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 (18)
(18)
1. 望色
對於燥、濕、寒、熱、虛、實,心受清濁邪氣、五臟病變所反映的諸症,及手足三陰三陽經氣終絕所發生諸症,均有扼要的述說,至今仍值參考借鑒。
辨舌亦為望診一重要部門,因舌為心之苗,五臟、六腑都有經絡聯繫於舌本,故望舌亦足察知內外一切病癥之所在。前人對此論列頗多,大多認為舌尖主心(包括心包絡),前中主肺,中部主脾胃(左脾右胃),舌邊主肝膽(左肝右膽),舌根主腎及命門(包括大腸),而於臨證時則須對舌色、舌形、舌體、舌苔,下細分辨。
尤以辨苔為重要,以苔為胃氣脾濕上蒸而生,凡人一切生理病理變化,多與脾胃有關,故病外感內傷,及臟腑虛實、表裡進退,均可望苔而知其梗概。一般以苔白為虛寒、為在表,苔黃為實熱、為在里,苔黑為重篤。又須視其深淺間雜,苔之厚薄濕燥,而定其病之輕重及進退。
廣說義繁,鄭氏統以氣有餘及氣不足判之,是扼要之法,即凡現色黃、乾白、紫紅、黑黃、純乾黑,煩躁飲冷者,為氣有餘;現舌青滑、潤黃、黑潤、乾黑色,或青中帶黃,或黃中帶白,黑而潤,津液滿口,其人安靜而喜熱飲之類,皆為氣不足(見卷四)。以望色之所得,再結合脈證之表現,而處方用藥,自不會有誤。
白話文:
觀察氣色,對於身體的乾燥、潮濕、寒冷、發熱、虛弱、強盛等狀況,以及心臟受到清濁邪氣的影響,還有五臟疾病所反映出來的各種症狀,以及手足三陰三陽經脈氣血衰竭時所發生的各種症狀,都有簡要的說明,這些內容直到現在仍然值得參考學習。
觀察舌頭也是望診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因為舌頭是心臟的外在表現,五臟六腑都有經絡與舌根相連,所以觀察舌頭也足以了解身體內外一切疾病的所在。前人對此有很多論述,大多認為舌尖對應心臟(包括心包絡),舌頭前中部對應肺臟,中部對應脾胃(左邊對應脾,右邊對應胃),舌頭兩邊對應肝膽(左邊對應肝,右邊對應膽),舌根對應腎臟及命門(包括大腸)。在臨床診斷時,必須仔細分辨舌頭的顏色、形狀、本體和舌苔。
其中又以觀察舌苔最為重要,因為舌苔是胃氣和脾濕向上蒸發形成的,人的一切生理病理變化,大多與脾胃有關,所以無論是外感疾病還是內傷疾病,以及臟腑的虛實、病情的表裡和進退,都可以通過觀察舌苔來了解大概情況。一般來說,舌苔呈現白色代表虛寒、病在表層;舌苔呈現黃色代表實熱、病在裡層;舌苔呈現黑色代表病情嚴重。還必須根據舌苔的深淺、交雜情況,以及厚薄、濕潤乾燥的程度,來判斷疾病的輕重和發展變化。
要詳細說明的話內容會很繁雜,鄭氏將這些歸納為氣有餘和氣不足兩種情況來判斷,這是簡要的方法。也就是說,凡是出現舌頭顏色發黃、乾燥發白、紫紅、黑黃、純乾燥黑色,同時伴隨煩躁、喜歡喝冷飲等症狀的,屬於氣有餘;出現舌頭顏色發青滑潤、潤黃、黑潤、乾燥黑色,或是青中帶黃、黃中帶白、黑而濕潤,口中津液充足,而且病人安靜喜歡喝熱飲等情況的,都屬於氣不足(見卷四)。將觀察氣色所得出的結論,再結合把脈和病症的表現,然後再開藥方用藥,自然就不會出錯了。
2. 聞聲
細聽呼與吸(呼出心肺,吸入肝腎),痰喘有無聲。
呃逆分新久,微(微言也)厲(聲大也)判盈縮。
抑鬱多長氣,腹痛定呻吟。
(訁嚴)語虛實異,留神仔細評(陽明實症(訁嚴)語,乃熱甚神昏,熱極者,狂叫喜笑不休。少陰虛寒症,言語錯亂若訁嚴語,其實非訁嚴語也,乃氣虛陽脫,神無所主也)。
【闡釋】喻昌謂“聲者,氣之從喉舌宣於口者也。”關於五聲五音配五臟之說,固難全應,而聲息呼吸之關於喉、舌、鼻、齒、唇及氣管、肺臟,則很顯然。《難經》謂:“呼出心肺主之,吸入肝腎主之,呼吸之中,脾胃主之。”故聞呼吸聲息,可為察知五臟之助,自當細心聽取。
至於痰喘之有聲無聲,呃逆之新久輕重,聲音之大小,氣息之長短,以及呻吟訁嚴語等,均屬聞診中的主要項目,故須仔細留神。石壽棠《醫原·聞聲須察陰陽論》以燥濕為綱,分辨各種聲音,而知其病之所在,頗為精審。其說謂:“五音不外陰陽,陰陽不外燥濕。……燥邪乾澀,聲多屬仄,或乾噦,或咳聲不揚,或咳則牽痛,或乾咳連聲,或太息氣短;化火則多言,甚則譫狂,其聲似破似啞,聽之有乾澀不利之象。濕邪重濁,聲必低平,壅塞不宣,古謂如從瓮中作聲者然。
或默默懶言,或昏昏倦怠,或多嗽多痰,或痰在喉中漉漉有聲,或水停心下汨汨有聲,或多噫氣;化火則上蒸心肺,神智模糊,呢喃自語,或昏沉迷睡,一派皆重濁不清之象,流露於呼吸之間。”又謂:“實喘責在肺,虛喘責在腎。實喘者,胸滿聲粗,氣長而有餘;虛喘者,呼長吸短,息促而不足。
實喘者,出氣不爽;虛喘者,入氣有音。實喘,有水邪射肺,有痰飲遏肺,有客邪乾肺,上焦氣壅,治宜疏利;虛喘為腎不納氣,孤陽無根,治宜固攝。虛實分途,陰陽異治,然則聞聲之道,顧不重哉!”可供辨證參考。
白話文:
仔細聽呼吸的聲音,呼氣與吸氣分別對應心肺和肝腎的功能,也要注意是否有痰和喘息的聲音。
打嗝要分辨是新發生的還是舊有的,聲音微弱還是響亮,可以判斷病情的輕重。
心情憂鬱的人,呼吸通常會比較長;肚子痛的人,則會發出呻吟聲。
說話的聲音可以分辨病情的虛實,要留心仔細判斷。(陽明經實證的譫語,是因為熱邪太盛導致神智不清,嚴重時會狂叫、喜笑個不停。少陰經虛寒證的譫語,說話會錯亂,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譫語,而是因為氣虛陽脫,導致精神無法自主。)
【解釋說明】喻昌說:「聲音是氣從喉嚨通過舌頭發出來的。」雖然五聲、五音與五臟的關係難以完全對應,但聲音、呼吸與喉嚨、舌頭、鼻子、牙齒、嘴唇以及氣管、肺臟的關係很明顯。《難經》說:「呼氣由心肺主導,吸氣由肝腎主導,呼吸過程中,脾胃也參與其中。」所以,聽呼吸的聲音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五臟的情況,需要仔細聆聽。
痰喘有沒有聲音,打嗝是新發生的還是舊有的,聲音的大小,呼吸的長短,以及呻吟、譫語等等,都是聽診的重要內容,必須仔細留心。石壽棠的《醫原·聞聲須察陰陽論》以燥濕為綱,分辨各種聲音來判斷病症所在,非常精闢。他認為:「五音不外乎陰陽,陰陽不外乎燥濕。燥邪會使聲音乾澀,多屬低沉或沙啞,可能出現乾嘔、咳嗽無力、咳嗽時牽引疼痛、乾咳連聲、嘆息氣短等情況;如果化為火邪,會多說話,嚴重時會說胡話,聲音嘶啞,聽起來有乾澀不利的感覺。濕邪會使聲音沉重,聲音低沉,阻塞不通暢,就像從甕中發出的聲音一樣。患者可能默默無語、懶得說話、昏昏欲睡、咳嗽多痰、喉嚨有痰聲、胸口有水聲、常常打嗝;如果化為火邪,會向上侵犯心肺,導致神智模糊、喃喃自語、昏沉嗜睡,這些都是聲音重濁不清的表現,也會在呼吸之間流露出來。」他又說:「實喘是肺的問題,虛喘是腎的問題。實喘的患者,胸悶氣粗,呼吸長而有餘力;虛喘的患者,呼氣長而吸氣短,呼吸急促而不足。實喘的患者,呼氣不暢快;虛喘的患者,吸氣時會有聲音。實喘可能是水邪侵犯肺部、痰飲阻塞肺部、外邪侵犯肺部、上焦氣壅滯,治療時應疏通氣機;虛喘是因為腎氣不納氣,陽氣虛弱沒有根基,治療時應固攝腎氣。虛實之間病因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所以聽聲音來判斷病情是至關重要的。」這些論述可以作為診斷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