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 (1)
(1)
1. 霍亂
腹痛吐、瀉交加,而欲飲水者,熱隔於中,阻其陰、陽交通之機也(宜五苓加炒枝)。吐、瀉交加而欲飲熱者,寒隔於中,阻其陰、陽交通之機也(宜理中湯)。
白話文:
**腹痛、嘔吐、腹瀉同時發生,想要喝水的人:**這種情況是熱邪阻隔在體內,阻礙陰陽氣血的運行 (宜用五苓散加炒枝)。
**腹痛、嘔吐、腹瀉同時發生,想要喝熱飲的人:這種情況是寒邪阻隔在體內,阻礙陰陽氣血的運行 ** (宜用理中湯)。
2. 呃逆
呃逆來飲水即止者,胃火上沖也(宜大承氣湯主之)。呃逆來而欲極熱飲者,陰邪上乾清道也(宜吳萸四逆湯)。
白話文:
呃逆喝水就能止住:胃火上沖。(宜使用大承氣湯治療)
呃逆發作時想喝非常熱的飲料:身體陰氣不足,津液乾涸阻塞氣道。(宜使用吳茱萸四逆湯治療)
3. 痢症
痢症不拘赤、白,舌黃、脈有神者,燥熱為病也(宜大黃木香湯)。痢症紅、白,脈無神而口不渴者,下焦陽衰,不能化下焦之精血也(宜附子理中加小茴、安桂)。痢症紅、白,身大熱而渴飲極熱,或不渴而舌青滑者,元陽外越,而內無陽以化腸胃中之精血也(宜吳萸四逆湯)。若大熱、舌黃,飲冷不休,日數十次者,胃熱極也(宜白虎湯加柴、葛)。
痢疾初起,發熱身疼脈浮者,外感也(宜人參敗毒散)。
白話文:
痢疾
-
性質不限(紅色或白色),舌頭黃,脈搏強有力:屬燥熱所致(宜用大黃木香湯)
-
性質不限(紅色或白色),脈搏無力且不口渴:下焦陽氣衰弱,不能化解下焦的精血(宜用附子理中湯加小茴香、安桂)
-
性質不限(紅色或白色),身體發高熱、口渴劇烈,或不渴而舌苔青滑:元陽外越,體內陽氣不足,無法化解腸胃中的精血(宜用吳茱萸四逆湯)
-
發高熱、舌苔黃,不斷飲用冷飲,一天可達十多次:胃熱極盛(宜用白虎湯加柴胡、葛根)
4. 頭痛
頭痛如裂,身無他苦,舌青、不渴,或身大熱,或脈勁者,此皆元陽外越,暴脫之候,切忌發散,法宜收納(宜四逆湯,或潛陽丹)。頭痛、身熱、頸、背強痛者,風寒襲於太陽也(宜桂枝湯)。六經各有頭痛,須按法治之,此不過明其危險者。
白話文:
頭痛劇烈如劈開般,身體沒有其他不適,舌頭青紫、不渴,或身體發高燒,或脈搏強有力:這些都是元陽外溢的緊急情況,切記不要使用發散性的藥物,應該採用收斂固攝的方法**(可以使用四逆湯或潛陽丹)。頭痛、發燒、頸部和背部劇烈疼痛:這是風寒侵襲太陽經(可以使用桂枝湯)**。六經各有不同的頭痛症狀,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這裡只是說明那些比較危急的情況。
5. 辨舌法
氣有餘:所現舌黃、乾白、紫紅、黑黃、純乾黑,煩躁,飲冷。
白話文:
氣有餘:表現爲舌頭呈現黃色、乾白、紫紅色、黑黃色、純幹黑色,情緒煩躁,喜歡喝冷水。
氣不足:所現舌青滑,潤黃、黑潤、乾黑色、或青中帶黃,或黃中帶白,黑而潤,津液滿口,其人安靜,而喜熱飲之類。
白話文:
氣血不足:舌頭表現為青黑色,潤澤發黃,發黑而潤澤,乾枯發黑,或者青中帶黃,或者黃中帶白,黑色但潤澤,口中津液充盈,這個人性格安靜,喜歡喝熱飲。
6. 辨口氣
氣有餘:所現氣粗,氣出蒸手,出言厲壯之類。
氣不足:所現氣微、氣短、氣冷,出言微細之類。
白話文:
氣有餘:表現爲呼吸粗重,手心發熱,說話聲音洪亮有力等。
氣不足:表現爲呼吸微弱、短促、手腳發冷,說話聲音細小等。
7. 辨口流涎水
氣有餘:所現流涎不止,口熱,思水飲者,胃火也。
氣不足:所現流涎不止,口冷,思熱湯者,胃寒也。
白話文:
氣有餘:表現爲口水不斷流出,口腔熱,想喝水,這是胃火旺盛的表現。
氣不足:表現爲口水不斷流出,口腔冷,想喝熱水,這是胃寒的表現。
8. 辨二便
氣有餘:所現尿短赤、黃、紅、糞鞕、羊矢、極臭、極黃之類。
氣不足:所現尿清長,間有黃者,糞溏、色白、色青之類。
白話文:
氣有餘:表現爲尿液顏色深紅、黃、紅,糞便乾燥如羊糞,氣味極臭、極黃等。
氣不足:表現爲尿液清澈量多,偶爾呈黃色,糞便稀軟,顏色偏白或青等。
9. 辨皮毛肌膚
氣有餘:所現皮乾枯、皮粗、毛乾枯、肌膚燥癢之類。
氣不足:所現皮肉光潤、毛澤,肌膚雖瘦,無燥癢之形。
白話文:
氣有餘:表現爲皮膚乾燥粗糙,毛髮乾枯,肌膚乾燥瘙癢等。
氣不足:表現爲皮膚肌肉光滑潤澤,毛髮光亮,雖然身體消瘦但沒有乾燥瘙癢的症狀。
10. 辨飲食
氣有餘:所現食多易消,善飢,喜飲湯水。
氣不足:所現食少難消,反飽,喜硬食物。
白話文:
氣有餘:表現爲食慾旺盛,容易感到飢餓,喜歡喝水。
氣不足:表現爲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反而感覺飽脹,喜歡吃硬的食物。
11. 辨起居性情
氣有餘:所現身輕,喜動游,怒罵,喜笑、狂叫之類。
氣不足:所現身重,嗜卧,不言不語,愁悶憂思之類。
白話文:
氣有餘:表現爲身體輕盈,喜歡活動,容易生氣罵人,喜歡笑,大聲喊叫等。
氣不足:表現爲身體沉重,喜歡躺着,不愛說話,常常感到憂鬱煩惱等。
【闡釋】認病捷要總訣共二十九條,前十六條分別論述發熱、瘧疾、鼓脹、積聚、痰飲、咳嗽、喘、嘔吐、霍亂、呃逆、痢症、頭痛、耳、目、口、鼻、唇、齒、喉、心痛、胸、腹、脅、背、腰、肘、胯、膝痛腫、二便病等十六種病癥的病因、病象、病機的辨認法,及其應用的方藥,均直切了當,便於實用,本此以辨症,方不致誤,不愧稱為捷要總訣。
白話文:
「認病捷要總訣」共列舉二十九條要點,前十六條分別針對發熱、瘧疾、鼓脹、積聚、痰飲、咳嗽、喘、嘔吐、霍亂、呃逆、痢症、頭痛、耳、目、口、鼻、唇、齒、喉、心痛、胸、腹、脅、背、腰、肘、胯、膝痛腫、二便等十六種病症,詳細說明其病因、病象、病機的辨識方法,以及相應的藥方。這些方法簡潔實用,直指病症核心,能有效幫助辨症,避免誤診,不愧為醫者診治疾病的捷徑要訣。
十七條至廿九條自辨認脈法至辨起居性情,皆以氣有餘及氣不足兩大綱分列其要點,亦皆寶貴的經驗之談。原文簡潔明晰。筆者常用此以辨病,從未有錯。
白話文:
從第十七條到第二十九條,包括了自我辨認脈象的方法和辨識人們的生活習慣與性情,這些都以氣有餘(氣息旺盛)和氣不足(氣息虛弱)兩個大原則進行歸納,都是寶貴的經驗之談。原文簡潔明瞭。我經常使用這些方法來診斷疾病,從未出現過錯誤。
12. 欽安用藥金針
餘考究多年,用藥有一點真機,與眾不同。無論一切上、中、下部諸病,不問男、婦、老、幼,但見舌青,滿口津液,脈息無神,其人安靜,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熱飲,二便自利者,即外現大熱、身疼、頭痛、目腫、口瘡,一切諸症,一概不究,用藥專在這先天立極真種子上治之,百發百中。
白話文:
我研究多年,在用藥方面有獨到的見解,與眾不同。不論上、中、下三焦的各種疾病,也不管男女老幼,只要見到舌苔青色,口中津液滿溢,脈搏無力,病人安靜,脣色淡白,口不渴(或口渴喜飲熱飲),大小便通暢,即便出現高燒、身體疼痛、頭痛、眼睛腫痛、口腔潰瘍等症狀,我也不過分糾結,只專注於治療先天本源的種子。用藥後,幾乎都能藥到病除。
若見舌苔乾黃,津液枯搞,口渴飲冷,脈息有神,其人煩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專在這先天立極之元陰上求之,百發百中。後列二圖,學者細心參究。
白話文:
如果你觀察到患者舌苔乾燥發黃,體液枯竭,口渴想喝涼水,脈搏有力,但病人卻感到煩躁,身體卻冷得像冰一樣,那麼不要考慮其他原因,只專注於尋找先天元陰不足的問題,這樣的診斷方法非常準確。以下是兩張圖,請學者仔細研究。
13. 寒邪外入圖
今以一圈白色,喻人身一團正氣,黑色喻外入之寒邪。邪犯皮膚第一層,乃太陽所主,病現頭項腰背疼痛,發熱惡寒,邪既入於皮膚,如盜賊之入牆垣也。看其何處空虛有隙,便得而乘之,故不必拘定一日二日之說,或入於手足之陽明,或入於手足之少陽,或入於手足之太陰,或入於手足之少陰,或入於手足之厥陰。
白話文:
我們現在用一個白色的圓圈,來比喻人體裡的一團正氣,用黑色的圓圈,來比喻從外面侵入的寒邪。寒邪侵犯皮膚的第一層,是由太陽這個經絡所主管的,症狀是頭部、頸部、背部和腰部疼痛,發燒和怕冷。寒邪進入皮膚後,就像強盜進入牆壁,會尋找哪裡有空隙,就可以乘機進入。所以這種侵入的時間,不一定就是幾天幾夜,它可能進入手腳上的陽明經絡,也可能進入手腳上的少陽經絡,還可能進入手腳上的太陰經絡、少陰經絡或厥陰經絡。
仲景以太陽一經,包括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論傳經,是六步流行之定理,論圓通,是六步之化機,仲景恐人不知賊之去向,故標出六經提綱病情,與夫誤汗、誤吐、誤下、當汗不汗、當下不下、當吐不吐、用藥失宜、變逆匡救之道,俱在一百一十三方之中,學者務宜留心,不必執定傷寒邪入如是,須知六客亦如是也。
白話文:
仲景以太陽經一經,包含三百九十七種病法,一百一十三個方劑,論述經絡傳變,是六經流行的定律,論述圓滿通暢,是六經變化適應的機制。仲景擔心人們不知道病邪的去向,所以標出六經提綱病情,以及誤用發汗、誤用催吐、誤用瀉下、該發汗而不發汗、該瀉下而不瀉下、該催吐而不催吐、用藥不當、病情逆轉的匡救方法,全都包含在一百一十三個方劑之中。學者務必用心體會,不必拘泥於傷寒邪氣的入侵形式,要知道六種外邪也是如此。
更要明得外邪入內,閉束皮毛氣機,遏鬱而為身熱疼痛,故發汗散邪,為治外邪初入第一要著。苟外邪從陽經而入內,寒邪亦化為熱邪,熱甚則傷陰,輕淺者,仲景有人參白虎、小柴胡之類以存陰,最重者,仲景有大、小承氣之類以救陰。苟外邪從陰經而入內,陰寒混為一家,陰盛則陽衰,輕淺者,仲景有大、小建中、理中之類以扶陽,最重者,仲景有四逆、白通之類以回陽。餘謂此即仲景治外邪入內之子午針也。
白話文:
更要清楚掌握外來邪氣侵入體內,會阻礙皮膚和毛孔的氣血運行,導致鬱結而產生身體發熱疼痛。因此,發汗散邪是治療外邪初入的一項首要之務。
如果外邪從陽經侵入體內,寒邪也會轉化為熱邪。熱邪過盛會損傷陰液。病情較輕者,像仲景提出的「人參白虎湯」、「小柴胡湯」等方劑就是用來保全陰液的。病情最嚴重者,像仲景提出的「大承氣湯」、「小承氣湯」等方劑就是用來搶救陰液的。
如果外邪從陰經侵入體內,陰寒混雜在一起,陰氣過盛則陽氣衰弱。病情較輕者,像仲景提出的「大建中湯」、「小建中湯」、「理中湯」等方劑就是用來扶助陽氣的。病情最嚴重者,像仲景提出的「四逆湯」、「白通湯」等方劑就是用來溫煦陽氣的。
我認為這正是仲景用「子午針」治療外邪入內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