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 (3)
(3)
1. 陰虛症門問答
問曰:兩耳前後紅腫痛甚,口苦者,何故?
答曰:此元陰不足於少陽之經,少陽經之陽氣旺而為病也。夫兩耳前後,俱屬少陽地界,今紅、腫、痛甚,少陽之火旺可知。如系風、寒阻滯所作,必現頭痛、身痛、寒熱往來之候;內有抑鬱所作,必有憂思不解之情;審察內外無據,則元陰之不足無疑。元陰之不足,亦有由生。有因脾胃久傷,而生化太微;有因房勞過度,元陽不足,而轉運力微,陰血漸虛,即不能滋榮於木,木燥而木病叢生,此紅、腫、疼、痛、耳聾、口苦、脅痛、筋攣諸症作矣。茲揭出於兩耳前後,不言脅痛、筋攣,舉一隅也。其中更有至要者,人身上下四旁,全憑元陰、元陽二氣充塞,元陰不足,無論在於何部,元陽之氣即旺於元陰不足之部而成病。元陽不足,亦無論在於何部,元陰之氣即旺於元陽不足之部而成病。然二氣寓於凡精凡氣之中,凡精氣盛,元陰元陽自盛,凡精氣衰,元陰元陽自衰,此二氣盈虛消息機關,發病主腦。論二氣,論部位,六經自在其中;驗外感,察內傷,戕伐之機關自定。知得此理,仲景之心法可通,明澈無疵,調和水火之方有據。此病可與小柴胡湯倍人參、黃芩。
小柴胡湯
人參八錢,柴胡六錢,黃芩七錢,半夏四錢,甘草三錢,大棗四枚,生薑三錢
古方柴胡用至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是因寒傷太陽之氣,不能從胸出入,逆於胸脅之間,留於少陽地界,少陽居半表半里之間,從表則熱,從里則寒,故少陽主寒熱往來。今為太陽未解之邪所侵,中樞不運,仲景立小柴胡一法,實以伸少陽之木氣,木氣伸,而太陽未解之邪,亦可由中樞之轉運而外出矣。
用藥意解
按小柴胡湯一方,乃表裡兩解之方,亦轉樞調和之方也。夫此方本為少陽之經氣不舒立法,實為太陽之氣逆胸脅立法。仲景以治太陽,實以之治少陽,治少陽即以治太陽也,人多不識。餘謂凡屬少陽經病,皆可服此方,不必定要寒傷太陽之氣逆於胸脅,不能外出者可服。若此病紅腫,確實已在少陽,無外感,無抑鬱,非元陰之不足而何。
將古方改用分兩,以人參之甘寒為君,扶元陰之不足,柴胡苦平為臣,舒肝木之滯機,佐黃芩之苦以瀉少陽之里熱,佐半夏、生薑之辛散,以宣其脅聚之痰水,棗、甘為使,以培中氣。然棗、甘之甘,合苦寒之品,可化周身之陰,合辛散之品,可調周身之陽,化陽足以配陰,化陰足以配陽,陰陽合配,邪自無容,故能兩解也。然古方重柴胡,功在轉其樞,此方倍參、芩,功在養陰以清其熱。
白話文:
**問:**兩耳前後紅腫疼痛得很厲害,而且嘴巴覺得苦,這是怎麼回事?
**答:**這是因為身體的元陰(可以理解為身體的陰液、陰氣等)不足,影響到了少陽經(中醫經絡概念,位置在身體側邊),導致少陽經的陽氣過盛而引起的病症。耳朵前後都屬於少陽經的範圍,現在出現紅腫、疼痛得很厲害,可以判斷是少陽經的火氣過旺。如果是由風寒阻礙引起的,一定會有頭痛、身體痛、忽冷忽熱等症狀;如果是因為內心抑鬱造成的,一定會有憂愁不解的情緒。如果內外都沒有這些原因,那很可能就是元陰不足的問題。元陰不足也有原因的,有的是因為脾胃長期受損,導致身體化生精微物質的功能太弱;有的是因為性生活過度,導致元陽(可以理解為身體的陽氣、能量等)不足,使得轉運功能也變弱,陰血逐漸虛少,無法滋養肝木(中醫概念,肝屬木),肝木變得乾燥而產生許多病症,像是紅腫、疼痛、耳聾、口苦、脅肋疼痛、筋脈攣縮等等都會出現。這裡特別提出兩耳前後的問題,而不是說脅肋疼痛、筋脈攣縮,只是舉個例子。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人體上下四周,都要靠元陰和元陽二氣來充養,元陰不足,無論在哪個部位,都會導致元陽之氣在元陰不足的部位變得過旺而產生病症。元陽不足,也是無論在哪個部位,都會導致元陰之氣在元陽不足的部位變得過旺而產生病症。然而,這兩種氣存在於所有精氣之中,精氣旺盛,元陰元陽自然就旺盛;精氣衰弱,元陰元陽自然也衰弱。這兩種氣的盈虧變化,是發病的主要關鍵。討論這兩種氣,討論身體部位,六經(中醫概念)的理論自然也在其中;檢驗外感疾病,觀察內傷疾病,疾病產生和發展的機制自然也會確定。了解這個道理,就能通曉張仲景(東漢醫學家)的醫學心法,明白道理沒有任何問題,調和水火(陰陽)的方劑也會有依據。這個病可以用小柴胡湯,但要加倍人參和黃芩。
小柴胡湯 人參八錢,柴胡六錢,黃芩七錢,半夏四錢,甘草三錢,大棗四枚,生薑三錢。
古方柴胡用到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是因為寒氣傷了太陽經(中醫經絡概念)的氣,導致氣不能從胸部正常出入,反而逆行到胸脅之間,停留在少陽經的範圍。少陽經的位置在半表半里之間,從表看是熱,從里看是寒,所以少陽經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現在是因為太陽經的邪氣沒有解除,導致身體中樞的運轉功能失常,張仲景創立小柴胡湯這個方劑,實際上是為了疏通少陽經的木氣,木氣疏通了,太陽經的邪氣也可以通過中樞的轉運而排出。
用藥解釋 小柴胡湯這個方子,是表裡雙解的方子,也是一個調節樞機的方子。這個方子本來是為了解決少陽經氣不順暢的問題,實際上也是為了治療太陽經的氣逆行到胸脅的問題。張仲景用它來治療太陽經的問題,實際上也是用它來治療少陽經的問題,治療少陽經的問題就是治療太陽經的問題,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我認為,凡是屬於少陽經的疾病,都可以服用這個方子,不一定要是寒氣傷了太陽經導致氣逆行到胸脅而無法排出的情況才能服用。如果這個病症的紅腫,確實是在少陽經,沒有外感,也沒有抑鬱,那不是因為元陰不足又是什麼原因呢?
現在把古方改用分兩,用甘寒的人參作為君藥,來扶助不足的元陰;用苦平的柴胡作為臣藥,來疏通肝木的鬱滯;用苦寒的黃芩作為佐藥,來瀉除少陽經的裡熱;用辛散的半夏和生薑作為佐藥,來宣散脅部聚集的痰水;用大棗和甘草作為使藥,來培補中氣。然而,大棗和甘草的甘味,配合苦寒的藥物,可以化生全身的陰液;配合辛散的藥物,可以調和全身的陽氣;化生陽氣可以配合陰液,化生陰液可以配合陽氣,陰陽配合,邪氣自然沒有容身之處,所以能夠表裡雙解。然而,古方中柴胡的用量很重,它的功效在於轉動樞機;這個方子加倍了人參和黃芩的用量,它的功效在於滋養陰液以清除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