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 (10)
(10)
1. 陰虛症門問答
獨參湯
人參即以洋參代之
洋參二兩
用藥意解
按獨參湯一方,乃補陰之第一方也。今人用為補陽、回陽,大悖經旨,由其不知水、火立極之妙,藥性功用之專。餘為活人計,不得不直切言之。夫人身所恃以立命者,惟此水、火而已,水、火即氣、血,即陰、陽,然陽之根在乎坎,天一生水,一點元陽含於二陰之中是也;陰之根在乎離,地二生火,一點元陰藏於二陽之內是也。水、火互為其根,乾、坤顛倒,各有妙用。
故經雲:“善補陽者,於陰中求陽;善補陰者,於陽中求陰。”今人罕明此理,一見陽虛症,用藥即著重心,而不知著重腎;一見陰虛症,用藥即著重腎,而不知著重心。究其所用藥品,陽虛重在人參,陰虛重在熟地。查熟地甘寒補陰,尚不為錯,而人參甘寒,近來所出洋參味苦,苦寒之品,皆補陰之品,非補陽之品。故仲景不用參於回陽,而用參於大熱亡陰之症以存陰,如人參白虎湯、小柴胡湯之類是也。
大凡藥品,性具苦、寒、酸、濇、鹹味者,功專在陰;具甘、溫、辛、淡、辣味者,功專在陽。今人著重在後天坎、離之陰、陽,而不知著重坎、離中立極之陰陽,故用藥多錯誤也。
仲景一生學問,即在這先天立極之元陰、元陽上探求盈虛消長,揭六經之提綱,判陰陽之界限,三陽本乾元一氣所分,三陰本坤元一氣所化,五臟六腑,皆是虛位,二氣流行,方是真機,陰陽盈縮,審於何部,何氣所乾,何邪所犯,外感由三陽而入內,六客須知,內傷由三陰而發外,七情貴識,用藥各用實據,如六經主方是也。
然補坎陽之藥,以附子為主;補離陰之藥,以人參為先,調和上下,權司中土,用藥又以甘草為歸。此皆立極藥品,奈人之不察何!餘細維世之用人參以補心,即為補陽也,不知心雖屬陽,外陽而內陰,功用在陰,周身陰血俱從火化得來,故色赤。經雲:“心生血”。又曰:“火味苦。
”以苦補心,即是補離中之陰也,而非補真陽也。千古以來,用參機關,惟仲景一人知之,而時珍本草雲:“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推斯意也,以為水火互為其根。經雲:“陽欲脫者,補陰以留之”,獨參湯是也。“陰欲脫者,補陽以輓之”,回陽飲是也。至於陰盛逼陽於外者,用參實以速其陽亡也。
陽盛灼陰將盡者,回陽實以速其陰亡也。凡用參以冀回陽,總非至當不易之理,學者宜知。若此症所現,乃陽旺陰虛之甚,正當用參以扶立極之元陰,元陰盛而周身之陰血自盛,血盛而虛者不虛,病者不病矣。
【闡釋】此條辨證精確,單憑大熱、口渴、飲冷,心煩、咳吐黃痰,頗似白虎湯證,但其脈細、數(細為血虛,數為血熱),又無外感頭痛、身熱等情,故判為陰虛生內熱,火旺而津虧。若白虎湯證之熱渴,其脈必長大,且有外感病情,必須細審,方不致誤。繼又反覆說明坎陽、離陰、氣血、水火的相互關係,治病務在元陰、元陽二氣上探求。
白話文:
獨參湯
人參可以用西洋參代替。
西洋參二兩。
用藥的意義解釋
依據獨參湯這個方子,它本來是補陰的最好的方子。現在的人用它來補陽、回陽,大大違背了經典的旨意,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水火互相依存的奧妙,以及藥性功用的專一性。我為了救活人,不得不直截了當地說清楚。人賴以生存的,只有水和火而已,水火就是氣血,也就是陰陽。陽的根源在坎卦,天一生水,一點元陽包含在兩陰之中;陰的根源在離卦,地二生火,一點元陰藏在兩陽之內。水火互為根基,乾坤顛倒,各有巧妙的用處。
所以經典說:「善於補陽的人,要在陰中尋求陽;善於補陰的人,要在陽中尋求陰。」現在的人很少明白這個道理,一看到陽虛症,用藥就只注重心,卻不知道要注重腎;一看到陰虛症,用藥就只注重腎,卻不知道要注重心。仔細看他們所用的藥,陽虛的時候著重用人參,陰虛的時候著重用熟地。熟地甘寒,可以用來補陰,還算沒錯,但是人參甘溫,近來產的西洋參味苦,苦寒的藥品,都是補陰的藥,不是補陽的藥。所以張仲景不用人參來回陽,而是用人參來治療大熱導致陰液虧損的症狀,以保存陰液,像是人參白虎湯、小柴胡湯之類。
大凡藥物,性味屬於苦、寒、酸、澀、鹹的,功效專門在於補陰;屬於甘、溫、辛、淡、辣的,功效專門在於補陽。現在的人只著重後天坎卦、離卦的陰陽,卻不知道要著重坎卦、離卦中根本的陰陽,所以用藥常常出錯。
張仲景一生的學問,就是在這先天根本的元陰、元陽上探求盈虧消長,揭示六經的綱領,判斷陰陽的界限。三陽本來是乾卦一氣所分,三陰本來是坤卦一氣所化,五臟六腑,都是虛位,只有陰陽二氣的流行,才是真正的生機。陰陽的盈虧,要審查在哪一部位,哪種氣受到了影響,哪種邪氣侵犯了。外感是從三陽進入體內,六淫邪氣必須了解,內傷是從三陰向外發散,七情變化貴在認識。用藥都要有實在的根據,像是六經的主方就是如此。
然而,補坎卦的陽氣,以附子為主;補離卦的陰氣,以人參為先,調和上下,權衡司掌中土,用藥又以甘草作為歸宿。這些都是根本的藥品,可惜人們不加以仔細觀察!我仔細推究世人用人參來補心,就以為是在補陽,卻不知道心雖然屬陽,但外陽而內陰,功用在於補陰。全身的陰血都是由火化生的,所以顏色是紅色的。經典說:「心產生血。」又說:「火的味道是苦的。」用苦味的藥來補心,就是在補離卦中的陰,而不是在補真正的陽氣。千古以來,懂得用人參的奧妙,只有張仲景一人,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說:「能把元氣從無所有的地方拉回來。」推論這個意思,也是認為水火互為根基。經典說:「陽氣將要脫失的,要用補陰的方法來挽留它。」獨參湯就是這樣。「陰氣將要脫失的,要用補陽的方法來挽救它。」回陽飲就是這樣。至於陰氣過盛而把陽氣逼於外面的,用人參實在是加速陽氣的消亡。
陽氣過盛而灼傷陰液將要耗盡的,用回陽的方法實在是加速陰液的消亡。凡是用人參來希望回陽的,都不是最恰當的道理,學者應該知道。如果出現的症狀,是陽氣旺盛陰氣極度虧虛,這時正當用人參來扶助根本的元陰,元陰盛,全身的陰血自然會旺盛,血旺盛,虛弱的就不再虛弱,有病的也就不再有病了。
【闡釋】這段辨證非常精確,單憑大熱、口渴、喜歡喝冷飲、心煩、咳吐黃痰,很像是白虎湯證,但是它的脈象是細、數(細表示血虛,數表示血熱),又沒有外感頭痛、身體發熱等情況,所以判斷為陰虛產生內熱,火旺而津液虧損。如果是白虎湯證的熱渴,脈象一定是洪大,而且有外感病情,必須仔細審查,才不會誤判。接著又反覆說明坎陽、離陰、氣血、水火的相互關係,治療疾病務必要在元陰、元陽二氣上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