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 (19)
(19)
1. 問症
探病須細問,疼痛何由生。
寒熱分新久,痞滿判重輕。
喜飲冷和熱,二便黃與清。
婦女胎產異,經信最為憑。
【闡釋】問症主要是求知病人的自覺癥狀,及病程經過,歷來甚被重視。《內經》已有記載,《疏五過》、《正四失》兩篇,尤反覆言及。明李梴列五十餘問,張景岳省為十問,繁簡雖各不同,要以求得病者的病因、病勢、病情及其經過為主旨。《景岳全書·十問篇》,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因脈色察陰陽,十從氣味章神見。能使問者不覺煩,病者不覺厭,最後還結合望聞問而察陰陽,亦可供臨症參考。
鄭氏所舉各端,亦極常見而明晰,要言不煩,甚便實用。
白話文:
探病的時候必須仔細詢問,要問清楚疼痛是怎麼發生的。
要分辨疼痛是屬於新發的還是舊有的,用來區分寒症與熱症;也要判斷腹部脹滿的程度,是輕微還是嚴重。
要問患者喜歡喝冷的還是熱的,大小便的顏色是黃色還是清澈的。
如果是婦女,要特別注意詢問懷孕生產的情況,月經的狀況是最重要的依據。
【說明】問診主要是為了了解病人自己感受到的症狀,以及病程的經過,歷來都非常被重視。《黃帝內經》裡就有相關的記載,《疏五過》、《正四失》這兩篇文章更是不斷地強調問診的重要性。明朝的李梴列出五十多個問題,張景岳簡化成十個問題,雖然問題的數量多寡不同,但主要目的都是為了了解病人的病因、病勢、病情以及病程的經過。《景岳全書·十問篇》中提到: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大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腹,第七問耳聾,第八問口渴,這些都要仔細辨別,第九要透過脈象和氣色來觀察陰陽的情況,第十要從氣味來觀察精神狀態。這樣問診才能讓問的人不覺得麻煩,病人也不會覺得厭煩,最後還要結合觀察、聽聞、詢問來判斷陰陽的情況,這些都可以作為臨床診斷的參考。
鄭氏所提出的各個重點,也都是臨床上很常見而且明確的,簡潔扼要,非常方便實用。
2. 切脈
脈分上、中、下,浮、沉、遲、數衡,有力與無力,虛、實自然明,大、小兼長、短,陰陽盛衰情,二十八脈象,堪為學者繩(脈之一途,千變萬化,總在這陰陽兩字上求之,其要不出浮、沉、遲、數,有力與無力耳。李士材之二十八脈,雖說繁冗,然逐步以言病,亦大費苦心,初學原不可少,此特明其要)。
【闡釋】脈學自《內經》、《難經》以後,歷代醫家多有論述,明李士材二十八脈最為流行,至清周學海著脈學四書,精詳條暢,可謂集脈學之大成。其說謂:“總以浮、沉、遲、數、虛、實、長、短,八者為之提綱,得其綱則中有主宰,乃可應於無窮。故芤、革,浮也;牢、伏,沉也;代、遲也;促、數也;濡、弱、細、微,虛也;洪(促、牢、滑、動),實也;弦、緩,長也;動、結、滑、澀、緊、散,短也”。並說這些都是脈的位、數、形、勢,而其根源則在於陰陽、血氣、寒熱、虛實的病機。
察脈即所以察病機,必須察脈準而後辨病始真。鄭氏切脈詩大體與周氏相近,而極簡明扼要,便於應用。並謂二十八脈雖繁冗,但初學原不可少,亦屬切當之論。較鄭氏稍後的蜀中名醫家唐宗海,除著《中西匯通五種》外,還著有《醫學一見能》一書,以示初學。其中對二十八脈的脈象與病機,有扼要的敘說,特轉錄以資參考。
浮脈,輕按即見,主表實,亦主里氣內虛。
沉脈,重按乃見,主里實,亦主里氣內虛。
遲脈,一息三至,主虛寒,亦主在臟之病。
數脈,一息六至,主實熱,亦主真寒假熱。
虛脈,三部無力,主諸虛,亦主素稟不足。
實脈,三部有力,主諸實,亦主素稟有餘。
大脈,應指洪闊,主病進,亦主正氣內虛。
緩脈,應指柔和,主病退,亦主胃氣有餘。
長脈,過於三指,主氣盛,亦主陽盛陰虛。
短脈,不滿三指,主氣損,亦主中有窒塞。
滑脈,往來流利,主血走,亦主痰飲為病。
澀脈,往來艱滯,主血虛,亦主瘀血凝積。
洪脈,涌沸有力,主實熱,亦主內虛不足。
緊脈,勁疾無定,主寒實,亦主身體疼痛。
細脈,窄小不粗,主冷氣,亦主血脈不足。
微脈,模糊不顯,主陽虛,亦主元氣敗絕。
芤脈,浮大中空,主亡血,亦主遺精小產。
弦脈,端直中勁,主木旺,亦主痰飲內痛。
革脈,浮極有力,主陰亡,亦主陽不入陰,
牢脈,沉極有力,主寒實,亦主內有積聚。
濡脈,浮細無力,主氣虛,亦主外受濕氣。
弱脈,沉細無力,主血虛,亦主胃氣不盛。
動脈,搖曳在關,主驚氣,亦主陰陽相搏。
白話文:
把脈時,脈象可分為上、中、下三個部位,以及浮、沉、遲、數這四種基本狀態,還要衡量脈的有力與無力,進而分辨虛證和實證。脈象還有大、小以及長、短的區別,這些都能反映體內陰陽的盛衰情況。總共有二十八種不同的脈象,這是醫學學習者必須掌握的基礎。
(脈的變化非常複雜,總的來說都是在陰陽這兩個字上尋找答案,關鍵不外乎浮、沉、遲、數,以及脈的有力與無力。李士材的二十八脈雖然看起來繁瑣,但它逐步地分析了疾病的脈象,也是費了一番苦心,對於初學者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這裡只是點明了重點)
脈學自《內經》、《難經》之後,歷代醫家都有論述,其中明代李士材的二十八脈最為流行。到了清代,周學海寫的脈學四書,內容精詳,可以說是脈學的集大成者。他認為,診脈的重點在於浮、沉、遲、數、虛、實、長、短這八個綱領,掌握了這些綱領,就能夠應對無窮的脈象變化。所以,芤脈和革脈屬於浮脈,牢脈和伏脈屬於沉脈,代脈屬於遲脈,促脈屬於數脈,濡脈、弱脈、細脈、微脈屬於虛脈,洪脈(也包括促脈、牢脈、滑脈、動脈)屬於實脈,弦脈和緩脈屬於長脈,動脈、結脈、滑脈、澀脈、緊脈、散脈屬於短脈。這些都反映了脈的位置、頻率、形狀和氣勢,而這些的根本則在於陰陽、氣血、寒熱、虛實的病理機制。
診脈的目的是為了了解病理機制,必須準確地把握脈象,才能夠正確地辨別疾病。鄭氏的把脈詩大體與周氏的觀點相似,但更加簡明扼要,方便應用。他也認為二十八脈雖然繁瑣,但初學者是不可或缺的。比鄭氏稍晚的四川名醫唐宗海,除了著有《中西匯通五種》之外,還著有《醫學一見能》一書,以指導初學者。其中對二十八脈的脈象和病理機制,有簡要的說明,特別摘錄出來供參考:
浮脈:輕輕按壓就能感覺到,主要表示病在表,也可能表示體內氣虛。 沉脈:用力按壓才能感覺到,主要表示病在裡,也可能表示體內氣虛。 遲脈:一息之間脈搏跳動三次,主要表示虛寒,也可能表示臟腑有病。 數脈:一息之間脈搏跳動六次,主要表示實熱,也可能表示真寒假熱。 虛脈:三個部位的脈搏都無力,主要表示各種虛弱,也可能表示先天不足。 實脈:三個部位的脈搏都有力,主要表示各種實證,也可能表示先天有餘。 大脈:脈搏寬大有力,主要表示病情進展,也可能表示正氣內虛。 緩脈:脈搏柔和,主要表示病情好轉,也可能表示胃氣充足。 長脈:脈搏超出三個手指的寬度,主要表示氣盛,也可能表示陽盛陰虛。 短脈:脈搏不到三個手指的寬度,主要表示氣損,也可能表示體內有阻塞。 滑脈:脈搏往來流暢,主要表示氣血運行順暢,也可能表示痰飲為患。 澀脈:脈搏往來艱澀,主要表示血虛,也可能表示瘀血凝結。 洪脈:脈搏來勢洶湧有力,主要表示實熱,也可能表示體內虛弱不足。 緊脈:脈搏急促而有力,主要表示寒實,也可能表示身體疼痛。 細脈:脈搏窄小不粗,主要表示寒冷,也可能表示血脈不足。 微脈:脈搏模糊不清,主要表示陽虛,也可能表示元氣衰竭。 芤脈:脈搏浮大但中間空虛,主要表示失血,也可能表示遺精或小產。 弦脈:脈搏直而有力,主要表示肝氣旺盛,也可能表示痰飲內痛。 革脈:脈搏浮而極其有力,主要表示陰液耗竭,也可能表示陽氣不能入陰。 牢脈:脈搏沉而極其有力,主要表示寒實,也可能表示體內有積聚。 濡脈:脈搏浮而細弱無力,主要表示氣虛,也可能表示外感濕邪。 弱脈:脈搏沉而細弱無力,主要表示血虛,也可能表示胃氣不振。 動脈:脈搏在關部跳動不定,主要表示驚恐,也可能表示陰陽相搏。 伏脈:脈搏沉潛到骨頭附近才能摸到,主要表示邪氣閉塞,也可能表示體內陰寒。 促脈:脈搏數而時有停止,主要表示鬱熱,也可能表示邪氣內陷。 結脈:脈搏遲緩而時有停止,主要表示寒邪凝結,也可能表示氣血逐漸衰退。 代脈:脈搏停止有規律,主要表示氣絕,也可能表示經絡阻塞。 散脈:脈搏來去散亂,主要表示氣散,也可能表示產婦危險。
浮脈和沉脈可以分辨表證和裡證,遲脈和數脈可以判斷寒證和熱證,虛脈和實脈可以分辨虛證和實證,大脈和緩脈可以辨別病情的進展和退緩。長脈表示有餘,短脈表示不足,滑脈表示流暢,澀脈表示艱難。寒、熱、緊、洪都屬於實證,細、微脈表示血氣虛弱。芤脈中間空虛,表示失血,弦脈則表示肝氣太盛。革脈表示陽氣外越,牢脈表示陰邪內固。濡脈表示氣虛,弱脈表示血虛,虛證各有不同。動脈表示氣機搏動,伏脈表示氣機閉塞,氣機總是不協調。結脈表示陰證,促脈表示陽證,要分辨遲和數。代脈和散脈表示衰亡,有去無回。脈法多種多樣,以上是總體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