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16)

回本書目錄

(16)

1. 內傷說

內傷之論多矣,諸書統以七情賅之。喜盛傷心,怒盛傷肝,恐懼傷腎,憂思傷脾,悲哀傷肺,是就五臟之性情而論也。而餘則統以一心括之。夫心者,神之主也。凡視聽言動,及五勞等情,莫不由心感召。人若心體泰然,喜怒不能役其神,憂思不能奪其柄,心陽不虧,何內傷之有乎?凡屬內傷者,皆心氣先奪,神無所主,不能鎮定百官,諸症於是蜂起矣。

此等症,往往發熱咳嗽,少氣懶言,身重喜卧,不思飲食,心中若有不勝其愁苦之境者,是皆心君之陽氣弱,陽氣弱一分,陰自盛一分,此一定之至理也。陽氣過衰(即不能制陰),陰氣過盛(勢必上乾),而陰中一線之元陽,勢必隨陰氣而上行,便有牙疼、腮腫、耳腫、喉痛之症,粗工不識,鮮不以為陰虛火旺也。不知病由君火之弱,不能消盡群陰,陰氣上騰,故牙疼諸症作矣。

再觀於地氣上騰,而為黑雲,遮蔽日光,雨水便降,即此可悟虛火之症,而知為陽虛陰盛無疑矣。古人有稱癆字從火者,即是內傷之主腦,惜乎言之未暢,而說之未當也。餘故反覆推明虛火之由,以為將來告。

【闡釋】疾病的內因,一般都歸於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而且是五臟各有所主,更有分為五勞七傷的。鄭氏統以一心括之,可謂精辟之見。其說謂:“心者神之主也,凡視聽言動及五勞等情,莫不由心感召。人若心體泰然,喜怒不能役其神,憂思不能奪其柄,心陽不虧,何內傷之有乎?凡屬內傷者,皆心氣先奪,神無所主,不能鎮定百官,諸症於是蜂起矣。”細察其所謂心,實已包括腦及神經系統而言,兼及生理因素和精神因素。

故治內傷病,尤其不能見子打子,專治一處,必須從整體觀點,就陰陽氣血全面審察,而以心陽為主腦。其中由於心陽衰弱而致之陰氣上乾,元陽隨著上浮而生的種種虛火證候,尤易被認為是陰虛火旺,而以滋陰降火之方去治,往往適得其反。即癆字從火之說,亦當解為由於心陽衰弱,始為得當。

白話文:

關於內傷的說法有很多,各種醫書大多將其歸咎於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喜悅過度會傷害心臟,憤怒過度會傷害肝臟,恐懼會傷害腎臟,憂慮思慮過度會傷害脾臟,悲傷會傷害肺臟,這些都是從五臟的特性來談論的。而我認為,所有的內傷都與「心」有關。心是精神的主宰,所有視覺、聽覺、言語、動作,以及各種過度勞累等情緒,都受到心的感召。如果一個人心境平和,喜怒哀樂等情緒都不能影響他的精神,憂慮思慮不能干擾他的心神,心陽之氣沒有虧損,那麼怎麼會有內傷呢?凡是屬於內傷的,都是因為心氣先衰弱,精神失去了主導,無法安定身體的各個器官,各種疾病就隨之產生了。

這種內傷引起的疾病,常常會出現發熱咳嗽、氣短不想說話、身體沉重喜歡躺著、食慾不振,以及心中好像有無法承受的憂愁痛苦等狀況,這些都是心陽之氣衰弱的表現。心陽弱一分,陰氣就會相對旺盛一分,這是一個必然的道理。當陽氣過度衰弱(也就是無法制約陰氣時),陰氣就會過度旺盛(一定會向上侵擾),這時原本潛藏在陰氣中的一絲陽氣,就會隨著陰氣向上浮動,於是就會出現牙痛、腮腫、耳朵腫脹、喉嚨疼痛等症狀。醫術不高明的醫生不了解情況,往往會認為這是陰虛火旺的表現,卻不知道病根是因為心陽衰弱,無法消耗體內的陰氣,導致陰氣上騰,所以才會出現牙痛等各種症狀。

就像地氣上升形成黑雲,遮蔽了陽光,然後就會下雨一樣,從這個道理就可以理解虛火的症狀,知道這其實是陽虛陰盛的表現,沒有疑問。古人說「癆」字從火,指的是內傷的根本原因,可惜沒有明確地說明,解釋的也不夠恰當。所以我反覆闡明虛火的由來,希望能給後人作為參考。

【闡釋】疾病的內因,一般都歸於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而且是五臟各有所主,更有分為五勞七傷的。鄭氏統以一心括之,可謂精辟之見。其說謂:“心者神之主也,凡視聽言動及五勞等情,莫不由心感召。人若心體泰然,喜怒不能役其神,憂思不能奪其柄,心陽不虧,何內傷之有乎?凡屬內傷者,皆心氣先奪,神無所主,不能鎮定百官,諸症於是蜂起矣。”仔細觀察他所說的心,實際上已經包括了大腦和神經系統,同時考慮到了生理和精神因素。

因此,治療內傷疾病,尤其不能只針對表面症狀,必須從整體觀點出發,全面考察陰陽氣血,並以心陽為主導。其中,由於心陽衰弱導致陰氣上逆,元陽跟著上浮而產生的各種虛火症狀,很容易被誤認為是陰虛火旺,如果用滋陰降火的藥物治療,往往會適得其反。即使是「癆」字從火的說法,也應該理解為是心陽衰弱所導致的,這樣才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