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17)

回本書目錄

(17)

1. 望色

望色無他術,專在神氣求。

實症多紅艷,虛症白青浮。

部位須分定,(額心、頦[“頦”:原書為“骸”]腎、鼻脾、左腮肝、右腮肺)生克仔細籌。

吉凶都可料,陽浮記心頭(久病之人,未受外感,忽面現紅光,若無病者,乃元陽外越,旦夕死亡之徵)

【闡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謂:“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聲音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則無過,以診則不失矣。”實已四診都提到了。《難經·六十一難》謂:“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

”歷代醫家對此多所發揮,認為治病求本,必須四診合參,全面考慮病之陰陽虛實,表裡寒熱,方有真據。故四診為醫家必備的基本知識技能,至今雖有各種新診法,仍然不可偏廢。但有些醫書立說太繁,初學者不易入手,鄭氏各為五言詩八句,提要鉤玄,極便悟記。

望診一般是望神氣,察顏色、定部位,並宜審形竅而察全身。清代石壽棠《醫原》論望診較全面而扼要,尤重望神氣。其說謂:“《經》曰:望而知之謂之神,必能以我之神,會彼之神。夫人之神氣棲於二目,而歷乎百體,尤必統百體察之。察其清濁以辨燥濕,察其動靜以辨陰陽,察其有無以決死生,如是而望始備,而望始神。

”又謂:“人之神氣在有意無意間流露最真,醫者清心凝神,一會即覺,不宜過泥。”於望色亦謂:“不論何色,均要有神氣。神氣雲者,有光有體是也。光者外面明朗,體者裡面潤澤。光無形,主陽主氣,體有象,主陰主血,氣血無乖,陰陽不爭,自然光體俱備。”色有光體,即是有神氣。

至於《內經》以五臟應五色,青屬肝,紅屬心,黃屬脾,白屬肺,黑屬腎,亦只道其常,還要注意色不應病的變。這裡所說“實症多紅艷,虛症白青浮”,亦只明其大要。至於定部位則額心、頦腎、鼻脾、左腮肝、右腮肺。清周學海《形色外診簡摩》謂:“高下左右以應五臟氣化之正位。

”即心居上,故候額;脾居中,故候鼻;頤居下,故候腎;左腮候肝,右腮候肺,則本《內經》“肝生乎左,肺藏於右”之說。但臨症亦不能盡拘,還須按五行生剋之理,經權其常變,始能預料其吉凶,而陽浮系旦夕死亡之兆,尤須特別細辨。此為鄭氏望色詩之大要。石壽棠《醫原》更論及察形竅一項,於頭、目、鼻,耳、口、舌、齒、牙、二陰諸形竅,各就其所主之氣化,所司之臟腑,所系之經絡,所常見之病變,分別予以解說。並論及病有諸內必形諸外,故由外形的表現,可以察知內部的病變。

白話文:

觀察臉色沒有其他特別的技巧,重點在於觀察人的精神和氣色。

實證病症通常臉色紅潤鮮豔,虛證病症則臉色蒼白或帶青色。

臉部不同部位代表不同臟腑,額頭對應心,下巴對應腎,鼻子對應脾,左邊臉頰對應肝,右邊臉頰對應肺,這些關係要仔細考慮。

疾病的吉凶都可以預料,如果臉色突然浮現紅色光澤,要記住這可能是陽氣外散的徵兆(久病的人如果沒有受風寒,突然臉上出現紅光,或者沒有生病的人也出現這種情況,表示陽氣外洩,可能很快就會死亡)。

【解釋】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於診斷的醫生會觀察臉色和把脈,先區分陰陽,然後了解清濁,知道病變在哪個部位,觀察呼吸,聽聲音來了解病人哪裡不舒服,觀察相關的規則和標準來了解病變主要在哪裡,把脈時摸不同部位,觀察脈搏的浮、沉、滑、澀來了解疾病的產生,這樣來治療就不會有過失,這樣來診斷就不會出錯。」這裡實際上已經提到了四種診斷方法。《難經·六十一難》說:「通過觀察就知道病情,叫做神醫;通過聽就能知道病情,叫做聖醫;通過詢問就能知道病情,叫做良醫;通過把脈就能知道病情,叫做巧醫。」

歷代醫家對此都有很多的闡述,認為治病要找到根本原因,必須將四診結合起來,全面考慮疾病的陰陽虛實、表裡寒熱等情況,才能有真實的依據。因此,四診是醫生必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即使現在有各種新的診斷方法,也不能偏廢四診。但是,有些醫書說得太複雜,初學者不容易入門,鄭氏把這些整理成五言詩,每首八句,提綱挈領,方便理解和記憶。

望診一般是觀察人的精神和氣色,觀察臉色、確定部位,還要觀察身體的形狀和孔竅,從而了解全身的情況。清代石壽棠的《醫原》中關於望診的論述比較全面和簡要,特別重視觀察人的精神和氣色。他說:「《黃帝內經》說:『通過觀察就能知道病情,叫做神醫』,一定要用我的精神去感受病人的精神。人的精神寄託在眼睛裡,也體現在全身,所以要全面觀察全身。觀察其清濁來分辨燥濕,觀察其動靜來分辨陰陽,觀察其有無來判斷生死,這樣觀察才能全面,才能稱得上神妙。」

他又說:「人的精神氣息在有意無意間流露出來最真實,醫生要保持清靜的心態,集中精神,馬上就能感覺到,不應該過於拘泥於形式。」關於觀察臉色,他說:「無論什麼顏色,都要有精神氣息。所謂精神氣息,就是有光澤和潤澤。光澤是指臉色明亮,潤澤是指臉色滋潤。光澤是無形的,屬於陽,代表氣;潤澤是有形的,屬於陰,代表血。氣血和諧,陰陽平衡,自然就有光澤和潤澤。」臉色有光澤和潤澤,就是有精神氣息。

《黃帝內經》認為五臟對應五種顏色,肝屬青色,心屬紅色,脾屬黃色,肺屬白色,腎屬黑色,這只是說一般情況,還要留意臉色不一定完全與疾病相對應。這裡說的「實證病症通常臉色紅潤鮮豔,虛證病症則臉色蒼白或帶青色」,也只是說明大致情況。至於確定部位,則是額頭對應心,下巴對應腎,鼻子對應脾,左邊臉頰對應肝,右邊臉頰對應肺。清代周學海的《形色外診簡摩》說:「根據位置的高低左右來對應五臟之氣運轉的正常位置。」也就是說,心在上,所以對應額頭;脾在中間,所以對應鼻子;下巴在下,所以對應腎;左臉頰對應肝,右臉頰對應肺,這是根據《黃帝內經》「肝生於左,肺藏於右」的說法。但是,臨床診斷也不能完全拘泥於此,還要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權衡考慮常規和變化,才能預料吉凶,而臉色突然浮現紅色光澤是陽氣外散的徵兆,要特別仔細分辨。這就是鄭氏望色詩的主要內容。

石壽棠的《醫原》還論述了觀察形狀和孔竅,針對頭、眼睛、鼻子、耳朵、口、舌頭、牙齒、二陰等孔竅,分別說明了它們所代表的氣化、所屬的臟腑、所聯繫的經絡,以及常見的疾病變化。他還說,疾病的內部變化一定會表現在外部,所以通過觀察外部表現,可以了解內部的病變。對於燥、濕、寒、熱、虛、實,心受清濁邪氣影響、五臟病變所反映的各種症狀,以及手足三陰三陽經氣衰竭所發生的各種症狀,都有簡要的描述,至今仍然值得參考和借鑒。

觀察舌頭也是望診的重要部分,因為舌頭是心的外在表現,五臟六腑都有經絡與舌根相連,所以觀察舌頭也可以了解身體內外的各種疾病。前人對此有很多論述,大多認為舌尖對應心(包括心包絡),舌頭前中部對應肺,中部對應脾胃(左邊是脾,右邊是胃),舌頭兩邊對應肝膽(左邊是肝,右邊是膽),舌根對應腎和命門(包括大腸)。在臨床診斷時,要仔細分辨舌頭的顏色、形狀、舌質和舌苔。

其中,分辨舌苔尤其重要,因為舌苔是胃氣和脾濕上蒸所形成的,人的一切生理病理變化都與脾胃有關,所以無論是外感還是內傷,以及臟腑的虛實、表裡進退,都可以通過觀察舌苔來了解大致情況。一般來說,舌苔白色表示虛寒、在表;舌苔黃色表示實熱、在裡;舌苔黑色表示病情嚴重。還要觀察舌苔的深淺、是否夾雜、厚薄濕潤或乾燥,來判斷疾病的輕重和進退。

要詳細說明的話內容很多,鄭氏用「氣有餘」和「氣不足」來概括判斷,這是一種簡要的方法。也就是說,凡是出現舌色發黃、乾燥發白、紫紅、黑黃、純黑乾燥,並且煩躁口渴想喝冷水的,都屬於氣有餘;凡是出現舌頭青滑、濕潤發黃、黑潤、乾燥黑色,或者青色中帶黃色、黃色中帶白色、黑色而濕潤,口中津液很多,並且安靜喜愛喝熱水的,都屬於氣不足(見卷四)。將觀察臉色所得的結果,再結合脈象和症狀表現,然後開方用藥,自然就不會有差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