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17)

回本書目錄

(17)

1. 陽虛症門問答

【闡釋】此答之精要處,在於透過脅腫而色赤如硃的假熱象,而從身重、微痛、爪甲青黑諸陰象,斷為系足厥陰肝陰寒太盛,逼出元陽所致,故須用四逆湯重加吳萸,以回陽祛陰,始能使腫消而痊愈。如為假象所惑,而投以清涼解散之品,只有加速其危,這是一條寶貴的經驗。

問曰:病人頭面四肢瘦甚,少腹大如匏瓜,唇色青滑,不思食物,氣短者,何故?

答曰:此陽虛為陰所蔽也。夫四肢稟氣於胃,胃陽不足,而陰氣蔽之,陽氣不能達於四末,故頭面肌肉瘦甚,陰氣太盛,隔塞於中,而成腹脹,實不啻堅冰之在懷也。身中雖有微陽,亦將為堅冰所滅,安望能消化堅冰哉(堅冰喻陰盛也)!法宜峻補其陽,陽旺而陰自消,猶日烈而片雲無。方用四逆湯,或附子理中湯加砂、半。方解見上。或又曰:腹脹之病亦多,皆陽虛而陰蔽乎?曰: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氣乎?氣者陽也,陽行一寸,陰即行一寸;陽停一刻,陰即停一刻。可知陽者,陰之主也。陽氣流通,陰氣無滯,自然脹病不作。陽氣不足,稍有阻滯,百病叢生,豈獨脹病為然乎?他如諸書所稱氣脹、血脹、風脹、寒脹、濕脹、水脹、皮膚脹,是論其外因也。如脾脹,腎脹、肺脹、肝脹、心脹,是論其內因也。外因者何?或因風寒入里,阻其氣機,或因暑濕入里,阻其升降,或因燥熱入里,阻其往來,延綿日久,精血停滯。感之淺者,流於皮膚,感之深者,流於腹內,若在手足骨節各部,便成瘡瘍疔毒。阻在上焦,胸痹可決;阻在中焦,中滿症屬;阻在下焦;腹滿症作。內因者何?或因脾虛日久,而脾氣散漫;或因腎虛日久,而腎氣渙散;或因肝虛日久,而肝氣欲散;或因肺虛日久,而肺氣不斂;或因心虛日久,而心氣發泄。凡此之類,皆能令人作脹。大抵由外而入者,氣機之阻,由內而出者,氣機之散也。阻者宜開,調氣行血,隨機斡運為要;散者宜收,回陽納氣溫補為先。然脹與腫有別,脹者從氣,按之外實而內空;腫者從血,按之內實而外亦實。治脹者,宜養氣、宜補氣、宜收氣,忌破氣、忌耗氣、忌行氣,尤貴兼養血。治腫者,宜活血、宜行血、宜破血,忌涼血、忌止血、忌斂血,尤須兼行氣。學者欲明治脹之要,就在這一氣字上判虛實可也。

【闡釋】此病主症為腹脹,就其所現各種兼症分析,斷為陽虛為陰氣所蔽而致,故用四逆湯或附子理中湯加砂、半以峻補其陽,陽旺陰消而病即愈。繼復申論脹有內外二因,一般所稱氣脹、血脹、風脹、寒脹、濕脹、水脹、皮膚脹等,多由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侵入人體,阻其流行之氣機,故治宜開調氣血,隨機斡運。

白話文:

[陽虛症門問答]

解釋:

這個回答的精髓在於,透過脅部腫脹且顏色紅如硃砂的假熱現象,以及身體沉重、輕微疼痛、指甲青黑等陰寒現象,判斷為足厥陰肝經陰寒過盛,逼迫元陽外出的結果。因此需要用四逆湯並重加吳茱萸,來恢復陽氣、驅除陰寒,才能使腫脹消退而痊癒。如果被假象迷惑,而使用清涼解散的藥物,只會加速病情惡化。這是一個寶貴的經驗。

**問:**病人頭部、臉部、四肢極度消瘦,小腹卻大如葫蘆,嘴唇青滑,不想吃東西,呼吸短促,這是什麼原因?

**答:**這是陽氣虛弱被陰氣遮蔽的緣故。四肢的氣血來自於胃,胃陽不足,陰氣遮蔽,陽氣無法到達四肢末端,所以頭部、臉部肌肉極度消瘦。陰氣過盛,阻礙在身體中間,形成腹脹,就像懷抱堅冰一樣。身體中即使有微弱的陽氣,也將被堅冰消滅,怎麼還能期望陽氣消化堅冰呢!(堅冰比喻陰氣過盛)。治療的方法應該是峻補陽氣,陽氣旺盛則陰氣自然消散,就像烈日當空,雲霧自然消散一樣。可以使用四逆湯,或是附子理中湯加砂仁、半夏。藥方的解釋如前所述。

有人問:腹脹的病有很多種,都是因為陽虛被陰氣遮蔽嗎?答:你不知道人賴以生存的關鍵在於一口氣嗎?氣就是陽,陽氣運行一寸,陰氣也跟著運行一寸;陽氣停止一刻,陰氣也跟著停止一刻。由此可知,陽是陰的主導。陽氣流通,陰氣就不會停滯,自然不會發生腹脹。如果陽氣不足,稍有阻礙,就會百病叢生,豈止腹脹而已呢?其他像醫書上所說的氣脹、血脹、風脹、寒脹、濕脹、水脹、皮膚脹,是從外因來論述的。像脾脹、腎脹、肺脹、肝脹、心脹,是從內因來論述的。什麼是外因?可能是因為風寒入侵體內,阻礙氣機運行;也可能是因為暑濕入侵體內,阻礙氣機升降;還可能是因為燥熱入侵體內,阻礙氣機往來。時間久了,精血停滯。感邪輕微的,會流於皮膚;感邪嚴重的,會流於腹內;如果在手足骨節各處,就會形成瘡瘍疔毒。阻礙在上焦,會形成胸痹;阻礙在中焦,會形成中滿;阻礙在下焦,會形成腹脹。什麼是內因?可能是因為脾虛日久,導致脾氣散漫;也可能是因為腎虛日久,導致腎氣渙散;還可能是因為肝虛日久,導致肝氣將散;或是因為肺虛日久,導致肺氣無法收斂;又或是因為心虛日久,導致心氣發洩。凡此種種,都會讓人產生腹脹。大體上來說,由外而入的,是氣機受到阻礙;由內而出的,是氣機渙散。阻礙的應該疏通,調和氣血,隨機應變;渙散的應該收斂,恢復陽氣,納氣溫補。然而脹與腫有所區別,脹是氣的問題,按壓感覺外實而內空;腫是血的問題,按壓感覺內外皆實。治療脹氣的,應該養氣、補氣、收氣,忌破氣、耗氣、行氣,尤其要兼顧養血;治療腫脹的,應該活血、行血、破血,忌涼血、止血、斂血,尤其要兼顧行氣。學者想要明白治療腹脹的要點,就在於這個「氣」字,能分辨虛實就可以了。

解釋:

這個病的主要症狀是腹脹,就其出現的各種兼症來分析,判斷為陽氣虛弱被陰氣遮蔽所致,所以用四逆湯或附子理中湯加砂仁、半夏,來峻補陽氣,陽氣旺盛則陰氣消散,病就好了。接著又闡述腹脹有內因和外因兩種,一般所說的氣脹、血脹、風脹、寒脹、濕脹、水脹、皮膚脹等,大多是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侵入人體,阻礙氣機運行,所以治療應該疏通、調和氣血,隨機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