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32)

回本書目錄

(32)

1. 厥陰經證解

至當歸四逆湯所治則為血虛偏寒之症,故以當歸甘草為主藥,合棗、芍、桂、細、通草,甘苦辛溫同用,而達養血溫經散寒的目的,立法亦大費苦心。若熱深厥深之喉痹及便血等症,則須用潤燥救陰之劑,而因在上在下之不同,雞子有用清與黃之別。若現純陰寒厥之象,又當用四逆以消陰回陽。

若現吐利厥逆,煩熱飲冷,腹中急痛,則是厥陰少陽寒熱錯雜,標中同病,又當大劑回陽而少佐黃連湯同服,從陰以引其陽,是皆鄭氏活法圓通之妙用。

附解復申明六經各有標、本、中三氣為主,客邪入於其中,變化是各有不同的。貫解、附解所言雖略,但循此一線之路,即可明《傷寒論》立法要旨。而陳修園的《傷寒論淺註》深入淺出,頗切實用。比鄭氏稍後之蜀中名醫唐宗海的《傷寒論淺註補正》,列為《中西匯通五種》之一,亦宜參看。

白話文:

當歸四逆湯主要治療的是因為血虛而導致的偏寒症狀,所以用當歸和甘草作為主要藥材,再搭配紅棗、芍藥、桂枝、細辛和通草。這些藥材有的味甘、有的味苦、有的味辛,性溫,一起使用,目的是要達到養血、溫暖經絡、驅散寒邪的效果。這個藥方的組方是很費心思的。如果遇到熱邪深入導致的厥逆,像是喉嚨腫痛,或是便血等症狀,就必須使用滋潤乾燥、救助陰液的藥物。並且要根據病症在身體的上部還是下部,來選擇雞蛋清或雞蛋黃使用。如果呈現的是純粹的陰寒厥逆現象,就應該使用四逆湯來消除陰寒、恢復陽氣。

如果出現嘔吐、腹瀉、厥逆、煩躁發熱卻喜歡喝冷飲、腹部劇烈疼痛等症狀,這表示是厥陰和少陽兩條經絡同時出現寒熱錯雜的現象,是表裡同時發病的狀態,這時應該使用大劑量的回陽藥,再少量加入黃連湯一起服用,透過引導陰氣來恢復陽氣。這些都是鄭氏在治療上靈活變通的巧妙運用。

另外補充說明,六經各有表、本、中三種不同的氣,外來的邪氣侵入其中,產生的變化也各不相同。前面所說的解釋雖然簡略,但只要遵循這個原則,就能夠了解《傷寒論》的立法要點。陳修園的《傷寒論淺註》深入淺出,非常實用。比鄭氏稍晚的四川名醫唐宗海的《傷寒論淺註補正》,被列為《中西匯通五種》之一,也應該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