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醫理真傳卷二 (14)

回本書目錄

醫理真傳卷二 (14)

1. 醫理真傳卷二

醫學一途,至微至精,古人立法立方,皆原探得陰陽盈虛消長,生機化機至理,始開渡世之法門,立不朽之功業,誠非易事也。全碌碌庸愚,何敢即謂知醫,敢以管見臆說,為將來告。竊念一元肇始,人身性命乃立,所有五臟六腑,九竅百脈,周身軀殼,俱是天地造成,自然之理。但有形之軀殼,皆是一團死機,全賴這一團真氣運用於中,而死機遂轉成生機。

白話文:

醫學是一個非常精妙的行業。古人創立醫學的原理和方法,都是根據對陰陽盈虛變化,生機與化機的深刻理解,才開啟了救死扶傷的醫術,建立了不朽的醫學事業,這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些平庸愚昧之輩,怎麼敢妄稱自己懂醫術呢?我鬥膽提出這些見解,是為了給後人不留遺憾。我認為,從宇宙起源開始,人的生命就誕生了。人體的五臟六腑、九竅百脈和整個軀體,都是天地造就的,是自然界的規律。但是,有形的軀體只是一團死機,只有依靠體內的真氣運轉,死機才能轉化為生機。

奈人事不齊,不無損傷,真氣雖存,卻借後天水谷之精氣而立(經雲:“無先天而後天不立,無後天而先天亦不生”)。故先天之本在腎(即真陽之寄處),後天之本在脾(即水谷之寄處),水谷之精氣,與先天之真氣,相依而行,周流上下四旁,真是無微不照者也。蓋上下四旁,即三陰三陽六步,其中寓五行之義,各有界限。

白話文:

由於人體狀況不同,難免會受到損傷。儘管真氣依然存在,但它必須藉助於後天飲食所獲得的能量而維持。(經書上說:「沒有先天之氣,後天之氣無法生成;沒有後天之氣,先天之氣也無法滋養。」)因此,先天之氣的源頭在腎臟(也就是真陽的來源),後天之氣的源頭在脾臟(也就是飲食能量的來源)。飲食所獲得的能量與先天真氣相互作用,在全身各個部位運行,沒有任何地方不受其滋養。上下各方,也就是三陰三陽六條經脈,其中蘊藏著五行之理,各有其界限。

發病損傷,即有不同,總以陰、陽兩字為主。陰盛則陽必衰,陽盛則陰必弱,不易之理也。然陰虛與陽虛,俱有相似處,學者每多不識,以致殺人。全不佞,採取陽虛、陰虛症各數十條,作為問答,陰、陽二症,判若眉列,以便學者參究,知得立解之意,則不為他症所惑,非有補於醫門者哉?

白話文:

生病造成的損傷各有不同,總是以陰陽兩個概念為核心。陰盛則陽必然衰弱,陽盛則陰必然虛弱,這是不可改變的道理。然而陰虛和陽虛,也有許多相似之處,學習者常常辨識不清,因此誤診致死。我收集了陽虛和陰虛症狀各數十條,以問答的形式呈現,陰陽二症判別清晰,方便學習者參閱,迅速理解其中的差異,就不會被其他症狀迷惑,對醫學界應該有所幫助吧?

【闡釋】本段所說大意,為人身稟父精母血而生,有先天真氣寓於有形的物質軀殼中,才顯出活潑的生機,因而能借後天水谷之精華營養而逐漸發展。按照祖國醫學傳統理論,先天真氣之本在腎,後天精氣之本在脾,兩氣相依而行,周流全身上下四旁,區分為三陰三陽六步,即六種界限或層次,而又各寓五行生剋制化之理,故發病損傷常是千差萬別,各有不同。雖然各有不同,但總其要,推其極,始終不外陰、陽兩字。

白話文:

闡釋

這段話的主要意思是,人的身體是由父親的精液和母親的血液組成的。在有形的物質身體中,蘊藏著先天的真氣,這才顯露出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人可以依靠後天飲食中的營養精華,逐漸地成長發育。根據中醫傳統理論,先天真氣的根本在腎臟,後天精氣的根本在脾臟。這兩種氣息相互依存,在全身上下四肢周流不息,被分為三陰三陽六步,也就是六種境界或層次。同時,這些境界或層次中都包含著五行生剋制化的道理,所以疾病損傷往往千差萬別,各有不同。雖然各有不同,但總的來說,推究其本質,始終離不開陰、陽兩字。

一般常常因陰虛與陽虛有相似處,辨別不清,以致用藥誤人。鄭氏各列數十條實例,分判得精確明白,令人有所遵循,實大有補於醫門。

白話文:

由於陰虛和陽虛常常有相似的症狀,容易混淆不清,導致用藥錯誤,危害患者。鄭氏列出了數十個實例,準確區分了陰虛和陽虛,使人有據可依,對於醫學界來說是一個寶貴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