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 (24)
(24)
1. 陽虛症門問答
答曰:此先天真氣已衰,將脫而未脫之候也。近似中風,其實非中風也。夫病人上牙時時作疼,原系真氣不藏,上沖所致,肝脾脈勁如石,先天之陽,欲附肝脾而出,暴脫之機關已具。後忽左邊軟弱,不能步履,麻木冷汗出者,是先天真氣已衰於左,不復充盈。右邊伸縮尚利者,後天脾胃之陽尚充,故也。昧者若作風治,更發散以耗其中氣,中氣立衰,命即不永。此際急宜保護後天,後天健旺,先天尚可復充。法宜先後並補為主,方用附子甘草湯,或加薑、桂、砂、半,緩緩調服,月餘可瘳。解見上。
【闡釋】鄭氏辯明此症之病象病理,類似中風,實非中風,而為真氣將脫末脫之危候,切不可用發散之藥以耗其中氣,而須腎、脾雙補,治以附子甘草湯加味,緩緩調服,月餘可愈,實屬經驗有得之言,深堪重視。
□□□□□□□□
以上數十條,專論陽虛,指出先天真氣上浮,反覆推明。真氣命根也,火種也,藏於腎中,立水之極,為陰之根,沉潛為順,上浮為逆。病到真氣上浮,五臟六腑之陽氣,已耗將盡,消滅削剝,已至於根也。經雲:“凡五臟之病,窮必歸腎”,即此說也。
然真氣上浮之病,往往多有與外感陽症同形,人多忽略,不知真氣上浮之病大象雖具外感陽症之形,仔細推究,所現定系陰象,絕無陽症之實據可驗,學者即在此處留心,不可猛浪。細將上卷辨認陽虛、陰虛秘訣熟記,君、相二火解體貼,則陽虛之病於在上、在中、在下,陰虛之病於在上、在中、在下,皆可按法治之也。陽虛篇內所備建中、理中、潛陽、回陽、封髓、薑桂諸方,皆從仲景四逆湯一方搜出。
仲景雲:“三陽經病者,邪從陽化,陽盛則陰必虧,以存陰為要”,滋陰降火說所由來也;“三陰經病,邪入多從陰化,陰盛則陽必衰,以回陽為先”,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所由起也。大凡陽虛之人,陰氣自然必盛,陰氣盛必上騰,即現牙疼、齦腫、口瘡、舌爛、齒血、喉痛、大小便不利之病,不得妄以滋陰降火之法施之。若妄施之,是助陰以滅陽也,辨察不可不慎。
總在這陰象上追求,如舌青、唇青、淡白無神之類是也。千古以來,混淆莫辨,含糊不清,聰明穎悟之人,亦僅得其半而遺其半,金針雖度,若未度也。故仲景一生心法,知之者寡。茲採取數十條,匯成一冊,以便後學參究。其中一元妙義,消長機關,明明道破。至於仲景六經主方,乃有一定之至理,變方、加減方,乃是隨邪之變化而用也。
三陽之方,以升散、清、涼、汗、吐、下為準。三陰之方,以溫中、收納、回陽、降逆、封固為要。陰陽界限,大有攸分。以三陽之方治三陽病,雖失不遠;以三陽之方治三陰病,則失之遠矣。世之業斯道者,書要多讀,理要細玩,人命生死,在於反掌之間,此理不明,切切不可妄主方藥,糊口事小,獲罪事大。苟能細心研究,自問無愧,方可言醫。
白話文:
回答: 這表示先天的元氣已經衰弱,快要脫離身體卻還沒完全脫離的徵兆。看起來像中風,但實際上不是中風。病人上牙時常疼痛,是因為元氣無法藏匿,向上衝擊所導致。肝脾的脈搏強勁如石頭,這是先天的陽氣想要從肝脾跑出來,爆發脫離的危險徵兆已經形成。之後突然左邊身體軟弱無力,不能走路,並且麻木、冒冷汗,這是因為先天的元氣已經在左邊衰弱,無法再充滿。右邊肢體還能正常伸展,是因為後天脾胃的陽氣還充足的緣故。不了解的人如果當作中風來治療,用發散的藥物來消耗體內元氣,會導致元氣更加衰弱,生命很快就會結束。此時最重要的是保護後天的元氣,後天元氣強盛,先天元氣還有可能恢復。治療方法應該先後天一起補,以補益為主。方劑可以用附子甘草湯,或是加上薑、桂、砂仁、半夏等藥材,慢慢調理服用,一個月左右可以痊癒。道理如上所述。
說明: 鄭氏說明這個病症的表現和病理,雖然類似中風,但實際上不是中風,而是元氣即將脫離卻還未完全脫離的危險狀況。絕對不能用發散的藥物來消耗元氣,而必須同時補益腎和脾。用附子甘草湯加味,慢慢調理服用,一個月左右可以痊癒。這確實是經驗之談,非常值得重視。
以上數十條,專門討論陽虛,指出先天元氣上浮的現象,反覆說明這個道理。元氣是生命的根本,是火種,藏在腎中,是水的極點,也是陰的根本。向下潛藏是順應自然,向上浮動是逆反。病到元氣上浮,五臟六腑的陽氣已經消耗殆盡,逐漸衰弱,已經到了根源的問題。《黃帝內經》說:「凡五臟的疾病,最終都會歸於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然而,元氣上浮的疾病,常常會和外感陽症的症狀相似,很多人會忽略。其實元氣上浮的疾病,雖然外表看起來像外感陽症,仔細推究,所表現的必定是陰虛的症狀,絕對沒有陽症的實質證據可以驗證。學習的人要在此處留心,不要草率。仔細將上卷辨認陽虛、陰虛的秘訣熟記,了解君火、相火的關係,那麼陽虛的疾病,無論是在上、在中、在下,陰虛的疾病,無論是在上、在中、在下,都可以按照方法來治療。陽虛篇中準備的建中湯、理中湯、潛陽方、回陽方、封髓方、薑桂等方劑,都是從張仲景的四逆湯衍生出來的。
張仲景說:「三陽經的疾病,邪氣會轉化為陽熱,陽熱旺盛就會損耗陰液,所以要以保存陰液為要」,這是滋陰降火的理論來源;「三陰經的疾病,邪氣大多會轉化為陰寒,陰寒旺盛就會衰弱陽氣,所以要以恢復陽氣為先」,這是補益火的來源以消除陰霾的理論起源。一般來說,陽虛的人,陰氣自然會旺盛,陰氣旺盛必定會向上升騰,就會出現牙痛、牙齦腫脹、口腔潰瘍、舌頭潰爛、牙齦出血、咽喉疼痛、大小便不順暢等疾病。不能妄用滋陰降火的方法來治療。如果亂用,就是幫助陰氣來消滅陽氣,辨別時不可不謹慎。
總要在陰虛的症狀上尋找病因,像是舌頭青紫、嘴唇青紫、面色蒼白無神等都是。千百年來,人們常常混淆不清,理解模糊,即使聰明的人,也只能了解一半,遺漏一半。即使傳授了訣竅,也好像沒有傳授一樣。所以張仲景一生的心法,真正了解的人很少。這裡選取數十條,匯集成一冊,方便後人參考研究。其中陰陽消長的奧妙,都清楚地揭示出來。至於張仲景六經的主要方劑,都有一定的道理,變化方和加減方,則是隨著邪氣的變化而使用的。
三陽經的方劑,以升發、疏散、清熱、涼血、發汗、催吐、瀉下為原則。三陰經的方劑,以溫中、收斂、回陽、降逆、固攝為重點。陰陽的界限,有明顯的區別。用三陽經的方劑治療三陽經的疾病,即使有偏差也不會太遠。用三陽經的方劑治療三陰經的疾病,則會錯得離譜。從事醫學的人,書要多讀,道理要仔細研究。人的生命生死,就在一瞬間,如果這個道理不明白,千萬不要隨意開藥方,糊口事小,獲罪事大。如果能夠細心研究,自問無愧,才能稱為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