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 (31)
(31)
1. 厥陰經證解
按厥陰一經,以風為本(厥陰之上,風氣主之,故也),少陽為中氣(膽與肝為表裡),厥陰為標(主外,是本經之標、本、中三氣也)。有經症,有純陽症,有純陰症,有寒熱錯雜症,不可不知也。(以下承接少陰經)少陰之客邪未罷,勢必傳於厥陰,則治厥陰,必兼治少陰;若全不見少陰經症,而獨見厥陰,則專治厥陰,方為合法。
經症者何?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是也。夫厥陰之木氣,從下起而上合於手厥陰包絡,包絡主火,風火相合為病。風火相煽,故能消;火盛津枯故見渴,包絡為心之外垣,心包火動,故熱氣撞心而疼;木氣太盛,上凌脾土,土畏木克,故飢而不欲食;蛔蟲稟厥陰風木所化,故吐蛔;木既克土,土氣大虛,若更下之,故利不止(是促其生化之機也)。
主以當歸四逆湯、烏梅丸兩方(當歸〔四逆湯〕是經症之主方,烏梅丸是厥陰之總方)。方中寒熱並行,重在下降,立法大費苦心(細玩長沙歌括方解,便易明白)。至於純陽一症,乃客邪從本經之中氣所化也(少陽主君火,客邪從火化)。
故見熱深厥深,上攻而為喉痹,下攻而便膿血(外現張目不眠,口臭氣粗之火象,有似陽明腑症形),在上則以黃連二冬阿膠雞子清,在下則以黃連二冬阿膠雞子黃治之,此潤燥救陰之意也。若純陰症者何?原由客邪入厥陰,不從中化而從標化,標為至陰,客邪亦陰,故病見純陰(外現必目瞑倦卧,身重懶言,四肢逆冷,爪甲青黑,腹痛拘急等形,是也)。法宜回陽,陽回則陰消,而病可瘳矣。
至若錯雜者何?標陰與中同病也(外現腹中急痛,吐利厥逆,心中煩熱,頻索冷飲,飲而即吐者,是也),法宜大劑回陽,少加黃連汁同服,寒熱互用,是因其錯雜,而用藥亦錯雜也。
附解:六經各有標、本、中三氣為主,客邪入於其中,便有從中化為病,有不從中化而從標化為病,有本氣為病。故入一經,初見在標、轉瞬在中。學者不能細心研究,便不知邪之出入也。餘於六經定法,作為貫解,加以附解,不過明其大致。而細蘊處,猶未推明,得此一線之路,便解得三百九十七法之旨也。請細玩陳修園先生《傷寒淺註》,乃可造其精微也。
【闡釋】厥陰處兩陰交盡之區,而與少陽為表裡。故病至厥陰,每有寒熱錯雜,陰陽勝復之象。鄭氏對本經提綱病情解說,頗為明晰,並將本經病癥分為經症、純陽症、純陰症及寒熱錯雜症四種,而以烏梅丸及當歸四逆湯為其總方及主方,但兩方所治,各有不同。烏梅丸經歷代醫家應用,確認為是寒溫並用,攻補兼施,併為扶正安蛔的良方,近人以治膽道蛔蟲及某些下利的腸胃病,多有良效。
白話文:
厥陰經這條經脈,以風為根本(因為厥陰之上,風的氣機主導),少陽為中間的氣機(膽和肝互為表裡),厥陰為表象(主導外在,是本經的表、本、中三種氣機)。這裡有經絡本身的病症,有純陽的病症,有純陰的病症,也有寒熱錯雜的病症,這些都必須了解。
(以下承接少陰經)如果少陰經的邪氣還沒完全消除,勢必會傳到厥陰經,那麼治療厥陰經的疾病,就必須同時考慮治療少陰經;如果完全沒有看到少陰經的病症,而只有厥陰經的病症,那麼就專門治療厥陰經,才是符合法則的做法。
什麼是經絡本身的病症呢?就是出現消渴(口渴),氣向上衝撞心臟,心中感到灼熱疼痛,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東西又會吐出蛔蟲,拉肚子止不住等情況。這是因為厥陰的木氣,從下往上走,與手厥陰心包經相合,心包經主火,風和火結合就會產生疾病。風火互相煽動,所以能導致消渴;火氣旺盛,津液耗盡,所以會口渴;心包經是心臟的外層,心包的火氣發動,所以熱氣向上衝撞心臟而疼痛;木氣太過旺盛,向上侵犯脾土,土害怕木的剋制,所以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蛔蟲是稟受厥陰風木之氣而生的,所以會吐出蛔蟲;木氣既然剋制了脾土,脾土的氣機就非常虛弱,如果再用瀉下的藥,就會讓腹瀉止不住(這是促進其生化機制的結果)。
治療上主要使用當歸四逆湯、烏梅丸這兩個方子(當歸四逆湯是治療經絡病症的主要方子,烏梅丸是治療厥陰經的總方)。這兩個方子中寒藥和熱藥同時使用,重點在於使氣機下降,立法非常用心(仔細研讀張仲景的《傷寒論》相關內容,就容易理解)。至於純陽的病症,是客邪從本經的中間氣機所化生的(少陽主導君火,客邪從火化生)。
所以會看到發熱嚴重、手腳冰涼,向上侵襲會形成喉嚨腫痛,向下侵襲會導致大便排出膿血(外在表現為眼睛睜大無法入睡、口臭、呼吸粗重的火熱現象,有點像陽明腑症)。在上的,可以用黃連、麥冬、阿膠、雞子清來治療;在下的,可以用黃連、麥冬、阿膠、雞子黃來治療,這是滋潤乾燥、挽救陰液的意思。如果是純陰的病症又是什麼樣的呢?原來是由於客邪進入厥陰經後,沒有從中間的氣機變化,而是從表象的氣機變化,表象是極陰,客邪也是陰邪,所以會看到純陰的病症(外在表現為一定會眼睛閉著想睡覺、身體沉重懶得說話、四肢冰冷、指甲青黑色、腹痛拘急等)。治療方法應該用溫陽的方法,陽氣恢復,陰邪就會消退,病就能夠痊癒。
至於寒熱錯雜的病症又是什麼樣的呢?是表象的陰邪和中間氣機同時發病的狀況(外在表現為腹中急痛、嘔吐腹瀉、手腳冰冷、心中煩躁發熱、頻繁要求喝冷飲,喝了又馬上吐出來等)。治療方法應該用大量的溫陽藥,再加入少量黃連汁一起服用,寒藥和熱藥交替使用,這是因為病症是錯雜的,所以用藥也要錯雜。
附解:六經各自有表、本、中三種氣機為主導,客邪進入其中,就會有從中間氣機變化成疾病的,有不從中間氣機變化而從表象氣機變化成疾病的,也有本氣產生疾病的。所以客邪進入某一經脈,開始可能表現在表象氣機,轉瞬間就可能表現在中間氣機。學習的人如果不能仔細研究,就不知道邪氣的進出變化。我對六經的治療法則,寫作貫解,再加以附解,不過是說明一個大致的道理。至於深奧的地方,還沒有詳細說明,只要能了解這一條線索,就能夠理解《傷寒論》三百九十七條的宗旨。請仔細研讀陳修園先生的《傷寒論淺註》,就能夠了解其中的精微之處。
【闡釋】厥陰經處於陰氣的終極之處,並且與少陽經互為表裡。所以病到厥陰經,常常會有寒熱錯雜、陰陽相互勝負的現象。鄭氏對本經的綱領和病情的解說,非常清晰明白,並且將本經的病症分為經絡本身的病症、純陽病症、純陰病症以及寒熱錯雜的病症四種,並且以烏梅丸和當歸四逆湯作為其總方和主方,但是兩個方子治療的病症各有不同。烏梅丸經過歷代醫家的應用,被認為是寒熱並用、攻補兼施,而且是扶正安蛔的良方,現代人常用於治療膽道蛔蟲和某些腹瀉的腸胃疾病,多有良效。
至於當歸四逆湯所治療的則是血虛偏寒的病症,所以以當歸和甘草為主要藥材,配合大棗、芍藥、桂枝、細辛、通草,甘、苦、辛、溫的藥材一同使用,達到養血溫經、散寒的目的,立法也費盡心思。如果出現發熱嚴重、手腳冰涼的喉嚨腫痛和便血等病症,就必須使用滋潤乾燥、挽救陰液的藥劑,而且根據病症發生在上或在下的不同,雞子有使用雞蛋白和雞蛋黃的區別。如果出現純陰寒冷的症狀,就應該使用四逆湯來消除陰邪、恢復陽氣。
如果出現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煩躁發熱想喝冷飲、腹中急痛,那就是厥陰經和少陽經寒熱錯雜,表象和中間氣機同時發病,就應該大量使用溫陽藥,同時少量加入黃連湯一同服用,從陰中引導陽氣,這都是鄭氏靈活運用、圓融通達的妙處。
附解再次說明六經各有表、本、中三種氣機為主導,客邪進入其中,變化是各有不同的。貫解和附解所說的雖然簡略,但是順著這條線索,就可以了解《傷寒論》的立法要旨。而陳修園的《傷寒論淺註》深入淺出,非常實用。比鄭氏稍晚的四川名醫唐宗海的《傷寒論淺註補正》,被列為《中西匯通五種》之一,也應該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