,氣雖在下,實無時而不發於上也。若離中真陰,地體也,雖居於上,實無時而不降於下也。故《易》曰:“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此陰陽升降之要,萬古不易之至理也。業醫者果能細心研究,即從真龍上領悟陰陽,便得人身一付全龍也。

【闡釋】此節以龍為喻,以明人身坎中真陽、離中真陰上下往複,構成一個整體,並與天地陰陽相通為一體。主要在啟發醫者在診治疾病辨別陰陽時,必須把人與環境的關係聯繫起來,全面考慮。

白話文:

所謂的「真龍」,指的是天,也就是「乾卦」,乾卦屬性為金,整體純粹完整,沒有一絲雜質。古人用龍來比喻,是說它有變化莫測的奧妙。乾卦分出一氣落到坤卦的位置,就轉化成了水,陰陽相互依存,進而產生了後天的坎卦和離卦,人的身體就靠它們來維持。這兩股氣的往來,化生出中土,萬物因此而生長,這兩股氣也依賴著中土。比如坎卦中的龍(坎卦中的那一爻,是從乾卦轉化而來的),就像是剛出生的龍,在坤土中孕育成長,所以說「見龍在田」,雖然沒有飛騰的雄心壯志,卻有化育萬物的功勞。這就是水,沒有土就無法積蓄;龍,沒有土就無法潛藏。

所以,當土覆蓋在水上,水在地中,水中有龍,水就不會過於寒冷;大地有了龍的潛藏,就能變得溫和。水土和諧,世界就得以形成。我認為天開於子時(因為子時陽氣開始發動),龍也隨之降臨。龍降臨於子時,到了巳時龍的身體就完全成熟,飛騰到極點(所以五六月雨水多,龍也出現,都是龍體成熟的表現)。到了極點就會產生陰氣,陰氣開始於午時,到了亥時龍的身體轉化為純陰,到達極點後又會產生陽氣。

所以說「復一」,這個「一」指的是真氣,是天的本體。氣雖然在下方,但實際上無時無刻不在向上發散。而離卦中的真陰,是地的本體,雖然居於上方,但實際上無時無刻不在向下沉降。所以《易經》說:「本於天的,親近於上;本於地的,親近於下」,這是陰陽升降的關鍵,是萬古不變的真理。從事醫學的人如果能夠仔細研究,就能從真龍中領悟陰陽的道理,就能了解人身就像一條完整的龍。

【闡釋】這一段以龍為比喻,說明人體坎卦中的真陽和離卦中的真陰上下往復,構成一個整體,並且與天地陰陽相通成為一體。主要的用意在於啟發醫者在診斷治療疾病、辨別陰陽時,必須把人與環境的關係聯繫起來,全面地加以考慮。

2. 傷寒六經提綱病情$

一日太陽,以脈浮,頭痛、項強、惡寒(八字為提綱),惡寒(二字為病情)

二日陽明,以胃家實(三字為提綱)、惡熱(二字為病情)

三日少陽,以口苦、咽乾、目眩(六字為提綱)、喜嘔(二字為病情)

四日太陰,以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二十三字為提綱),食不下(三字為病情)

五日少陰,以脈微細,但欲寐(六字為提綱),但欲寐(三字為病情)

六日厥陰,以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二十四字為提綱),不欲食(三字為病情)

【闡釋】仲景《傷寒論》所說的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病,標題只是辨某病脈、證、治,並無“經”字,可知經字是隨後加上的,自然不是僅指某經絡的病證,這是從六證的提綱病情可以見到的。這些提綱病情,是根據歷代醫家積累的經驗,從多種病情中分析綜合概括而獲得,明晰確實,不容相混。古今醫家多有闡述,鄭氏分別作成貫解、附解,頗有精卓之見,詳見以下各節。

惟一日太陽,二日陽明挨次傳經之說,則不可盡拘。鄭氏在後面提到“傷寒有傳經不傳腑,傳腑即不傳經的,更有直中太陰、少陰、厥陰,切切不可拘於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上面搜尋,總在這六經提綱病情上體會,即誤治變逆亦可知也。”可知掌握這六經提綱病情是極為重要的。

白話文:

傷寒六經提綱病情

第一天,太陽病,主要症狀是脈象浮現,同時伴隨頭痛、脖子僵硬、怕冷,其中「脈浮,頭痛、項強、惡寒」這八個字是重點,「怕冷」是此時的病情。

第二天,陽明病,主要症狀是胃部感到脹實,其中「胃家實」三個字是重點,「怕熱」是此時的病情。

第三天,少陽病,主要症狀是口苦、喉嚨乾燥、眼睛發暈,其中「口苦、咽乾、目眩」這六個字是重點,「想吐」是此時的病情。

第四天,太陰病,主要症狀是腹部脹滿想吐,吃不下東西,腹瀉嚴重,有時肚子會自己痛。如果用瀉藥,必定會導致胸部下方出現硬塊,其中「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這二十三個字是重點,「吃不下東西」是此時的病情。

第五天,少陰病,主要症狀是脈象微弱細小,只想睡覺,其中「脈微細,但欲寐」這六個字是重點,「只想睡覺」是此時的病情。

第六天,厥陰病,主要症狀是口渴、氣往上衝到心口、心口又熱又痛、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下去又會吐蛔蟲,用瀉藥會腹瀉不止,其中「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這二十四個字是重點,「不想吃東西」是此時的病情。

【說明】

張仲景《傷寒論》提到的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這六種病症,標題只是說明某種病症的脈象、症狀和治療方法,並沒有「經」字。可見「經」字是後來加上去的,自然不單單是指某條經絡的病症。從這六種病症的重點和病情可以看出這一點。這些重點和病情,是根據歷代醫家累積的經驗,從多種病情中分析綜合而得到的,非常明確,不會混淆。古今的醫家大多都有闡述,鄭氏將其分別作成貫解和附解,有其精闢獨到的見解,詳情可參考以下各節。

但是,關於第一天是太陽病,第二天是陽明病這樣按次序傳病的說法,不應該完全拘泥。鄭氏在後面提到:「傷寒有傳經不傳腑,傳腑即不傳經的情況,更有直接侵犯太陰、少陰、厥陰的情況,千萬不可拘泥於第一天是太陽病、第二天是陽明病上面尋找病因,總之要從這六經的重點和病情來體會,即使是誤診導致病情惡化也可以由此得知。」可見掌握這六經的重點和病情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