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 (14)
(14)
1. 辨認一切陽虛證法
鄭氏謂:天雄、附子、硫黃扶下之陽,是有特點的。李時珍《本草綱目》謂烏、附、天雄皆是補下焦命門陽虛之藥,以其皆同種而異名,同具辛、熱氣味而有毒,須制熟始可用,確為治下焦陽虛的要藥。至硫黃亦大熱純陽,能補命門真火不足,龍繪堂《蠢子醫》並謂:“硫黃原是火之精,一切濕熱它能清。
”但因其味酸有毒,一般少用以內服,惟張鍚純善用之,其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雲:“十餘年間,用生硫黃治愈沉寒痼冷之病不勝計。蓋硫黃原無毒,其毒即其熱也,使少服不會覺熱,即於人分毫無損,故不用制熟即可服,更可常服也。且自古論硫黃者,莫不謂其功勝桂、附,惟徑用生者系愚之創見,而實由自家徐徐嘗驗,確知其功效甚奇,又甚穩妥,然後敢以之治病。今邑中日服生硫黃者數百人,莫不飲食加多,身體強壯,皆愚為之引導也。
”筆者亦常用硫黃為人治病,凡命門火衰,沉寒痼冷之症,用之特效,惟不用生者,需制熟而後用於湯藥或丸藥。其法以蘿蔔剜空,入硫黃在內,合定,放鍋內煮二小時,去其臭氣;或用豆腐同煮二小時亦可。患者劉××,食不下,飲水都吐,經檢查為賁門癌,必須手術切除。
筆者診斷為哽噎病,陽虛癥狀明顯,命門火衰,即用附子理中湯加味,入硫黃20 克至 30 克,服藥三月而全愈,今已五年未複發,足證硫黃功用,尚可推廣。
至於鄭氏提到滿口齒縫流血,系陽虛不能統血,血盛因而外越,亦屬確見。筆者常本“齒屬腎”之義,用四逆湯加上桂以治此等癥候,而取得顯著效果。
有氣喘促、咳嗽痰涌者,鄭氏指為心肺之陽不足,故不能制僭上之腎水腎火,確屬經驗有得之言。筆者對治此種病癥,只要所吐系白泡沫痰或涎痰,略帶鹹味,氣喘促,惡寒,投以附子理中湯加砂仁,無不應手輒效。
至大便不利,有如羊矢,一般都認為火大,鄭氏指出有陽不化陰,亦即陰結。筆者師其意,而用附子理中湯合半硫丸加肉蓯蓉、麻仁、杏仁取效。硫黃性大熱,能補命門真火,推動陽氣以疏利大腸,又佐半夏之降濁。故半硫丸向為治陰結之良劑。
白話文:
鄭氏認為,天雄、附子、硫黃這些藥物能夠扶助下焦的陽氣,這是它們的獨特之處。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烏頭、附子、天雄都是補益下焦命門陽虛的藥物,因為它們是同一種植物的不同名稱,都具有辛辣、溫熱的氣味,而且有毒性,必須經過炮製煮熟才能使用,確實是治療下焦陽虛的重要藥物。硫黃也是大熱純陽的藥物,能夠補足命門的真火不足,龍繪堂的《蠢子醫》甚至說:「硫黃本是火的精華,一切濕熱的病症它都能清除。」
但是因為硫黃味道酸而且有毒,一般很少用來內服,只有張錫純很擅長使用它,他在他的著作《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說:「十幾年間,我用生硫黃治好了數不清的嚴重寒冷病症。因為硫黃本來沒有毒,它的毒性就是它的熱性,只要少量服用就不會感到發熱,對人體毫無損害,所以不用炮製煮熟就可以服用,甚至可以長期服用。而且自古以來討論硫黃的人,都說它的功效勝過桂枝、附子,只有我直接用生的硫黃是我的創見,實際上是我自己慢慢嘗試驗證,確定它的功效確實奇特而且非常穩妥,然後才敢用它來治病。現在我居住的地區每天服用生硫黃的有幾百人,他們都食慾增加,身體強壯,都是我引導他們這樣做的。」
筆者我也經常使用硫黃為人治病,凡是命門火衰,嚴重寒冷的病症,使用硫黃都特別有效,只是我不使用生的硫黃,必須炮製煮熟後才用於湯藥或丸藥中。炮製方法是,用蘿蔔挖空,把硫黃放入其中,合攏後,放入鍋中煮兩個小時,去除它的臭味;或者用豆腐一起煮兩個小時也可以。有一位劉姓病人,吃不下飯,喝水都吐,經過檢查是賁門癌,必須手術切除。
我診斷他為哽噎病,陽虛的症狀明顯,命門火衰,於是就用附子理中湯加味,加入硫黃20克到30克,服用三個月就痊癒了,至今五年沒有復發,足以證明硫黃的功效,是可以推廣的。
至於鄭氏提到的滿口牙縫流血,是因為陽虛不能統攝血液,血液過盛所以外溢,這也是確鑿的見解。我經常根據「牙齒屬於腎」的說法,用四逆湯加上桂枝來治療這類症狀,並且取得顯著的效果。
如果有氣喘急促、咳嗽痰多的症狀,鄭氏認為是心肺陽氣不足,所以不能制約上逆的腎水腎火,這確實是經驗之談。我治療這種病症,只要吐出的痰是白色泡沫痰或涎痰,略帶鹹味,而且有氣喘急促、怕冷的症狀,使用附子理中湯加砂仁,沒有不應驗的,效果很快。
至於大便困難,像羊屎一樣,一般都認為是火氣大,鄭氏指出是陽氣不能運化陰液,也就是陰液凝結。我借鑒他的意思,用附子理中湯合半硫丸加上肉蓯蓉、麻仁、杏仁來治療,效果很好。硫黃的藥性大熱,能夠補益命門的真火,推動陽氣來疏通大腸,又輔以半夏來降濁。所以半硫丸向來是治療陰液凝結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