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 (13)
(13)
1. 少陰經證解
按少陰一經,以熱為本(少陰之上,君火主之,故也),太陽為中氣(小腸與心為表裡),少陰為標(主外,是本經之標、本、中三氣也)。有經症,有協火症,有協水症,不可不知也(本經上火下水:上火,即手少陰心;下水,即足少陰腎。以下承接太陰經)。
白話文:
根據少陰經的理論,其主要特徵是以熱為根本**(因為少陰之上,君火主導,所以),太陽經代表中氣(小腸與心臟為表裡關係),少陰經則是表證(主外,是本經的表、本、中三種氣)。因此,少陰經的疾病中,有經絡症狀、協火症和協水症,不可不知(本經上火下水:上火,即手少陰心經;下水,即足少陰腎經。以下繼承太陰經的理論)**。
太陰之客邪未罷,勢必傳於少陰,則治少陰必兼治太陰;若全不見太陰症,而專見少陰症,則專治少陰,方為合法。經症者何?脈微細,但欲寐是也。夫細微欲寐,少陰之病情悉具,元陽之虛,不交於陰,陰氣之弱,不交於陽可知也。主以麻黃附子細辛湯,令陰陽交而水火合,非發汗之義也(世多不識)。
白話文:
當太陰經的邪氣尚未消除時,勢必會傳播到少陰經。因此治療少陰經時,必須同時治療太陰經。如果完全不見太陰經的症狀,而只見到少陰經的症狀,則專門治療少陰經的方法纔是合適的。
少陰經的「經症」是什麼?脈搏細微,只想睡覺。
脈搏細微,只想睡覺,代表少陰經的病情已經具備,元陽虛弱,無法與陰氣交合,陰氣虛弱,無法與陽氣交合。
治療時,應以此麻黃附子細辛湯為基礎方劑,讓陰陽交合,水火相濟。這不是發汗治療的方法**(世人多不理解)**。
服此方而病可立解,立法之奇,無過於此。至於協火而動者何?病人真陽素旺,客邪入而附之,即從陽化而為熱。熱甚則血液必虧,故病見心煩不眠,肌膚燥熯,小便短而咽中乾,法宜養陰以配陽,主以黃連阿膠湯,分解其熱,潤澤其枯。若協水而動者何?病人真陽素弱(陽弱陰必盛),客邪入於其中,即從陰化。
白話文:
服用這個方子後疾病可以立即緩解,其療效之顯著,沒有比這更奇特的了。至於什麼是與火一同作用呢?這是說病人本身平時就有真陽旺盛,當外來的邪氣侵入時就會附著在真陽之上,隨即轉化為熱邪。熱邪過盛必然會損耗血液,因此病人會出現心煩失眠,皮膚乾燥,小便減少並且咽喉乾燥的症狀。治療方法應該是滋養陰液以配合陽氣,主要使用黃連阿膠湯,來分解熱邪,滋潤乾涸的部位。那麼什麼是與水一同作用呢?這是說病人本身真陽就比較弱(陽氣弱則陰氣必然會旺盛),當外來邪氣進入體內時,就會隨著陰氣的性質而轉化。
陰氣太盛,陽光欲絕,故病見目瞑倦卧,聲低息短,少氣懶言,身重惡寒,四肢逆冷,法宜回陽,陽旺陰自消,病庶幾可愈矣。
白話文:
陰氣過於旺盛,陽氣幾乎消失,所以病人表現出眼睛閉合、倦怠臥牀、聲音低微、呼吸短促、少氣懶言、身體沉重畏寒、四肢冰冷。治療方法應是回陽,陽氣旺盛陰氣自然消退,疾病有望治癒。
附解: 凡三陰症,以溫補為要。是陰盛陽必衰,故救陽為急。三陽症,以解散清涼為主,是陽盛陰必虧,故救陰為先。然陽中有陰症,陰中有陽症,彼此互和,令人每多不解處,由其未將三陽三陰各有配偶認清,遂把病機辨察不確,六經不啻塵封也。
白話文:
附解:
凡是三陰症,以溫補為主要原則。這是因為陰氣盛極,陽氣必然衰微,所以急需救治陽氣。三陽症,則以解散清涼為主要原則,這是因為陽氣盛極,陰氣必然虧損,所以要優先救治陰氣。
然而,陽氣中也可能存在陰虛的症狀,陰氣中也可能存在陽盛的症狀,彼此互相影響,讓人常常感到困惑不解。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清楚地認識到三陽三陰各自的配偶關係,導致病機辨察不準確,六經理論就如同封塵一般,無法發揮作用。
【闡釋】少陰經兼屬手少陰心及足少陰腎,繫上火下水,而下水中復有真陽。故本經之病,除經症外,尚有協火、協水兩症。本經病情提綱,在六經中較為簡明,僅“脈微細,但欲寐”六字,知其為在里之陽虛,而陰亦弱,陰陽不相交。如始病反發熱,即主以麻黃附子細辛湯,一般認為是發表溫經兩法俱備。
白話文:
【解釋】少陰經包含手少陰心經和足少陰腎經,上連陽火,下接陰水,而陰水之中又有真陽之氣。因此,本經的疾病除了經絡症狀之外,還有協調陽火、協調陰水的兩類症狀。本經的病情要點在六經中相對簡明,僅僅是「脈搏細微,只想睡覺」六個字,就可以知道這是體內陽氣虛弱,陰氣也虛弱,陰陽不能交合。如果疾病一開始就發燒,則主要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一般認為這兼具發表和溫經的兩方面作用。
其用大辛熱之附子以配麻辛,主要在助里之陽,不致因發汗而更弱,使表解而陽氣存,邪去而陰陽平。至協火而動者,多為陽旺之人,邪入即從陽化而現血虧煩熱種種病象,自當養陰以配陽,故主以黃連阿膠湯解熱而潤枯。協水而動者,多為陽虛之人,邪入即從陰化而現種種寒象,自宜主以四逆湯,使陽回而陰消,病可立愈。少陰病中,重症死症較多,總不外這三種情況,治法可以類推。
白話文:
使用辛熱的附子搭配麻黃,主要是為了幫助身體裡的陽氣,避免因為發汗而陽氣更弱,讓身體表面的症狀解除但陽氣得以保全,邪氣消失後陰陽能夠平衡。而如果是因為協火而發病的人,大多是陽氣旺盛的人,邪氣入侵會順應陽氣而化熱,出現血虧煩熱等種種病症,這時就應該滋養陰液來調和陽氣,因此使用黃連阿膠湯來清熱滋潤。如果是因為協水而發病的人,大多是陽氣虛弱的人,邪氣入侵會順應陰氣而化寒,出現種種寒證,這時就應該使用四逆湯,讓陽氣回升陰氣消退,就能讓疾病立即痊癒。少陰病中,重症和死症比較多,總歸不外乎這三種情況,治療方法可以類推。
附解中提到三陰症以溫補為要,三陽症以清涼解散為主。但陽中有陰症,陰中有陽症,則須弄清三陰三陽互為表裡的氣機,並按照前辨陽虛、陰虛症法所舉似實而虛,似真而假的諸種實況而施治,始能無誤。
白話文:
三陰症需要溫熱滋補,三陽症需要清涼瀉熱。但是,也有陽中有陰症,陰中有陽症的情況。這時,需要弄清楚三陰三陽相互轉化的氣機,並根據前面鑑別陽虛、陰虛症狀的方法,針對看似實證卻是虛證,看似真證卻是假證等情況具體施治,才能避免誤診。
2. 厥陰經證解
按厥陰一經,以風為本(厥陰之上,風氣主之,故也),少陽為中氣(膽與肝為表裡),厥陰為標(主外,是本經之標、本、中三氣也)。有經症,有純陽症,有純陰症,有寒熱錯雜症,不可不知也。(以下承接少陰經)少陰之客邪未罷,勢必傳於厥陰,則治厥陰,必兼治少陰;若全不見少陰經症,而獨見厥陰,則專治厥陰,方為合法。
白話文:
根據厥陰這條經絡,風氣是它的根本**(因為厥陰經的上面,由風氣主導),少陽經是它的中氣(膽經和肝經是表裡關係),厥陰經是它的標氣(主外,是這條經絡的標、本、中三氣之一)。它有經絡證狀、純陽證狀、純陰證狀、寒熱錯雜證狀,這一點必須瞭解。(以下接著少陰經)**少陰經的客邪還沒消除,必定會傳到厥陰經,那麼治療厥陰經時,一定要同時治療少陰經;如果完全沒有看到少陰經證狀,而只有厥陰經證狀,那麼只治療厥陰經,纔是合法的。
經症者何?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是也。夫厥陰之木氣,從下起而上合於手厥陰包絡,包絡主火,風火相合為病。風火相煽,故能消;火盛津枯故見渴,包絡為心之外垣,心包火動,故熱氣撞心而疼;木氣太盛,上凌脾土,土畏木克,故飢而不欲食;蛔蟲稟厥陰風木所化,故吐蛔;木既克土,土氣大虛,若更下之,故利不止(是促其生化之機也)。
白話文:
經症是什麼?就是消渴、氣往上衝撞到心臟、心中疼痛發熱、飢餓但不想吃東西、一吃就吐出蛔蟲、拉肚子不止。
厥陰的木氣,從下往上運行,與手厥陰包絡經相合,包絡經主火,風火相合就會生病。風火互相煽動,所以能消渴;火勢旺盛,津液枯竭所以會口渴。包絡經是心臟的外圍屏障,心包火的活動,導致熱氣衝撞心臟而疼痛;木氣過於旺盛,往上凌犯脾胃的土氣,土氣害怕木氣剋制,所以飢餓但不食慾;蛔蟲是稟承厥陰風木所化,所以吐出蛔蟲;木氣剋制了土氣,土氣極為虛弱,如果再進一步瀉下,因此會拉肚子不止 (這是促使生化機能運作的契機)。
主以當歸四逆湯、烏梅丸兩方(當歸〔四逆湯〕是經症之主方,烏梅丸是厥陰之總方)。方中寒熱並行,重在下降,立法大費苦心(細玩長沙歌括方解,便易明白)。至於純陽一症,乃客邪從本經之中氣所化也(少陽主君火,客邪從火化)。
白話文:
主要用「當歸四逆湯」和「烏梅丸」兩個方劑。(當歸四逆湯是治療經絡痹症的主要方劑,烏梅丸是治療厥陰經絡問題的通用方劑。)
這兩個方劑同時兼顧寒熱兩種症狀,重點是讓氣血下降。這個治法經過深思熟慮。(仔細研究《長沙歌括方解》,就能明白這個治法的精妙之處。)
至於「純陽」這個症狀,是外來的邪氣從人體本經的中氣中轉化而來的。(少陽經掌管君火,外來的邪氣會從火氣中轉化出來。)
故見熱深厥深,上攻而為喉痹,下攻而便膿血(外現張目不眠,口臭氣粗之火象,有似陽明腑症形),在上則以黃連二冬阿膠雞子清,在下則以黃連二冬阿膠雞子黃治之,此潤燥救陰之意也。若純陰症者何?原由客邪入厥陰,不從中化而從標化,標為至陰,客邪亦陰,故病見純陰(外現必目瞑倦卧,身重懶言,四肢逆冷,爪甲青黑,腹痛拘急等形,是也)。法宜回陽,陽回則陰消,而病可瘳矣。
白話文:
因此可以看到,熱證和厥證都很嚴重時,熱氣向上就會導致喉嚨腫痛,向下就會排出膿血**(外在表現有睜著眼睛睡不著,口臭氣喘的火氣現象,類似陽明腑證)。如果病在上半身,就用黃連、二冬、阿膠、雞子清來治療;如果病在下半身,就用黃連、二冬、阿膠、雞子黃來治療。這些方法都是滋潤乾燥、搶救陰氣的意思。如果是純陰症怎麼辦?這是因為邪氣入侵厥陰經,沒有從中焦化解,而是從表面化解,表面是極陰的,邪氣也是陰的,所以病人會表現出純陰證(外在表現一定會有閉著眼睛、疲倦臥牀、身體沉重懶得說話、四肢冰冷、指甲青黑色、腹痛蜷縮等現象)**。治療方法應該是溫補陽氣,陽氣回升了,陰氣就會消散,病也就好了。
至若錯雜者何?標陰與中同病也(外現腹中急痛,吐利厥逆,心中煩熱,頻索冷飲,飲而即吐者,是也),法宜大劑回陽,少加黃連汁同服,寒熱互用,是因其錯雜,而用藥亦錯雜也。
白話文:
至於那些症狀錯綜複雜的病症是什麼呢?這是指「標陰」和「中同病」。(表現為腹中急痛、嘔吐腹瀉、昏厥、心煩燥熱、頻頻索要冷飲,喝了就吐,這就是這種病症。),治療方法應當用大劑量的藥物回陽,再少加一些黃連汁一同服用,寒熱藥物交替使用。這是因為病症錯雜,所以用藥也必須錯雜。
附解: 六經各有標、本、中三氣為主,客邪入於其中,便有從中化為病,有不從中化而從標化為病,有本氣為病。故入一經,初見在標、轉瞬在中。學者不能細心研究,便不知邪之出入也。餘於六經定法,作為貫解,加以附解,不過明其大致。而細蘊處,猶未推明,得此一線之路,便解得三百九十七法之旨也。請細玩陳修園先生《傷寒淺註》,乃可造其精微也。
白話文:
附解:
六經各有標氣、本氣、中氣三種氣為主,外邪入侵其中,就會從中氣化為病,也有不從中氣化而從標氣化為病,還有本氣本身生病的。
所以外邪入侵一條經脈,一開始會表現於標氣,很快就會轉移到中氣。如果學習者不能細心研究,就無法了解邪氣的進出變化。
我對於六經的診斷方法,做了貫解,並加上這段附解,只是說明大略。而細節部分,還沒有完全闡明,如果能抓住這一點線索,就能理解三百九十七種傷寒病證的含義。
建議仔細研讀陳修園先生的《傷寒淺註》,才能更深入理解傷寒的精微之處。
【闡釋】厥陰處兩陰交盡之區,而與少陽為表裡。故病至厥陰,每有寒熱錯雜,陰陽勝復之象。鄭氏對本經提綱病情解說,頗為明晰,並將本經病癥分為經症、純陽症、純陰症及寒熱錯雜症四種,而以烏梅丸及當歸四逆湯為其總方及主方,但兩方所治,各有不同。烏梅丸經歷代醫家應用,確認為是寒溫並用,攻補兼施,併為扶正安蛔的良方,近人以治膽道蛔蟲及某些下利的腸胃病,多有良效。
白話文:
解釋: 厥陰位於陰中之陰,與少陽表裡相應。因此,當疾病到達厥陰階段,常常會出現寒熱交錯、陰陽交替的現象。鄭氏對本經疾病的概括性說明十分清晰,並且將本經病證分為經症、純陽症、純陰症和寒熱錯雜症四種類型,並以烏梅丸和當歸四逆湯作為總方和主方,但兩方的治療範圍不同。烏梅丸經過歷代醫家的運用,被確立為寒溫並用、攻補兼施,同時也是扶正安蛔的良方。現代醫家將其用於治療膽道蛔蟲和某些下痢性腸胃疾病,效果顯著。
至當歸四逆湯所治則為血虛偏寒之症,故以當歸甘草為主藥,合棗、芍、桂、細、通草,甘苦辛溫同用,而達養血溫經散寒的目的,立法亦大費苦心。若熱深厥深之喉痹及便血等症,則須用潤燥救陰之劑,而因在上在下之不同,雞子有用清與黃之別。若現純陰寒厥之象,又當用四逆以消陰回陽。
白話文:
當歸四逆湯主要治療血虛體寒的疾病。所以以當歸和甘草為主要藥物,配伍大棗、芍藥、桂枝、細辛、通草,甘、苦、辛、溫四味藥物合用,達到補血、溫經、散寒的目的。它的配伍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如果喉嚨腫痛化膿得很嚴重,或者有大便出血等症狀,就需要使用滋潤、救護陰液的藥物。由於病情發生在身體的上部或下部不同,雞蛋可以用清半或黃半來區別。如果出現純陰寒厥的症狀,又應該使用四逆湯以消除陰氣,恢復陽氣。
若現吐利厥逆,煩熱飲冷,腹中急痛,則是厥陰少陽寒熱錯雜,標中同病,又當大劑回陽而少佐黃連湯同服,從陰以引其陽,是皆鄭氏活法圓通之妙用。
白話文:
如果出現嘔吐、腹瀉、四肢厥逆、煩躁發熱、渴求冷飲、腹中急痛,則是厥陰少陽寒熱錯雜,標本同病,此時應使用大劑量回陽藥物,並輔以少量黃連湯同服,從陰引陽,這些都是鄭氏靈活運用的方法。
附解復申明六經各有標、本、中三氣為主,客邪入於其中,變化是各有不同的。貫解、附解所言雖略,但循此一線之路,即可明《傷寒論》立法要旨。而陳修園的《傷寒論淺註》深入淺出,頗切實用。比鄭氏稍後之蜀中名醫唐宗海的《傷寒論淺註補正》,列為《中西匯通五種》之一,亦宜參看。
白話文:
附註解重新闡明,六經各有標本中三氣作為依據。病邪侵入其中,變化會有所不同,貫解和附解的論述雖然簡略,但只要循著這個思路,就能理解《傷寒論》立法要旨。
陳修園的《傷寒論淺註》深入淺出,很實用。稍晚於鄭氏的蜀中名醫唐宗海的《傷寒論淺註補正》,被列為《中西匯通五種》之一,也值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