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 (4)
(4)
1. 陰虛症門問答
變化在人,方原無定。總在活活潑潑天機,陰陽輕重處顛倒,不越本經界限,可也。
【闡釋】此條答問重要有兩點:一是從整體觀點辨病,二是善於活用成方。因此病兩耳前後紅腫疼痛,口苦,全屬少陽火旺症象,不必定要脅痛,筋攣諸症全備,始為少陽經病,而病者又外無感染,內無抑鬱徵象可憑,故斷定此種火旺系由於元陰不足於少陽之經,致少陽經之陽氣旺而為病,並說明元陰、元陽俱根於凡精、凡氣及互為消長的發病機理,以為處方用藥的實據。此病既由於少陽經之元陰不足,故主以小柴胡湯倍人參、黃芩而調整其分量。
並謂小柴胡湯乃表裡兩解之方,亦轉樞調和之方,凡少陽經病皆可服。不過古方重柴胡,功在轉其樞,此方倍參、芩,功在養陰以清其熱,可謂善於活用成方。又說明本方配伍之精,在於甘、棗培中,合柴、芩之苦寒以化陰,合薑、夏之辛散以化陽,陰陽合配,邪自無容,故能兩解,亦極扼要。
近人推廣應用,謂本方寒熱並用、攻補兼施、表裡雙解、上下分消,有和解少陽、疏利三焦、宣通內外,運行氣血的功效,是和解的首要方。用以治療多種慢性發熱病,都收到滿意效果。鄭氏在百餘年前,即能不拘於《傷寒論》原文而加以活用,是頗為難得的。
□
問曰:鼻尖紅腫,上牙齦腫痛,大便不利,煩躁譫語,口渴飲冷者,何故?
答曰:此元陰不足於胃,胃火旺盛,陰血又反傷也。夫元陰之氣,若無一臟不足,必無紅腫火症之虞,人只知為風邪、火邪所作,而不知元陰之早虧於內也。陰虛則火旺,故火症叢生。今病人所現症形,已具陽明之里症,此刻胃火旺極,陰血衰甚也。須知凡血之內寓元陰,凡氣之內寓元陽,病人元陰先不足而火生,火生太烈,更足以傷其凡血。故曰:“壯火食氣”,食氣者,食盡元陰之氣也。世醫以桂、附為壯火,不知桂、附補元陽之衰,陽虛人之要藥,非陽旺陰虛之所宜也。此病法宜瀉火救陰為主,方用大承氣湯主之。
大承氣湯
芒硝六錢,大黃五錢,枳實三錢,厚樸八錢
古方厚樸用至半斤,大黃四兩,枳實五枚,芒硝五合,是因太陽之邪流入燥地,已經化為熱邪,大實、大滿、大聚、大便不通,狂叫、腹痛,脈沉、實。陽明至此,非清涼、升散可解,惟有下奪一法。仲景故立此方,以為陽明之將壞立法。然未至里實之盛者,亦可改分兩以施之,不失本經里症宗旨,可也。
用藥意解
按大承氣湯一方,乃起死回生之方,亦瀉火救陰之方也。夫病人胃已經實,元陰將亡,已在瞬息之間,苟不急用大黃、芒硝苦寒之品,以瀉其亢盛之熱,枳實、厚樸苦溫之味,以破其積滯之邪,頃刻元陰灼盡,而命即不生。仲景立法,就在這元陰、元陽上探盛衰,陽盛極者陰必亡,存陰不可不急,故藥之分兩,不得不重。陰盛極者陽必亡,回陽不可不急,故四逆湯之分兩,亦不得不重。
白話文:
醫術的運用要看人,藥方原本就不是固定的。總之要靈活運用自然的道理,依照陰陽的輕重情況來調整,只要不超出經脈的界限就可以了。
**【解釋】**這段問答很重要,有兩點:一是從整體來看待病情,二是善於靈活運用現有的藥方。因此,病人兩耳前後紅腫疼痛,口苦,這都是屬於少陽火旺的症狀,不一定非要脅肋痛、筋脈攣縮這些症狀都出現,才能判斷是少陽經的病。而這個病人又沒有外來感染,也沒有內在憂鬱的跡象,所以斷定這種火旺是由於身體內的陰氣不足,導致少陽經的陽氣過旺而生病。這也說明了身體的元陰、元陽都根源於人體的精氣,以及它們之間互相消長,引起疾病的原理,這也是開藥方的根據。這個病是因為少陽經的元陰不足,所以用小柴胡湯,並加倍人參和黃芩來調整藥的分量。
而且說小柴胡湯是表裡都能治療的藥方,也是調節樞機的藥方,凡是少陽經的病都可以服用。不過古代的藥方重視柴胡,它的作用是轉動樞機,而這個藥方加倍了人參和黃芩,作用是養陰來清除熱邪,可以說是善於靈活運用現有的藥方。又說明這個藥方的配伍精妙之處,在於用甘草和紅棗來補中氣,與柴胡和黃芩的苦寒之性合用,可以化生陰氣;與生薑和半夏的辛散之性合用,可以化生陽氣。陰陽調和,邪氣就沒有容身之地,所以能夠表裡兼治,說得非常精闢。
近代有人推廣應用,認為這個藥方寒熱並用,攻補兼施,表裡雙解,上下分消,有和解少陽、疏通三焦、宣通內外、運行氣血的功效,是和解的首要藥方。用來治療多種慢性發燒的疾病,都取得了滿意的效果。鄭氏在一百多年前,就能夠不拘泥於《傷寒論》原文而靈活運用,是很難得的。
**問:**鼻尖紅腫,上牙齦腫痛,大便不順暢,煩躁不安,說胡話,口渴想喝冷水,這是為什麼?
**答:**這是因為身體內的元陰不足於胃,導致胃火旺盛,陰血反而受到損傷。如果身體的元陰之氣沒有哪個臟腑不足,就不會有紅腫發炎的症狀。人們只知道這是風邪、火邪引起的,卻不知道是元陰早就在體內虧虛了。陰氣不足就會導致火氣旺盛,所以各種發炎症狀就都出現了。現在病人出現的症狀,已經是陽明經的裡證,此刻胃火非常旺盛,陰血衰弱得很嚴重。要知道凡是血液裡面都含有元陰,凡是氣裡面都含有元陽。病人是元陰先不足,才導致火氣產生,火氣太旺,更會損傷體內的血液。所以說:「旺盛的火會消耗氣」,消耗氣就是消耗盡元陰之氣。世俗的醫生認為桂枝、附子是壯陽的藥,卻不知道桂枝、附子是補元陽衰弱的藥,是陽虛的人需要用的藥,不適合陽氣旺盛、陰氣不足的人用。這個病應該以瀉火、救陰為主,用大承氣湯來治療。
大承氣湯
芒硝六錢,大黃五錢,枳實三錢,厚樸八錢
古代的藥方中,厚樸用到半斤,大黃四兩,枳實五枚,芒硝五合。這是因為太陽經的邪氣流入燥地,已經轉化成熱邪,導致大實、大滿、大聚、大便不通、狂叫、腹痛,脈象沉實。陽明經到了這種程度,不是用清涼、發散的藥物可以解決的,只有用瀉下的方法。張仲景因此創立這個藥方,作為陽明病快要壞死的治療方法。如果病情還沒到裡實那麼嚴重的程度,也可以調整藥的分量來使用,不失本經治療裡證的宗旨。
用藥的理解
大承氣湯這個藥方,是起死回生的藥方,也是瀉火救陰的藥方。病人的胃已經實熱,元陰快要耗盡,情況已經很危急。如果不趕快用大黃、芒硝這些苦寒的藥物來瀉去過於旺盛的熱邪,用枳實、厚樸這些苦溫的藥物來破除積滯的邪氣,很快元陰就會被燒盡,生命也就保不住了。張仲景開藥方的原則,就在於探究元陰、元陽的盛衰。陽氣太旺盛,陰氣必定會耗盡,所以保住陰氣是刻不容緩的,因此藥的分量不得不加重。陰氣太旺盛,陽氣必定會耗盡,所以恢復陽氣是刻不容緩的,因此四逆湯的藥量也不得不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