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2)

回本書目錄

(2)

1. 陽虛症門問答

桂枝湯

桂枝九錢,白芍六錢,甘草六錢〔炙〕,生薑九錢,大棗十二枚

麻黃湯

麻黃六錢,桂枝三錢,杏仁二錢,甘草二錢〔炙〕

黃芪建中湯

同上加黃芪一味

附子甘草湯

附子一兩,甘草六錢炙

用藥意解

按桂枝湯一方,乃協和營衛之劑也。桂枝辛溫,能化太陽之氣;生薑辛散,能宣一切滯機。桂枝與生薑同氣相應,合甘草之甘,能調周身之陽氣,故曰辛甘化陽。陽氣既化,恐陰不與之俱化,而邪亦未必遽出也,又得芍藥之苦平,大棗之甘平,苦與甘合,足以調周身之陰液,故曰苦甘化陰。陰陽合化,協於中和,二氣流通,自然無滯機矣。

故曰營衛協和,則病愈。仲景更加服粥以助之,一取水谷之精以為汗,一是壯正氣而勝邪氣也。

按麻黃湯一方,乃發汗之峻劑也。因寒傷太陽營分,邪在膚表(肌腠淺一層,膚表深一層),表氣不通,較桂枝症更重,故以麻黃之輕清,大開皮毛為君,皮毛大開,邪有路出,恐不即出,故以杏仁利之,氣機得利,邪自不敢久停,復得甘草和中以助其正,更佐桂枝,從肌腠以達膚表,寒邪得桂枝辛溫,勢不能不散,遂從膚表達肌腠而出也。仲景不用服粥,恐助麻黃而發汗太過也。

**(發汗二字,大有深義。

汗本血液,固是養營之物,何可使之外出也。不知寒邪遏鬱,氣機血液不暢,則為病。此際之血液,不能養營,必使之外出,即是除舊佈新之義也。病家切不可畏發汗,汗出即是邪出也。醫家切不可不發汗,當知有是病,即當用是藥。總之認症貴宜清耳)**

按黃芪建中湯一方,乃桂枝湯加飴糖、黃芪耳。夫桂枝湯乃協和營衛之祖方也,復得黃芪能固衛外之氣。飴糖一味有補中之能。若久病惡風之人,皆原中氣不足,衛外氣疏,今得桂枝湯調和陰陽,黃芪、飴糖衛外守中,而病豈有不愈者乎?

按附子甘草湯一方,乃先後並補之妙劑也。夫附子辛熱,能補先天真陽,甘草味甘,能補後天脾土,土得火生而中氣可復(附子補先天之火,火旺自能生脾土,故曰“中氣可復”)。若久病畏寒之人,明系先天真陽不足,不能敵其陰寒之氣,故畏寒。今得附子而先天真火復興,得甘草而後天脾土立旺,何患畏寒之病不去乎?

附,伏火說

世多不識伏火之義,即不達古人用藥之妙也。餘試為之喻焉:如今之人將火煽紅,而不覆之以灰,雖焰,不久即滅,覆之以灰,火得伏即可久存。古人通造化之微,用一藥、立一方,皆有深義。若附子甘草二物,附子即火也,甘草即土也。古人雲:“熱不過附子,甜不過甘草”。

白話文:

桂枝湯

桂枝用九錢、白芍用六錢、炙甘草用六錢、生薑用九錢、大棗用十二枚。

麻黃湯

麻黃用六錢、桂枝用三錢、杏仁用二錢、炙甘草用二錢。

黃耆建中湯

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再加黃耆。

附子甘草湯

附子用一兩、炙甘草用六錢。

用藥的意義解析

桂枝湯這個方子,是用來調和營衛的。桂枝性味辛溫,能幫助太陽經的氣化;生薑性味辛散,能疏通一切阻塞的氣機。桂枝和生薑氣味相近,搭配甘草的甘味,能調節全身的陽氣,所以說辛甘可以化生陽氣。陽氣化生後,怕陰氣不跟著化生,而且病邪也不一定立刻排出,所以又加入芍藥的苦平之性,以及大棗的甘平之性,苦味和甘味合在一起,足以調和全身的陰液,所以說苦甘可以化生陰液。陰陽協調和合,達到中和的狀態,兩股氣流暢通,自然就沒有氣機阻塞的情況了。

所以說,營衛調和,病就好了。張仲景還建議病人在服藥後喝粥來幫助藥效,一是取水穀的精華來幫助發汗,二是增強正氣來戰勝病邪。

麻黃湯這個方子,是發汗比較猛烈的藥方。因為寒邪傷到太陽經的營分,病邪在皮膚的表面(肌腠比較淺,皮膚表面比較深層),表氣不通,比桂枝湯的症狀更嚴重,所以用麻黃的輕清之性,大開皮膚毛孔作為主藥,毛孔打開了,病邪才有路徑排出,但怕病邪不能馬上排出,所以用杏仁來幫助它順利排出,氣機順暢了,病邪自然不敢停留,再配合甘草調和中氣來幫助正氣,再輔助桂枝,從肌肉紋理到達皮膚表面,寒邪遇到桂枝的辛溫之性,就不得不散開,於是就從皮膚表面到達肌肉紋理而排出。張仲景不建議在服藥後喝粥,是怕幫助麻黃發汗太過。

(發汗這兩個字,有很深的含義。

汗本來是血液,本來是滋養身體的東西,為什麼要讓它外出呢?要知道,寒邪遏制,氣機和血液不暢通,就會生病。這時候的血液,不能滋養身體,必須讓它排出體外,這就是除舊布新的意思。生病的人千萬不要害怕發汗,汗出來就是病邪排出了。醫生千萬不能不發汗,要知道有這種病,就應該用這種藥。總而言之,辨別症狀要清晰。)

黃耆建中湯這個方子,就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再加上麥芽糖和黃耆。桂枝湯是調和營衛的祖方,再加上黃耆能鞏固體表的衛氣。麥芽糖具有補中氣的作用。如果久病體虛、怕風的人,都是因為中氣不足,體表衛氣疏鬆,現在用桂枝湯來調和陰陽,用黃耆、麥芽糖來固守體表、補養中氣,病怎麼會不好呢?

附子甘草湯這個方子,是先後同時補養的妙方。附子性味辛熱,能補先天真陽,甘草味甘,能補後天脾土,脾土得到火的溫煦就會恢復中氣(附子補先天之火,火旺就能生養脾土,所以說中氣可以恢復)。如果久病怕冷的人,明顯是先天真陽不足,不能抵抗陰寒之氣,所以怕冷。現在用附子來恢復先天真火,用甘草來使後天脾土旺盛,還怕怕冷的病不好嗎?

附,伏火的解釋

很多人不了解伏火的意義,也就是不明白古人用藥的巧妙之處。我來打個比方:現在的人把火燒得很旺,卻不蓋上灰,雖然火苗很旺,但是很快就會熄滅;如果蓋上灰,火被伏藏起來就可以長久不滅。古人通曉自然造化的奧妙,用一味藥、立一個方子,都有很深的含義。像附子和甘草這兩種藥,附子就像火,甘草就像土。古人說:「熱不過附子,甜不過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