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25)

回本書目錄

(25)

1. 陽虛症門問答

【闡釋】祖國醫學認為腎兼水、火二種功能,鄭氏屢以一陽藏於二陰之中為喻。一陽即此所說真氣、命根、火種,藏於腎中,立水之極,為陰之根。古代醫家由於時代科學水平所限,有說左腎主水,右腎為命門主火的;有說兩腎之間為命門主火的;還有別的命門學說。說雖有異,但都認為水盛則火衰,必須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火盛則水衰,必須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此即陽虛陰虛之所本。

鄭氏所特別指出而為一般醫家所忽略的,是陰氣盛而真陽上浮之病,所現症象雖與外感陽症同形,但仔細推究,則必現許多陰象,如舌青、唇青、淡白無神之類可憑。必鬚根據前面辨認陰虛、陽虛要訣判明,始能處方用藥。如確系真陽上浮之病,切不可妄用滋陰降火之法,助陰以滅陽而促其命。

繼又總結仲景一生心法,謂三陽經病者,邪入多從陽化,陽盛則陰必虧,以存陰為要;三陰經病者,邪入多從陰化,陰盛則陽必衰,以回陽為先。六經病三陽之方以升散、清涼、汗、吐、下為準,三陰之方以收納、回陽、降逆、封固為要。陰陽界限能分別清楚,處方用藥,始不致誤。

鄭氏論陽虛數十條中,常用的建中、理中、潛陽、回陽、封髓、薑桂諸方,皆與四逆湯同一類型,故謂四逆湯為治陽虛之主方,能化裁推廣治百餘種病,此為鄭氏一生最得力處。又其所用各方,無論經方及後世方,都是藥味少而分量較重,不似一般所謂“下大圍”者之蕪雜,此亦鄭氏治病用藥的一大特點。

白話文:

【解釋】中醫認為腎臟同時具有水和火兩種功能,鄭氏經常以「一陽藏在二陰之中」來比喻。這裡說的「一陽」,指的就是真氣、生命之根、火種,它藏在腎臟中,位於水的極點,是陰的根本。古代醫家因為當時的科學水平限制,有的認為左腎主水,右腎是命門主火;有的認為兩腎之間是命門主火;還有其他的命門學說。雖然說法不同,但都認為水盛則火衰,必須要增強火的來源來消除陰氣的過盛;火盛則水衰,必須要增強水的力量來制約過盛的陽氣,這就是陽虛和陰虛的根本原因。

鄭氏特別指出,而且被一般醫生忽略的,是陰氣過盛而導致真陽浮越到上面的病症。這種情況表現出來的症狀,雖然和外感陽熱的病症相似,但仔細分析,一定會出現許多陰虛的徵象,比如舌頭發青、嘴唇發青、面色蒼白無光等等。必須根據之前辨認陰虛、陽虛的要點來判斷,才能正確地開藥方用藥。如果確定是真陽浮越的病,絕對不能胡亂使用滋陰降火的方法,那樣會助長陰氣來滅絕陽氣,加速病情惡化。

接著,鄭氏總結了張仲景一生的醫學精髓,認為三陽經的病,邪氣侵入體內多半會轉化為陽熱,陽氣過盛就會損耗陰氣,所以治療要以保存陰氣為主;三陰經的病,邪氣侵入體內多半會轉化為陰寒,陰氣過盛就會導致陽氣衰弱,所以治療要以恢復陽氣為先。三陽經的病用藥以升散、清涼、發汗、催吐、瀉下為原則,三陰經的病用藥以收斂、恢復陽氣、降逆、固澀為要。如果能清楚地區分陰陽的界限,開藥方用藥才不會出錯。

鄭氏論述陽虛的數十條內容中,常用的建中湯、理中湯、潛陽湯、回陽飲、封髓丹、以及含有薑、桂的藥方,都和四逆湯屬於同一類型,所以說四逆湯是治療陽虛的主要方劑,能夠變化運用來治療一百多種疾病,這是鄭氏一生最成功的地方。而且他所用的各種藥方,不論是經方還是後世的方子,都是藥味少而分量較重,不像一般所謂的「下大圍」那樣藥味繁雜,這也是鄭氏治病用藥的一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