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25)

回本書目錄

(25)

1. 陽明經證解

【闡釋】本節所論陽明經症、里症、腑症,皆以寒邪化燥為主腦,依次指出其病象、病機及所用方藥,均極切當。惟其所謂里症的病情,“儘是一團燥熱之邪氣盤據胃中”,可見邪已入於陽明胃腑。復謂“仲景用白虎湯以救之,有不使邪熱歸腑之意”,似不如不立里症之名,直以白虎湯為治腑症之較輕者,較為適當。

如病勢再進,由胃及腸,通身上下全是一團烈火,則必須主以大、小承氣湯,苦寒推盪,滅火救陰,決不可因循姑惜,釀成脫症。又本萬病不出陰陽,陽極化陰,陰極化陽之理,以釋傷寒要用硝、黃等藥,均具卓見,可使懼用硝、黃者受到啟發,附解中又提出六經各有所主之說,並謂“一年分六氣,六氣配六經,一歲之氣機,可以六日括之,六日之氣機,又可以一日盡之。

”關於一年分六氣,六氣配六經,依冬至一陽生,以冬令太陽寒水居首,次為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太陰濕土,少陽相火,陽明燥金,各占兩個月四個節氣。其次序雖與傳經之始太陽而終厥陰剛好相反,而天人合一,自然與人身陰陽相通之氣機,實寓於此。故六經各有所主,各有所化之說,從整體觀點及時間醫學著眼,亦具有一定價值。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闡述陽明經的病症,重點在於寒邪轉化為燥熱。文章指出,陽明經的病症,無論是體內症狀還是腑(指腸胃等內臟)的病症,都以寒邪化為燥熱為主。作者依次說明了這些病症的表現、發病機制以及使用的方藥,都非常恰當。

作者認為,所謂的體內症狀,其實是「燥熱之邪氣盤據胃中」,說明邪氣已經進入陽明胃腑。他還提到,張仲景使用白虎湯來治療這種情況,目的是阻止邪熱進一步深入腑臟。因此,他認為不必特別設立「里症」這個名稱,直接將白虎湯視為治療較輕微的腑症的方法更合適。

如果病情加重,從胃擴散到腸,全身都像燃燒著烈火,就必須使用大承氣湯或小承氣湯,用苦寒的藥物來推盪、清除熱邪,並保護陰液,千萬不能拖延或捨不得用藥,否則可能會導致虛脫。

文章還解釋了「萬病不出陰陽」的道理,說明陽氣達到極點會轉化為陰,陰氣達到極點會轉化為陽。他用這個道理來說明傷寒為什麼要使用硝石、大黃等藥物,認為這個觀點非常獨到,可以啟發那些害怕使用硝石、大黃的人。

作者在附帶的說明中還提出了六經各有主治的觀點,認為一年分為六氣,六氣對應六經,一年的氣機可以用六天概括,六天的氣機又可以用一天概括。他認為,一年分為六氣,六氣對應六經,應該從冬至時陽氣開始生長算起,冬天屬於太陽寒水,接著是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太陰濕土,少陽相火,陽明燥金,每個經脈各佔兩個月四個節氣。這個順序雖然和通常傳經的順序(從太陽到厥陰)相反,但是卻符合天人合一的觀念,自然的氣機和人體陰陽是相通的。因此,六經各有主治,各有轉化,從整體觀點和時間醫學的角度來看,是有一定價值的。

2. 少陽經證解

按少陽一經,以火為本(少陽之上,相火主之,故也),厥陰為中氣(肝與膽為表裡),少陽為標(主外,是本經之標、本、中三氣也)。有經症,有腑症,有半表半里症,不可不知也。(以下承接陽明經)如陽明之邪未罷,勢必傳於少陽,則治少陽,必兼治陽明;如全不見陽明之經症、腑症,而獨見少陽之經、腑症者,則專治少陽,方為合法。

經症者何?頭痛在側,耳聾喜嘔,不欲食,胸脅滿,往來寒熱是也。夫寒邪之客氣,每至陽明燥地而化為燥邪,燥邪之客氣未盡,遂傳入少陽(客寒至陽明,從燥而化為燥邪,燥邪入少陽,為病機主腦)

蓋少陽主樞,有樞轉陰陽之道,今因燥邪之客氣乾之,阻其少陽條達之氣機,正邪相擊,故兩側頭痛作矣(耳前後兩側,俱屬少陽),膽脈入耳,燥邪乾之,清竅閉塞,耳遂驟聾;木原喜乎條達,嘔則氣動,木氣稍泄,病故喜嘔;木氣不舒,上克脾土,土畏木克,故不欲食;胸脅者,肝膽所主之界限也,肝膽不舒,脹滿並作(即此便可悟客氣之過也。客氣詳附解)

少陽與太陰接壤,系陰陽交界之區,故曰半表半里。邪附於膽,出與陽爭則熱,入與陰爭則寒(陽指陽明,陰指太陰),故有寒熱往來也。主以柴胡湯,專舒木氣,木氣得舒,樞機復運,邪自從樞轉而出,此本經淺一層立法也。

用藥未當,邪不即出,則必入腑,即現口苦、咽乾、目眩(六字乃本經腑症提綱),此際燥邪入腑,合本經標陽,燥與熱合成一家,熱甚則膽液泄,故口苦、咽乾;肝開竅於目,與膽為表裡,表病及里,里熱太甚,必傷肝中所藏之血液,故目眩。主以黃芩湯,清其里熱,里熱一解,邪自滅亡,此本經深一層法也。

所謂半表半里症者何?即其所處之界,分而言之也。邪在三陽,俱以表稱;邪在三陰,俱以里論。半表者從陽分(少陽與陽明太陽為一家也),半里者從陰分(少陽與太陰接壤,太陰與少陰厥陰為一家也),故諸書言瘧病不離少陽,因其寒熱之往來而決之於少陽也(表邪之為病,寒熱無定候;瘧邪之為病,寒熱有定候。以此別之)

邪在少陽,不能從樞轉而出,直趨陽明地界。陽明主燥,故病者發熱(即熱瘧也);邪苟不趨陽明,而專趨太陰。太陰主寒,故病者發寒(即寒瘧也)。學者能於寒熱二字,探其輕重,則治瘧不難也。

附解:有少陽經症初見,而合三陰為病者,即合三陰之法治之。須知傷寒有傳經不傳腑,傳腑即不傳經的,更有直中太陰、少陰、厥陰,切切不可拘於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上搜尋,總在這六經提綱病情上體會,即誤治變逆,亦可知也。即本經自受之風,自受之寒,自受之熱,皆可以辨也。傷寒一書,通體就在這邪正二字。正氣乃六經之本氣也,寒為太陽之本氣,燥為陽明之本氣,火為少陽之本氣,濕為太陰之本氣,熱為少陰之本氣,風為厥陰之本氣。六經之本氣,乃一定不易之氣也。六經只受得先天之真氣,受不得外來之邪氣,邪氣即客氣也。客氣者何?風、寒、暑、濕、燥、火是也。此六客者,天地常有之客也,正氣旺者,客氣不得而乾之,正氣弱者,客氣即得而入之。六客皆能損人之氣血,戕人之性命,故仲景首以寒客立論,先提出六經本氣,後指出寒邪之客氣,或在三陽、或在三陰,或病於經、或病於腑,或病於衛、或病於營,或隨燥化、或隨熱化、或隨濕化、或從火化、或從風化。或邪在表,誤下而入內;或邪在里,誤汗而變逆。出入變化、往來盛衰,皆客氣流行自然之道,實因人身五臟六腑之偏盛致之也。學者務要識得六經本氣、病情、提綱,即能明客氣之所在,而用藥有據,則不惑也。仲景雖未將六客,逐位立論,舉傷寒一端,而六客俱在也。即外之屍氣、瘴氣、疫氣、四時一切不正之氣,亦皆可仿此而推也。

白話文:

少陽經的病症,其根本是火(少陽的相火為主),而厥陰是中間的氣機(肝膽互為表裡),少陽是表面的表現(主管外,是少陽經本身所具有的本、標、中三種氣)。少陽經有經絡的病症,有臟腑的病症,還有介於表裡之間的病症,這些都是必須要知道的。如果陽明經的邪氣還沒有完全消除,一定會傳到少陽經,那麼治療少陽經的病症,就必須同時治療陽明經;如果完全沒有陽明經的經絡和臟腑病症,而只有少陽經的經絡和臟腑病症,那麼就應該專門治療少陽經,這樣才是合乎法度的。

什麼是經絡病症呢?就是頭痛在兩側,耳朵聽力下降,容易想吐,不想吃飯,胸部和脅肋部脹滿,時而發冷時而發熱。寒邪侵入人體,往往會到達陽明經的燥熱之地而轉化為燥邪,燥邪的邪氣沒有完全消除,就會傳入少陽經(寒邪到達陽明經後,會從乾燥而轉化為燥邪,燥邪進入少陽經,是疾病發展的主要環節)。

少陽經主要掌管樞機,有調節陰陽的作用。現在因為燥邪的邪氣使之乾燥,阻礙了少陽經氣機的順暢運行,正氣和邪氣相互搏擊,所以兩側頭部會出現疼痛(耳朵前後的兩側都屬於少陽經的範圍)。膽經脈絡通向耳朵,燥邪使其乾燥,導致清竅閉塞,耳朵就會突然聽力下降。木氣原本喜好舒暢條達,嘔吐則表示氣機紊亂,木氣稍微宣洩,所以容易想吐;木氣不舒暢,就會向上克制脾土,脾土畏懼木的克制,所以不想吃飯。胸部和脅肋部,是肝膽所主管的範圍,肝膽不舒暢,就會出現脹滿的感覺(從這裡就可以明白是外來邪氣所造成的)。

少陽經與太陰經相接,是陰陽交界的地方,所以說是半表半裡。邪氣附著在膽,向外與陽氣抗爭就會發熱,向內與陰氣抗爭就會發冷(陽氣指的是陽明經,陰氣指的是太陰經),所以就會出現時而發冷時而發熱的現象。治療上主要用柴胡湯,專門疏通木氣,木氣得到舒暢,樞機功能恢復運轉,邪氣自然就會從樞機轉動而排出,這是治療本經淺層病症的方法。

如果用藥不當,邪氣不能立即排出,就一定會進入臟腑,就會出現口苦、咽喉乾燥、頭暈目眩的症狀(這六個字是本經臟腑病症的綱領)。這時,燥邪進入臟腑,與本經的陽氣相合,燥和熱合為一體,熱勢過盛就會導致膽汁外洩,所以出現口苦、咽喉乾燥;肝開竅於眼睛,與膽互為表裡,表面的病邪會影響到內裡,內裡熱勢太盛,一定會損傷肝臟所儲藏的血液,所以會頭暈目眩。治療上主要用黃芩湯,清除內裡的熱邪,內裡的熱邪一旦消除,邪氣自然就會消滅,這是治療本經深層病症的方法。

什麼叫做半表半裡症呢?就是說它所處的部位,分開來說的。邪氣在三陽經時,都稱作表;邪氣在三陰經時,都稱作裡。半表是從陽的角度來說的(少陽與陽明、太陽為一類),半裡是從陰的角度來說的(少陽與太陰相接,太陰與少陰、厥陰為一類),所以很多醫書都說瘧疾的病症離不開少陽經,因為瘧疾的寒熱往來與少陽經的關係最為密切(表邪引起的病症,寒熱沒有固定的發作時間;瘧疾引起的病症,寒熱發作的時間是固定的。可以藉此來區分)。

邪氣在少陽經,不能從樞機轉動而排出,直接趨向陽明經的範圍。陽明經主要與乾燥有關,所以患者會發熱(也就是熱瘧);如果邪氣不趨向陽明經,而專門趨向太陰經,太陰經主要與寒冷有關,所以患者會發冷(也就是寒瘧)。學習醫學的人,如果能從寒熱兩個字上,探究其輕重程度,那麼治療瘧疾就不困難了。

**附解:**如果少陽經的病症剛開始出現,就與三陰經的病症合併出現,就應該按照治療三陰經病症的方法來治療。必須要知道,傷寒有的情況是只傳經絡不傳臟腑,有的情況是傳入臟腑就不會再傳經絡,更有直接侵犯太陰、少陰、厥陰經的情況,千萬不能拘泥於按照一天太陽經、第二天陽明經的規律來尋找病因,總之要從這六經病症的綱領上去體會,即使出現誤治而導致病情變化,也可以有所了解。即使是本經自己感受到的風邪、寒邪、熱邪,也都可以辨別出來。傷寒這本書,總體來說就在於正邪這兩個字。正氣是六經的根本之氣,寒是太陽經的根本之氣,燥是陽明經的根本之氣,火是少陽經的根本之氣,濕是太陰經的根本之氣,熱是少陰經的根本之氣,風是厥陰經的根本之氣。六經的根本之氣,是一定不變的。六經只能接受先天所具有的真氣,不能接受外來的邪氣,邪氣也就是客氣。什麼是客氣呢?就是風、寒、暑、濕、燥、火這些。這六種客氣,是天地間經常會有的,正氣旺盛的人,客氣就無法侵犯,正氣虛弱的人,客氣就會趁虛而入。這六種客氣都能損傷人體的氣血,危害人的性命,所以張仲景首先以寒邪為例來闡述,先提出六經的根本之氣,然後指出寒邪的客氣,有的在三陽經,有的在三陰經,有的病在經絡,有的病在臟腑,有的病在衛分,有的病在營分,有的隨著乾燥而轉化,有的隨著熱而轉化,有的隨著濕而轉化,有的從火而轉化,有的從風而轉化。有的邪在表,誤用攻下法反而深入體內;有的邪在裡,誤用發汗法反而導致病情加重變化。邪氣的進入和排出,盛衰變化,都是客氣流行的自然規律,實際上是人體五臟六腑的偏盛偏衰所造成的。學習醫學的人,務必要認識六經的根本之氣、病情、綱領,就能夠明白客氣所在的部位,用藥的時候就能有依據,而不至於迷惑。張仲景雖然沒有將六種客氣逐一論述,但以傷寒這一種疾病為例,其實六種客氣都在其中了。即使是外來的屍氣、瘴氣、疫氣,以及四季一切不正之氣,也都可以仿照這個思路來推演。

【闡釋】少陽經主要與相火有關,所以邪氣進入少陽經就容易從火而轉化。少陽經有經絡病症,有臟腑病症。又因為少陽經與太陰經相接,是三陰經和三陽經交界的地方,所以有半表半裡的說法。如果受到客邪侵犯,導致少陽經無法調節陰陽,就會出現胸脅不舒暢,時而發冷時而發熱的現象。輕微的病症主要用小柴胡湯,邪氣就會通過樞機轉動而排出。嚴重的病症則是因為邪氣已經深入臟腑,燥熱互相煽動,損傷到肝膽,這時就必須主要用黃芩湯來清除內裡的熱邪,才能夠治癒。

瘧疾的邪氣,也在少陽經,也有時而發冷時而發熱的現象,但是發作的時間是固定的,與表邪的寒熱往來沒有固定發作時間,這是很容易區分的,而用藥則必須根據其寒熱的輕重程度來決定。我治療瘧疾的經驗方,如果寒熱程度相等,就用柴胡、半夏、益智仁、牡蠣、茯苓、陳皮、常山、草果、甘草。發熱時間長,熱勢較重就加知母、石膏。發冷時間長,寒勢較重就加生薑。

這是我治療瘧疾,屢次使用都有效的方子。

附解中指出,六經的根本之氣是本身所主宰的真氣、正氣,正氣旺盛,那麼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客氣都不能危害人體,正氣虛弱,那麼各種邪氣都能侵入人體而導致疾病。就拿寒邪來說,就有在陽、在陰、在臟、在腑、在衛、在營的不同,轉化為燥、轉化為熱、轉化為濕、轉化為火、轉化為風的各種變化。其他各種邪氣侵犯人體而導致疾病,也是如此。

表面的病症,錯綜複雜,必須要認識六經的根本之氣、病情、綱領,仔細辨別,才能夠明白客邪所在的部位,用藥時才有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