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4)

回本書目錄

(4)

1. 陽虛症門問答

以附子辛熱補先天真陽,甘草味甘補後天脾土,火生土而中氣可復,土覆火而火得久存,故久病之惡寒可以痊愈。伏火說所論各點,妙喻精義,別開生面,其他醫家少有論及。

問曰:頭面忽浮腫,色青白,身重欲寐,一閉目覺身飄揚無依者,何故?

答曰:此少陰之真氣發於上也。原由君火之弱,不能鎮納群陰,以致陰氣上騰,蔽塞太空,而為浮腫。所以面現青黑,陰氣太盛,逼出元陽,故閉目覺飄揚無依。此際一點真陽,為群陰阻塞,不能歸根,若欲歸根,必須盪盡群陰,乾剛復振。況身重欲寐,少陰之真面目盡露,法宜潛陽,方用潛陽丹。

潛陽丹

西砂一兩薑汁炒,附子八錢,龜板二錢,甘草五錢

用藥意解

按潛陽丹一方,乃納氣歸腎之法也。夫西砂辛溫,能宣中宮一切陰邪,又能納氣歸腎。附子辛熱,能補坎中真陽,真陽為君火之種,補真火即是壯君火也。況龜板一物,堅硬,得水之精氣而生,有通陰助陽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陰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補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潛陽。

【闡釋】本問數種病象合參,斷為少陰之真氣為群陰所逼,不能歸根,故須治以潛陽丹,祛陰以潛陽,納氣而歸腎。方中西砂盪陰邪,附子生真火,妙在用龜板通陰以助陽,甘草補中以伏火,可謂善用成方而為對症之治。又指出龜板非僅利水滋陰之藥,而有通陰助陽之力,亦異於世俗之見。

筆者曾用此方治愈頭痛如裂(即一般所說之腦震蕩)患者多人,即以其無外感可憑,有陽虛之癥狀足徵,而斷為陰氣逼陽上浮,用潛陽丹一服即效,數劑痊愈。

問曰:病將瘥,一切外邪悉退,通身面目浮腫者,何故?

答曰:此中氣不足,元氣散漫也。夫病人為外邪擾亂,氣血大虧,中氣未能驟復。今外邪雖去,而下焦之陰氣,乘中土之虛,而上下四竄,故通身浮腫。雖雲君火弱不足以制陰,此症實由脾土虛不能制水,而水氣汜溢,可名水腫。一者脾土太弱,不能伏火,火不潛藏,真陽之氣外越,亦周身浮腫,可名氣腫。總而言之,不必定分何者為氣腫、水腫,要知氣行一寸,水即行一寸,氣行周身,水即行周身,是元氣散漫,而陰水亦散漫也。治病者不必見腫治腫,明知其土之弱,不能制水,即大補其土以制水,明知其元陽外越,而土薄不能伏之,即大補其土以伏火。火得伏而氣潛藏,氣潛藏而水亦歸其宅,何致有浮腫之病哉!經雲:“火無土不潛藏”,真知虛腫之秘訣也。而餘更有喻焉:試即蒸籠上氣,而以一紙當氣之上,頃刻紙即濕也。以此而推,氣行則水行,氣伏則水伏,可以無疑矣。此症可用理中湯加砂、半、茯苓溫補其土,自愈。

白話文:

以附子辛溫的藥性來補先天腎陽,用甘草甘甜的藥性來補後天脾土,火能生土,這樣中氣就能恢復;土能覆蓋火,火才能長久存在,所以久病引起的怕冷症狀就能痊癒。伏火這個說法,在各方面都提出了精妙的比喻和深刻的道理,別出心裁,是其他醫家很少論及的。

**問:**為什麼會突然頭面浮腫,臉色青白,身體沉重想睡,閉上眼睛感覺身體飄浮沒有依靠?

**答:**這是少陰的真氣向上浮動的緣故。原因在於腎陽(君火)虛弱,無法鎮攝陰氣,導致陰氣上騰,遮蔽了空間,所以出現浮腫。臉色青黑,是因為陰氣太盛,逼迫元陽外散,所以閉上眼睛感覺飄浮沒有依靠。這時一點真陽被眾多陰氣阻礙,不能歸回根本,如果要歸根,必須清除所有陰氣,使陽氣重新振作。再加上身體沉重想睡,這是少陰的真實表現。治療應該用潛陽的方法,所以選用潛陽丹。

潛陽丹

西砂一兩(用薑汁炒),附子八錢,龜板二錢,甘草五錢

用藥說明

潛陽丹這個方子,是將氣納回腎的方法。西砂辛溫,能夠宣散中焦一切陰邪,又能將氣納回腎。附子辛熱,能夠補腎中的真陽,真陽是腎陽的根本,補真火就是增強腎陽。而龜板這種藥材,質地堅硬,是水之精氣所化生,有疏通陰氣、幫助陽氣的作用。世人認為它只是利水滋陰的藥,這是誤解它的功效。再佐以甘草補中氣,有使火與土相互依存的妙用,所以叫做潛陽。

【闡釋】上面提出的幾種病症一起分析,可以判斷是少陰的真氣被陰氣逼迫,不能歸根,所以需要用潛陽丹來治療,驅散陰氣以扶助陽氣,將氣納回腎。方中西砂宣散陰邪,附子生發真火,巧妙之處在於用龜板來疏通陰氣,幫助陽氣,用甘草補中氣以扶助火氣。可以說是善用現成的藥方,對症治療。並且指出龜板不僅僅是利水滋陰的藥,而是具有疏通陰氣、幫助陽氣的作用,這也與世俗的看法不同。

筆者曾經用這個方子治癒了很多頭痛劇烈(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腦震蕩)的病人,他們沒有外感可以判斷,卻有陽虛的症狀,因此判斷為陰氣逼迫陽氣上浮,服用潛陽丹一劑就見效,服用幾劑就痊癒了。

**問:**病快要痊癒的時候,一切外邪都消退了,卻出現全身面目浮腫,是什麼原因?

**答:**這是因為中氣不足,元氣散亂的緣故。病人因為外邪侵擾,氣血大虧,中氣不能很快恢復。現在外邪雖然退去,但是下焦的陰氣,乘著中焦脾土虛弱的時候,上下四處亂竄,所以出現全身浮腫。雖然可以說是因為腎陽虛弱,不能制約陰氣,但這個病症其實是脾土虛弱,不能制約水濕,導致水氣氾濫,可以稱為水腫。還有一種情況是脾土太弱,不能控制火氣,火氣不能潛藏,真陽之氣外越,也會導致全身浮腫,可以稱為氣腫。總而言之,不必一定區分什麼是氣腫、什麼是水腫,要明白氣行一寸,水就跟著行一寸,氣行遍全身,水也跟著行遍全身。這是元氣散亂,陰水也跟著散亂的緣故。治療疾病的人不必看到腫就只治腫,要明白是因為脾土虛弱,不能制約水濕,就應該大補脾土來制約水濕;要明白是因為元陽外越,而脾土虛弱不能控制火氣,就應該大補脾土來扶助火氣。火氣能夠被控制而潛藏,氣潛藏了水也就能歸回它原本的位置,怎麼還會有浮腫的病呢?《黃帝內經》說:「火沒有土就不能潛藏」,這才是真正了解虛腫的秘訣啊!我還有一個比喻:就像在蒸籠上方的蒸汽,如果用一張紙擋在蒸汽上方,很快紙就會濕透。由此推論,氣行則水行,氣伏則水伏,這是毫無疑問的。這個病症可以用理中湯加上砂仁、半夏、茯苓,溫補脾土,自然就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