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 醫理真傳卷二
醫理真傳卷二
1. 醫理真傳卷二
醫學一途,至微至精,古人立法立方,皆原探得陰陽盈虛消長,生機化機至理,始開渡世之法門,立不朽之功業,誠非易事也。全碌碌庸愚,何敢即謂知醫,敢以管見臆說,為將來告。竊念一元肇始,人身性命乃立,所有五臟六腑,九竅百脈,周身軀殼,俱是天地造成,自然之理。但有形之軀殼,皆是一團死機,全賴這一團真氣運用於中,而死機遂轉成生機。
奈人事不齊,不無損傷,真氣雖存,卻借後天水谷之精氣而立(經雲:“無先天而後天不立,無後天而先天亦不生”)。故先天之本在腎(即真陽之寄處),後天之本在脾(即水谷之寄處),水谷之精氣,與先天之真氣,相依而行,周流上下四旁,真是無微不照者也。蓋上下四旁,即三陰三陽六步,其中寓五行之義,各有界限。
發病損傷,即有不同,總以陰、陽兩字為主。陰盛則陽必衰,陽盛則陰必弱,不易之理也。然陰虛與陽虛,俱有相似處,學者每多不識,以致殺人。全不佞,採取陽虛、陰虛症各數十條,作為問答,陰、陽二症,判若眉列,以便學者參究,知得立解之意,則不為他症所惑,非有補於醫門者哉?
【闡釋】本段所說大意,為人身稟父精母血而生,有先天真氣寓於有形的物質軀殼中,才顯出活潑的生機,因而能借後天水谷之精華營養而逐漸發展。按照祖國醫學傳統理論,先天真氣之本在腎,後天精氣之本在脾,兩氣相依而行,周流全身上下四旁,區分為三陰三陽六步,即六種界限或層次,而又各寓五行生剋制化之理,故發病損傷常是千差萬別,各有不同。雖然各有不同,但總其要,推其極,始終不外陰、陽兩字。
一般常常因陰虛與陽虛有相似處,辨別不清,以致用藥誤人。鄭氏各列數十條實例,分判得精確明白,令人有所遵循,實大有補於醫門。
白話文:
醫學這門學問,非常精微深奧。古代醫家建立醫理和處方,都是從探究陰陽的盈虧消長、生命生機運化的至理開始,才開創出救世的方法,建立不朽的功業,這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像我這樣平庸愚笨的人,怎麼敢說自己懂醫術?又怎麼敢用自己淺薄的見解,對未來的醫者妄加評論呢?
我思考到,從天地初始,人類的生命就因此而建立。人身上所有的五臟六腑、九竅百脈、以及整個軀殼,都是天地所創造,這是自然的道理。但是有形的軀殼,原本是一團沒有生機的物質,完全依靠體內那團真氣的運行,才能使死寂的軀殼轉變成充滿活力的生命。
然而人與人之間的情況不盡相同,難免會有損傷,即使真氣存在,也需要借助後天飲食所攝取的水谷精氣來維持(正如醫書所說:「沒有先天的基礎,就沒有後天的發展;沒有後天的滋養,先天的生命也難以延續。」)。所以,先天的根本在腎(也就是真陽氣寄居的地方),後天的根本在脾(也就是水谷精氣寄居的地方)。水谷的精氣與先天的真氣相互依存,在身體上下左右運行,真的是無所不照。所謂的上下左右,就是三陰三陽的六個階段,其中包含著五行的意義,各有其界限。
發病和損傷的情況各不相同,但總的來說,都以陰陽兩個字為主導。陰氣過盛,陽氣必然衰弱;陽氣過盛,陰氣必然虛弱,這是不變的道理。然而,陰虛和陽虛的情況,往往有相似之處,學習醫學的人常常無法分辨,因此導致誤診而害死人。我把陽虛和陰虛的症狀各列出數十條,以問答的方式呈現,將陰陽兩種症狀分辨得清楚明白,方便學習醫術的人參考研究,只要能理解其中的含義,就不會被其他症狀所迷惑,這對醫學界應該有所幫助吧?
【解釋】這段文字主要闡述:人身稟受父母精血而生,先天的真氣存在於有形的物質軀殼中,才顯現出活潑的生機,並藉由後天飲食攝取的水谷精華滋養而逐漸發展。按照中醫傳統理論,先天真氣的根本在腎,後天精氣的根本在脾,兩者相輔相成,在身體上下左右運行,區分為三陰三陽六個階段,也就是六種界限或層次,並且各自包含著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因此,發病和損傷的情況常常千差萬別,各有不同。雖然各有不同,但歸根究底,始終離不開陰陽兩個字。
一般來說,由於陰虛和陽虛有相似之處,常常難以辨別清楚,以致於用藥錯誤而害人。鄭先生將兩者的實例各列出數十條,區分得非常精確明白,讓醫者有所遵循,這對醫學界確實大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