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20)

回本書目錄

(20)

1. 切脈

伏脈,沉潛著骨,主邪閉,亦主陰寒在內。

促脈,數中時止,主鬱熱,亦主邪氣內陷。

結脈,遲中時止,主寒結,亦主氣血漸衰。

代脈,止有定候,主氣絕,亦主經隧有阻。

散脈,去來繚亂,主氣散,亦主產婦之凶。

浮沉分表裡,遲數定寒熱,虛實分盛衰,大緩辨進退。長有餘而短不足,滑流利而澀艱難,寒、熱、緊、洪俱屬實,細、微、血氣總為虛。芤中空而血亡故道,弦中勁而木乘脾經。革則陽氣外越,牢則陰邪內固。濡氣虛,弱血虛,虛各有別;動氣搏,伏氣閉,氣總乖和。結陰促陽,辨遲與數;代亡散絕,有去無來。脈法多端,此為總索。

白話文:

伏脈:脈象沉在骨頭深處,表示邪氣閉塞在體內,也表示體內有陰寒之氣。

促脈:脈搏跳動快速且不規律,時快時停,表示體內有鬱積的熱,也表示邪氣侵入體內深處。

結脈:脈搏跳動緩慢且不規律,時慢時停,表示體內有寒氣凝結,也表示氣血逐漸衰弱。

代脈:脈搏跳動時有規律的停頓,表示氣快要斷絕,也表示經絡有阻塞。

散脈:脈搏跳動混亂無章法,表示氣散亂,也表示產婦有危險。

脈象浮在表面或沉在深處,可以分辨疾病在體表或體內;脈搏跳動快或慢,可以分辨體內寒熱;脈搏強盛或虛弱,可以分辨體質盛衰;脈搏粗大或緩慢,可以分辨病情的發展或退減。脈搏長表示氣血有餘,脈搏短表示氣血不足。脈搏流暢滑利表示氣血運行順暢,脈搏滯澀艱難表示氣血運行不暢。寒、熱、緊、洪等脈象都屬於實證,細、微等脈象都屬於虛證。脈搏中間空虛表示體內失血過多,脈搏像弓弦一樣有力表示肝氣旺盛而克伐脾胃。革脈表示陽氣外散,牢脈表示陰邪凝結在體內。濡脈表示氣虛,弱脈表示血虛,虛證各有不同。動脈表示氣機搏動,伏脈表示氣機閉塞,這些都表示體內氣機不和諧。結脈和促脈分別表示陰虛和陽盛,需要辨別脈象是快或慢。代脈和散脈表示氣絕或氣散,預示病情惡化。脈象的診斷方法很多,以上只是基本綱要。

2. 六經定法貫解

凡病邪初入,必由太陽。太陽為寒水之區,居坎宮子位,人身之氣機,日日俱從子時發起。子為一陽,故曰太陽。太陽如天之日(日從東海而出,海為儲水之區,水性主寒,故曰太陽寒水),無微不照,陽光自內而發外,一身上下四旁,莫不畢照焉。所以主皮膚,統營衛,為一身之綱領。

然太陽底面,即是少陰腎經(相為表裡也),若太陽病,過發汗,則傷少陰腎中之真陽,故有亡陽之虞。所以近來醫家病家,畏桂麻二湯發汗,等於砒毒,毫不敢用,由其不知桂麻二湯,非發汗之劑,乃協和營衛之方也。營衛協和,則向之伏於皮毛肌肉間者,今皆隨汗而盡越於外矣。

邪出於外,則表氣疏,里氣暢,病所以立解矣。至若發汗而致亡陽者,豈真麻桂之為害哉?不知由其人內本先虛,復感寒邪,今得桂麻協和陰陽,鼓邪外出,大汗淋漓,而腎中一線之元陽,乘氣機之鼓動,而與汗俱出,實氣機勢時之使然,非桂麻之必使人亡陽也。觀於氣實之人發汗,毫不為害,從可識矣。

然則仲景又豈不知內虛之人不可發汗乎?觀於食粥、與不食粥,微發汗、更發汗,中病即止諸句,仲景已於內虛之人,早為籌畫矣。真是步步規矩,處處苦心,惜乎知之者寡耳。六經當以一貫解之,章旨太多,恐學者易倦,仍將六經分解,參以附解,〔須〕知分解還是貫解,附解不在分貫之列,分貫是六經大旨,附解是補六經未發之大意。

附解:按六經以太陽為首,厥陰為終。經者常道也,先天之真陽,原寄於腎,腎與膀胱相表裡(腎為里,膀胱為表),真陽之氣機發動,必先行於太陽經,而後行於諸經,晝夜循環,周而複始。然太陽四面皆水,寒氣布護,故曰“太陽之上,寒氣主之”,真陽之氣,此刻初生,陽氣甚微,若太陽經病過發汗,則傷腎中之真陽(表陽被奪,里陽立消),故有亡陽之虞。須知太陽地界主寒,復感外寒之客氣所犯,阻其真陽運行之機,故太陽之經症作。二日陽明,陽明地界主燥,客寒之氣,自太陽而走入燥地,寒邪便化為燥邪,燥邪入陽明經,而阻其真陽運行之機,則陽明之經症作。餘仿此,學者務宜留心,六經各有表裡,即有病經不病里處,詳太陽〔經〕附解。

【闡釋】如前所述,《傷寒論》的六經,與《素問·熱論》的六經不同,是區分六區地面(也有說是疾病的六種層次或證候群的)。太陽為寒水之區,陽明為燥金之區,少陽為相火之區,太陰為濕土之區,少陰為君火之區,厥陰為風木之區。據《素問·六微旨大論》,六經各有標、本、中三氣:即風、寒、濕、熱、燥、火為本,三陰、三陽為標,本、標之中見者為中氣。

白話文:

疾病剛開始侵入人體,一定先從太陽經開始。太陽經屬於寒水區域,位於坎宮的子位,人體的氣機每天都從子時開始發動。子時代表一陽初生,所以稱為太陽。太陽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太陽從東海升起,海是儲水的地方,水性屬寒,所以說太陽是寒水),無所不照,陽光從內向外發散,身體的上下四方都照耀得到。因此,太陽經主管皮膚,統理營衛之氣,是全身的綱領。

然而,太陽經的內在,就是少陰腎經(兩者互為表裡)。如果太陽經的疾病,過度發汗,就會損傷少陰腎中的真陽,所以會有陽氣耗竭的危險。因此,現在的醫生和病人,都害怕用桂枝湯、麻黃湯這些發汗的藥方,覺得它們像毒藥一樣,完全不敢使用。這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桂枝湯和麻黃湯並不是單純的發汗藥,而是調和營衛的藥方。營衛之氣調和了,那些原本潛伏在皮膚和肌肉之間的病邪,就會隨著汗液一起排出體外。

病邪排出體外,表面的氣機就會疏通,內部的氣機也會順暢,疾病自然就痊癒了。至於那些因為發汗而導致陽氣耗竭的情況,難道真的是麻黃、桂枝的危害嗎?要知道,那是因為病人本身體內就虛弱,又感受了寒邪,現在服用桂枝湯或麻黃湯來調和陰陽,推動邪氣外出,導致大汗淋漓,而腎中那一線元陽,也隨著氣機的鼓動,一起隨著汗液排出。這實際上是氣機運行的自然趨勢所導致的,並非桂枝湯和麻黃湯一定會使人陽氣耗竭。觀察那些體質強健的人發汗,毫無損害,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

那麼,張仲景難道不知道體內虛弱的人不能發汗嗎?看看他提到的「喝粥」、「不喝粥」、「微微發汗」、「再次發汗」、「病好就停止」這些話,就可以知道,張仲景早就為體內虛弱的人考慮周全了。他真是每一步都嚴謹,處處用心良苦,可惜明白的人太少了。應該將六經貫穿起來理解,如果章節太多,恐怕學者會感到疲倦。所以還是將六經分開解釋,再輔以解釋說明。必須知道,分開解釋仍然是為了貫穿理解,輔助解釋並不屬於分開和貫穿的範疇。分開和貫穿是六經的大旨,輔助解釋是補充六經未說明的重要意義。

**附加解釋:**根據六經理論,太陽經是開始,厥陰經是結束。經脈是運行的常道,先天的真陽原本寄存在腎中,腎與膀胱互為表裡(腎屬陰,膀胱屬陽)。真陽的氣機發動,一定先在太陽經運行,然後再運行於其他經脈,日夜循環,周而復始。然而,太陽經的四面都是水,寒氣覆蓋保護,所以說「太陽之上,寒氣主之」。真陽的氣,此刻剛剛產生,陽氣非常微弱。如果太陽經的疾病過度發汗,就會損傷腎中的真陽(表面的陽氣被奪走,內在的陽氣立即消失),因此會有陽氣耗竭的危險。必須知道,太陽經所處的區域屬寒,如果又感受外來的寒邪侵犯,就會阻礙真陽的運行,所以會出現太陽經的症狀。第二天,陽明經當令,陽明經所處的區域屬燥。寒邪之氣從太陽經進入燥地,寒邪就會轉化為燥邪。燥邪進入陽明經,阻礙真陽的運行,就會出現陽明經的症狀。其他經脈的情況也類似,學者一定要留意。六經各有表裡,即使是某個經脈有病,也未必會影響到其相應的內在經脈,詳細情況可以參考太陽經的附加解釋。

**闡述:**如前所述,《傷寒論》的六經,和《素問·熱論》的六經不同,是區分六個不同的區域(也有人認為是疾病的六種層次或證候群)。太陽經是寒水區域,陽明經是燥金區域,少陽經是相火區域,太陰經是濕土區域,少陰經是君火區域,厥陰經是風木區域。根據《素問·六微旨大論》,六經各有標、本、中三氣:風、寒、濕、熱、燥、火是本氣,三陰、三陽是標氣,本氣和標氣之間所顯現的就是中氣。

例如,太陽經和少陰經互為表裡,陽明經和太陰經互為表裡,少陽經和厥陰經互為表裡。表裡相通,彼此互為中氣。太陽經,以寒為本氣,少陰經是中氣,太陽經是標氣,其他經脈的情況可以依此類推。因此,本節特別指出,凡是病邪初入人體,一定先從太陽經開始。因為太陽經是寒水區域,主管皮膚,統理營衛之氣,是全身的綱領,並與少陰經互為表裡。如果太陽經的疾病過度發汗,就會損傷少陰腎中的真陽,而有陽氣耗竭的危險。

一般的醫生更加害怕麻黃湯、桂枝湯等發汗藥,認為它們像毒藥一樣,不敢使用,實際上是因為不了解麻黃、桂枝湯是調和營衛的藥方。又指出,因為發汗而導致陽氣耗竭,多數是因為病人本身體內虛弱,所以在診斷時要特別留意,必須根據病人的體質,在用藥的輕重緩急上加以調整,才能避免錯誤。附加解釋中又指出,太陽經所處的區域屬寒,如果又感受外來的寒邪侵犯,就會阻礙真陽的運行,所以會出現太陽經的症狀。

這種寒邪如果進入陽明經的區域,就會轉化為燥邪;如果進入少陽經的區域,就會轉化為火邪;如果進入太陰經的區域,就會轉化為濕邪;如果進入少陰經的區域,就會轉化為熱邪;如果進入厥陰經的區域,就會轉化為風邪。這就是後面所說的:「六經所主管的氣機是本,外來的邪氣是客,客氣往往會隨著主氣而轉化為疾病,所以每個經脈所表現的疾病形態都不同。」常常表現為各種發熱性的疾病,甚至各種複雜的病症,而大多可以用傷寒的方劑來治療。

因此,有人認為《傷寒論》不僅僅是為傷寒病立法,如果能善用它,一個方劑可以推廣治療多種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