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21)

回本書目錄

(21)

1. 六經定法貫解

如太陽與少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表裡相通,則彼此互為中氣。太陽一經,以寒為本,少陰為中氣,太陽為標,他經以此類推。故本節特別指出,凡病邪初入,必由太陽,以太陽為寒水之區,主皮膚,統營衛,為一身之綱領,與少陰為表裡。若太陽病過發汗,則傷少陰腎中之真陽,而有亡陽之虞。

一般醫家更畏麻黃、桂枝二湯發汗如砒毒,不敢用,實由不知麻桂二湯是協和營衛之劑。又指出因發汗而致亡陽,多為內虛之人,故診斷時要特別留意,必須因病人體質而於用藥的輕重緩急上化裁,始不致誤。附解中又指出太陽地界主寒,復感外寒之客氣所犯,阻其真陽運行之機,則太陽之經症作。

此寒邪如走入陽明地界,即化為燥邪;走入少陽地界,即化為火邪;走入太陰地界,即化為濕邪;走入少陰地界,即化為熱邪;走入厥陰地界,即化為風邪。此即後面所說:“六經所主氣機乃為本,客氣所生乃為病,客氣往往隨主氣而化為病,故一經一經病形不同。”常表現為種種熱性病以至諸般雜證,而多可用傷寒方治之。

故有人謂《傷寒論》不止為傷寒立法,善用之一方可以推廣治療多種病癥。

白話文:

太陽經和少陰經互為表裡,陽明經和太陰經互為表裡,少陽經和厥陰經互為表裡。表裡之間互相連通,因此可以彼此視為中氣。太陽經本身以寒為根本,少陰經是它的中氣,太陽經則為表象,其他經絡可以依此類推。所以特別指出,所有病邪最初入侵時,一定先從太陽經開始。因為太陽經是寒水聚集的地方,主宰皮膚,統管營衛之氣,是身體的綱領,並且與少陰經互為表裡。如果太陽經的病過度發汗,就會損傷少陰腎中的真陽,會有陽氣耗竭的危險。

一般的醫生更加害怕使用麻黃湯、桂枝湯等發汗藥,認為它們像砒霜一樣毒,不敢使用,實際上是因為不了解麻黃、桂枝湯是協調營衛之氣的藥方。又指出因為發汗而導致陽氣耗竭的情況,大多是發生在體質虛弱的人身上,因此診斷時要特別留意,必須依照病人的體質,在用藥的輕重緩急上做調整,才不會犯錯。補充說明中又指出,太陽經所管轄的範圍本來就屬寒,如果又感受外來的寒邪侵犯,阻礙真陽的運行,就會出現太陽經的病症。

這個寒邪如果侵入陽明經的範圍,就會轉化為燥邪;如果侵入少陽經的範圍,就會轉化為火邪;如果侵入太陰經的範圍,就會轉化為濕邪;如果侵入少陰經的範圍,就會轉化為熱邪;如果侵入厥陰經的範圍,就會轉化為風邪。這就是後面所說的:“六經所主導的氣機是根本,外來的邪氣是導致疾病的原因,外來的邪氣往往會隨著主導的氣機而轉化為疾病,所以每一條經絡的疾病表現都不同。”常常會表現出各種熱性疾病,甚至各種複雜的病症,但大多可以使用《傷寒論》中的藥方來治療。

因此有人說《傷寒論》不僅僅是為傷寒病立法,善用其中的藥方,可以推廣治療多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