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3)

回本書目錄

(3)

1. 陽虛症門問答

推其極也,古人以藥性之至極,即以補人身立命之至極,二物相需並用,亦寓回陽之義,亦寓先後並補之義,亦寓相生之義,亦寓伏火之義,不可不知。

【闡釋】此答對畏寒與惡風分辨明晰,指出新病與久病有極大區別,均具卓見。新病畏風,多屬風傷衛,主桂枝湯;新病惡寒,多屬寒傷營,主麻黃湯,是傳統的正治。一般認為桂枝湯的作用是發汗解肌,鄭氏認為是協和營衛之劑。因桂、薑、甘合是辛甘化陽,以調周身之陽氣,芍、棗甘合是苦甘化陰,以調周身之陰液。

陰陽合化,營衛協調,故惡風可愈,而各種兼症,亦隨即消失。近人用本方加減治流感、鼻炎、低熱,以至多種皮膚病,均有滿意效果,主要是協調營衛的作用。至於麻黃湯則是發汗的峻劑,因新病的惡寒常兼發熱,系由於寒邪外束,衛陽被鬱於膚表之內,不得發散於外以溫煦皮膚,故惡寒;鬱於內之陽氣,因不行發散而上升,則發熱,故君以麻黃,佐以桂枝,利以杏仁,助以甘草,發汗宣肺,而後外邪得解,內鬱得散,故曰病家、醫家均不可畏發汗。

因本方有發汗、宣肺、利尿等作用,近人推廣以治在表之水腫、皮膚病,及在里之肺、腎疾病,均獲得良好效果。又此段鄭氏所說之膚表,非指皮膚錶面;所說汗本血液,亦非指一般血液,而為一種不能養營之血液。

關於桂枝、麻黃二湯之解說、加減應用及治驗,筆者曾在拙著《咳嗽之辨證論治》(1982 年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一書中有較詳細的論述,文繁不具引。惟因二方之應用,須遵守一定的標準。近代名醫惲鐵樵之說可供借鑒。其說謂:“太陽病發熱,形寒,頭痛,項強,口中和,汗自出,始可用桂枝湯。

口中和就是舌面潤,舌質不絳,唇不乾絳,不渴,如其口渴,舌乾,唇絳,即是溫病,桂枝是禁藥。”用麻黃湯之標準,“除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更須注意兩點:第一是無汗,第二是口中和。如其有汗,麻黃是禁藥,如其口渴、舌乾、唇絳,桂枝也是禁藥。只要是真確無汗,口中和,此方是唯一無二的妙法,可以藥到病除。

”(見惲著《傷寒論輯義按》)何公度悼惲氏文謂惲氏三子皆死於傷寒,其第四子又病危,群醫束手,惲氏乃自處麻黃湯方,雖分量極輕,而其子竟得救,於是乃益精研《傷寒論》,終至成為名家。但至今仍有懼用此方者,惲氏之說,實足為鄭氏“認症貴宜清”之助,故摘錄以資參考。

久病之惡風,多無身熱、頭痛等症,而系由於中氣不足,衛外氣疏,故主以黃芪建中湯。因本方系由桂枝湯加黃芪、飴糖組成,桂湯枝以調和陰陽,黃芪、飴糖以衛外而守中,中氣衛氣均固,自然不會畏風了。至於久病惡寒,明系元陽不足,不同於表症惡寒之重被不溫,而是得暖即解,兩者極易區別。鄭氏主以附子甘草湯,藥僅二味,具見精義。

白話文:

探究陽虛的極致,古人認為藥性的極致,就是補養人體生命力的極致。這兩者需要互相配合使用,不僅有恢復陽氣的意義,也有先後調補的意義,更有相生互補的意義,甚至有潛伏火氣的含義,這些都是必須知道的。

【闡釋】這段回答清楚地區分了畏寒和怕風的不同,並且指出新發的病和久病有很大的區別,這些見解都非常精闢。新發的病怕風,多數是風邪侵襲了衛氣,主要用桂枝湯來治療;新發的病怕冷,多數是寒邪侵襲了營氣,主要用麻黃湯來治療,這是傳統的治療方法。一般認為桂枝湯的作用是發汗解表,鄭氏認為它是協調營衛的藥劑。因為桂枝、生薑、甘草合用可以化生陽氣,用來調節全身的陽氣;芍藥、大棗、甘草合用可以化生陰液,用來調節全身的陰液。

陰陽調和,營衛協調,所以怕風的症狀就能痊癒,而各種兼有的症狀也會隨之消失。現代人使用這個方子加減來治療流行性感冒、鼻炎、低燒,甚至多種皮膚病,都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主要就是因為它有協調營衛的作用。至於麻黃湯,則是發汗的猛藥,因為新發的病怕冷常常伴隨發熱,這是因為寒邪束縛在外,衛陽被鬱積在皮膚裡面,無法發散到體表來溫暖皮膚,所以會怕冷;鬱積在體內的陽氣,因為無法發散而向上升,所以會發熱。因此,用麻黃作為主藥,輔以桂枝,用杏仁來疏通氣機,用甘草來輔助,這樣可以發汗宣肺,外邪就能被解除,內鬱也能被疏散,所以說病人和醫生都不應該害怕發汗。

因為麻黃湯具有發汗、宣肺、利尿等作用,現代人推廣用它來治療表面的水腫、皮膚病,以及內在的肺病、腎病,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鄭氏這裡所說的皮膚表面,並不是指皮膚的表層;所說的汗液是血液,也不是指一般的血液,而是一種不能滋養營氣的血液。

關於桂枝湯、麻黃湯這兩個方劑的解釋、加減應用以及治療驗證,筆者曾在《咳嗽的辨證論治》(1982年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一書中有比較詳細的論述,因為篇幅較長,這裡就不再引用。只是因為這兩個方子的應用,必須遵守一定的標準。近代名醫惲鐵樵的說法可以借鑑。他說:“太陽病發熱,身體怕冷,頭痛,脖子僵硬,口中不乾渴,自己會出汗,這才能用桂枝湯。

口中不乾渴就是舌頭表面濕潤,舌質不紅,嘴唇不乾燥發紅,不口渴,如果口渴,舌頭乾燥,嘴唇發紅,那就是溫病,桂枝湯就不能用了。”使用麻黃湯的標準是,“除了怕冷、發熱、頭痛、身體疼痛等症狀,更要注意兩點:第一是沒有汗,第二是口中不乾渴。如果有汗,麻黃湯就不能用;如果口渴、舌頭乾燥、嘴唇發紅,桂枝湯也不能用。只要確實沒有汗,口中不乾渴,這個方子就是獨一無二的妙方,可以藥到病除。”

(見惲鐵樵著《傷寒論輯義按》)何公度悼念惲鐵樵的文章說,惲鐵樵的三個兒子都死於傷寒,他的第四個兒子又病危,許多醫生都束手無策,惲鐵樵就自己開了麻黃湯的方子,雖然劑量非常輕,他的兒子竟然得救了。於是,他就更加深入地研究《傷寒論》,最終成為了名家。但直到現在,仍然有人害怕使用這個方子。惲鐵樵的說法,確實可以幫助理解鄭氏“認識疾病貴在明確”的觀點,所以摘錄下來供大家參考。

久病的怕風,大多沒有發熱、頭痛等症狀,而是因為中氣不足,衛外之氣虛疏,所以主要用黃芪建中湯來治療。因為這個方子是由桂枝湯加上黃芪和飴糖組成的,桂枝湯用來調和陰陽,黃芪和飴糖用來固衛體表和固守中氣,中氣和衛氣都固實了,自然就不會怕風了。至於久病的怕冷,明顯是元陽不足,不同於表證怕冷時穿再多衣服都覺得不暖和,而是得到溫暖就感覺好轉,這兩者很容易區分。鄭氏主要用附子甘草湯來治療,藥只有兩味,卻體現了精妙的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