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 (26)
(26)
1. 少陽經證解
【闡釋】少陽主相火,故邪入少陽即從火化。有經症,有腑症。又因少陽與太陰接壤,為三陰三陽交界之區,故有半表半里之稱。如受客邪所犯,致少陽不能樞轉陰陽,即出現胸脅不舒,寒熱往來之象,輕症主以小柴胡湯,邪即樞轉而外出。重症則因邪已入腑,燥熱相煽,傷及肝膽,則須主以黃芩湯清其里熱,始能治愈。
瘧病之邪,亦在少陽,亦有寒熱往來之象,但有定候,與表邪之寒熱往來無定候是不難分的,而用藥則須視其寒熱之輕重為準。筆者治瘧疾之經驗方,如寒熱相等,即用柴胡、半夏、益智仁、牡蠣、茯苓、陳皮、常山、草果、甘草。發熱時間長,熱重則加知母、石膏。發冷時間長,寒重則加生薑。
此我治瘧,屢用屢驗之方也。
附解中指出六經本氣是本身所主之真氣、正氣,正氣旺則風、寒、暑、濕、燥、火六客都不能為害,正氣弱則各邪都得侵入而為病。即以寒邪而論,就有在陽、在陰、在臟、在腑、在衛、在營之不同,化燥、化熱、化濕、化火、化風之各異。其餘各邪犯人為病,亦復如此。
錶面現象,錯雜紛紜,必須識得六經本氣,病情、提綱,仔細辨認,始能明客邪所在而用藥有據。
白話文:
少陽經的病症解析
【解釋】少陽經主要掌管人體的相火,因此外邪侵入少陽經後,容易轉化為火熱之邪。少陽病症有經絡上的症狀,也有臟腑上的症狀。另外,由於少陽經與太陰經相鄰,處於三陰經和三陽經的交界處,所以有「半表半裡」的說法。如果受到外來邪氣侵犯,導致少陽經無法正常運轉陰陽,就會出現胸部、脅肋不舒服,以及忽冷忽熱的症狀。症狀較輕的,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使邪氣轉出體外。症狀較重的,則是因為邪氣已經進入臟腑,燥熱之邪互相煽動,傷害到肝膽,就必須用黃芩湯來清除體內的熱邪,才能治癒。
瘧疾的病邪也侵犯少陽經,也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但瘧疾發作時間有規律,這與外感表邪引起的忽冷忽熱沒有規律不同,很容易區分。用藥方面,則要根據寒熱的輕重程度來決定。我個人治療瘧疾的經驗方是,如果寒熱程度相當,就用柴胡、半夏、益智仁、牡蠣、茯苓、陳皮、常山、草果、甘草這些藥材。發熱時間較長、熱象較重,就加知母、石膏。發冷時間較長、寒象較重,就加生薑。
這個方子是我治療瘧疾時多次使用且效果顯著的經驗方。
補充說明中提到,六經的本氣是指各經脈本身所掌管的真氣、正氣,正氣旺盛時,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外來邪氣都無法對人體造成傷害;正氣衰弱時,各種邪氣就會侵入人體而引起疾病。就拿寒邪來說,寒邪侵入人體,會有在陽經、在陰經、在臟、在腑、在衛、在營的不同,也會轉化為燥邪、熱邪、濕邪、火邪、風邪等各種不同的情況。其他各種邪氣侵犯人體引起疾病,也是如此。
疾病的表現錯綜複雜,必須要了解六經的本氣、病情發展的規律和診斷要點,仔細辨別,才能夠明確外來邪氣所在,並有依據地用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