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20)

回本書目錄

(20)

1. 陽虛症門問答

吳茱萸湯

吳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用藥意解

按吳茱萸湯一方,乃溫中、降逆,補肝之劑也。夫吳萸辛溫,乃降逆補肝之品,逆氣降而吐自不作,即能補中。肝得補而木氣暢達,即不侮土,又與生薑之辛溫同聲相應,合大棗之甘,能調胃陽,復得人參甘寒,功專滋養脾陰。二土得補,皆具生機,轉運復行,煩躁自然立止。

此方重在補肝降逆以安中,中安而上下自定,握要之法,與理中湯意同而藥不同也。理中湯淺一層,病人雖吐利,未至煩躁,故酌重在太陰;此方深一層,病人因吐利而至煩躁欲死,煩屬心,躁屬腎,故知其為少陰病。總由吐利太甚,中土失職,不能交通上下。其致吐之源,卻由肝木凌土而成,故仲景主以吳茱萸湯,溫肝降逆以安中,是的確不易之法,亦握要之法也。

【闡釋】《傷寒論》少陰病此條,有些註家疑為有誤,認為吐利厥逆,煩躁欲死,乃陰盛而陽欲脫之危候,應以四逆、白通為正治,而吳茱萸湯實難對症,致有改吐利為吐劇者。鄭氏獨抒己見,認為脾胃二土居中,為上下之樞機,今吐利而使脾胃驟虛,不能運輸精液而交通心腎,以致心神不寧,煩躁欲死。

煩屬心,躁屬腎,故仲景列於少陰病,而治以吳茱萸湯,不用四逆、白通,當由於本症系吐重利輕,主要是厥陰肝木凌土而犯及陽明,故用補肝降逆以安中之吳茱萸湯治之。吳萸、生薑辛苦大溫,以補肝降逆逐寒,人參、大棗甘平,以補脾胃之虛,扶正固本,使吐利厥逆得以緩解,而煩躁得以安寧,是治本病不易之法。

一般認為本方之所以能治陽明食谷欲嘔、少陰吐利厥逆煩躁、厥陰干嘔吐涎沫頭痛,實由於諸症之病機同屬虛寒,本方能補虛逐寒,標本兼顧,故均能治之。現代有人用本方加減,治療胃潰瘍、胃腸炎、心臟病、高血壓、肝炎、目疾等,都能使癥狀緩解以至痊愈。鄭氏在百餘年前能作出此解,誠屬難能可貴。

筆者曾用此方治厥陰干嘔吐涎頭痛之症,效果確佳,屢用屢效。

問曰:病人牙齒腫痛二三日,忽皮膚大熱,而內卻冷,甚欲厚被覆體,有時外熱一退,即不畏寒者,何故?

答曰:此元氣外越而不潛藏故也。夫病人牙齒腫痛二三日,並無陽症可憑,已知其陰盛而元氣浮也。以後皮膚大熱,而內冷甚,明明元氣盡越於外,較牙痛更加十倍。有時外熱一退,即不畏寒者,是陽又潛於內故也。病人若惡寒不甚,發熱身疼,即是太陽寒傷營衛之的症。畏寒太甚,而至厚被覆體,外熱又甚,即不得以傷寒目之,當以元氣外浮為主,用藥切不可錯誤。此症又與上熱下寒同,但上、下、內、外稍異耳。病形雖異,總歸一元。法宜回陽,交通上下為主。方用白通湯、四逆湯,解見上。若兼頭、項、腰、背痛,惡寒,於四逆湯內稍加麻、桂、細辛亦可。醫於此地,不可猛浪,務要察透,方可主方,切切留意。

白話文:

吳茱萸湯

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用藥意解

吳茱萸湯這個方子,是溫暖中焦、降逆氣、補肝的藥劑。吳茱萸辛辣溫熱,能降逆氣、補肝,逆氣降下來,嘔吐自然停止,同時也能補中焦。肝得到補養,肝氣就能順暢,不至於侵犯脾胃,加上生薑的辛溫之性,相互呼應,再配合大棗的甘甜,可以調和胃的陽氣,加上人參甘寒的藥性,專門滋養脾的陰液。脾胃的陰陽都得到補養,就恢復了生機,運化功能恢復正常,煩躁自然會停止。

這個方子的重點在於補肝、降逆,以安定中焦,中焦安定了,上下自然就會平和。這個用藥的要領,和理中湯的用意相同,但用藥不同。理中湯作用較淺,病人雖然有嘔吐、腹瀉,但還沒到煩躁的地步,所以著重在太陰脾胃;而這個方子作用較深,病人因為嘔吐、腹瀉而導致煩躁欲死,煩躁屬於心,躁動屬於腎,由此可知是少陰病。總而言之,是因為嘔吐、腹瀉太過嚴重,中焦脾胃失去職能,無法讓上下氣機順暢。造成嘔吐的原因,實際上是因為肝木過於強盛,侵犯脾胃,所以張仲景選用吳茱萸湯,用來溫暖肝臟、降逆氣,以安定中焦,這是確實有效且重要的治療方法。

闡釋

《傷寒論》中關於少陰病的這條條文,有些註解家認為有錯誤,認為嘔吐、腹瀉、四肢冰冷、煩躁欲死,是陰氣過盛、陽氣將要脫失的危險徵兆,應該用四逆湯、白通湯來治療,而吳茱萸湯似乎不對症,因此有人把「吐利」改為「吐劇」。但鄭氏提出獨到的見解,認為脾胃居於中焦,是上下氣機運行的樞紐,現在因為嘔吐、腹瀉,使得脾胃突然虛弱,無法運送精液,來溝通心腎,才會導致心神不安,煩躁欲死。

煩躁屬於心,躁動屬於腎,所以張仲景將其歸類為少陰病,用吳茱萸湯治療,而不是四逆湯、白通湯,原因應該是這個病症以嘔吐為主,腹瀉較輕微,主要原因是厥陰肝木過於強盛,侵犯了陽明脾胃,所以用補肝、降逆、安定中焦的吳茱萸湯來治療。吳茱萸、生薑味辛苦、性大溫,可以補肝、降逆、驅寒;人參、大棗味甘平,可以補脾胃之虛,扶正固本,使嘔吐、腹瀉、四肢冰冷得以緩解,煩躁得以安寧,這是治療這個病症不可或缺的方法。

一般認為這個方子之所以能治療陽明病吃東西就想吐、少陰病嘔吐、腹瀉、四肢冰冷、煩躁、厥陰病乾嘔、吐口水、頭痛等症狀,實際上是因為這些病症的病機都屬於虛寒,這個方子能補虛、驅寒,標本兼顧,所以都能夠治療。現代有人用這個方子加減藥物,治療胃潰瘍、腸胃炎、心臟病、高血壓、肝炎、眼疾等,都能使症狀緩解甚至痊癒。鄭氏在一百多年前就能提出這樣的見解,實在非常難得。

筆者曾經用這個方子治療厥陰病乾嘔、吐口水、頭痛等症狀,效果確實很好,屢用屢驗。

問答

**問:**病人牙齒腫痛二三天,忽然皮膚發熱,但身體內部卻感到寒冷,很想蓋厚被子,有時候外面的熱退了,就不覺得冷了,這是什麼原因?

**答:**這是因為元氣外散,而不能潛藏的緣故。病人牙齒腫痛二三天,並沒有出現陽性病症,由此可知是陰氣過盛,而元氣浮於表面。之後皮膚發熱,但身體內部卻感到非常寒冷,這明顯是元氣完全散在體外,比牙痛的情況更嚴重十倍。有時候外面的熱退了,就不覺得冷了,這是因為陽氣又回到體內的緣故。病人如果只是輕微怕冷,發熱、身體疼痛,就是太陽經受到寒邪侵襲的症狀。如果怕冷非常嚴重,甚至要蓋厚被子,外面又很熱,就不能把它當作一般的傷寒來看待,應該以元氣外浮為主,用藥絕對不能錯誤。這個病症又和上熱下寒相似,但上、下、內、外的狀況略有不同。雖然病情的表現不同,但總歸是一個病因。治療方法應該以回陽、使上下氣機順暢為主。可以使用白通湯、四逆湯,解釋都在前面提到。如果同時出現頭、頸、腰、背疼痛、怕冷,可以在四逆湯中稍微加入麻黃、桂枝、細辛等藥。醫生在這個時候,不能輕率用藥,務必要仔細觀察,才能決定用什麼方子,一定要特別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