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 (12)
(12)
1. 論氣血盛衰篇
人身雖雲五臟六腑,總不外乎氣血兩字。學者即將氣血兩字,留心討究,可無俟他求矣。夫氣有餘便是火,火旺者陰必虧,如仲景人參白虎湯、三黃石膏湯,是滅火救陰法也;芍藥甘草湯、黃連阿膠湯,是潤燥扶陰法也;四苓滑石阿膠湯、六味地黃湯,是利水育陰法也。氣不足便是寒,寒盛者陽必衰,如仲景四逆湯、回陽飲,是溫經救陽法也;理中湯、甘草乾薑湯,是溫中扶陽法也;附子細辛湯,真武湯,是溫腎助陽法也。後賢改用滋陰降火之法,是套人參白虎潤燥救陰諸法。
而以之治氣有餘之症,法則可從;若用之於氣不足之人,則失之遠矣。
【闡釋】氣血周流五臟六腑以及全身,必須相應平衡,始能健康長壽。如有偏盛,必發而為病。古雲:“氣有餘便是火,氣不足便是寒”,“火旺者陰必虧,寒盛者陽必衰”。但又各有幾種情況,必須辨證施治。如火旺而體尚盛者,宜人參白虎湯、三黃石膏湯直滅其火,始能救被灼之陰。
如火旺而現燥灼者,則須用苦甘化陰之芍藥甘草湯,及寒涼清滋之黃連阿膠湯,始能潤燥扶陰。如腎陰虧損,水液停蓄,小便不利,則以五苓去桂加滑石阿膠湯、及六味地黃湯之類,以利水而育陰。如周身寒重,厥逆欲脫,必須重用四逆湯、回陽飲等大辛大熱之劑以溫經而回陽。
如寒在中焦,脾胃虛弱,則當用理中湯、甘草乾薑湯等溫中以扶陽。如下焦真元虧損,寒水太盛,則須用附子細辛湯、真武湯等溫腎助陽。鄭氏對仲景立方立法之旨深有體會,所說甚為切當。宋、金以後,治氣有餘之症,多改用滋陰降火之法,如滋陰降火湯及知柏地黃湯等,乃是從仲景救陰、扶陰諸法套出,當然不能用以治氣不足的寒症。
白話文:
人體雖然有五臟六腑,但總歸離不開氣和血這兩個字。學者如果能用心研究氣血這兩個字,就可以不必再尋求其他的知識了。氣如果過多就會變成火,火氣旺盛的人陰液一定會虧損,就像張仲景的人參白虎湯、三黃石膏湯,就是用來熄滅火氣、挽救陰液的方法;芍藥甘草湯、黃連阿膠湯,是用來滋潤乾燥、扶助陰液的方法;五苓散去掉桂枝加上滑石阿膠湯、六味地黃湯,是用來利水、養育陰液的方法。氣如果不足就會變成寒,寒氣旺盛的人陽氣一定會衰弱,就像張仲景的四逆湯、回陽飲,是用來溫暖經絡、挽救陽氣的方法;理中湯、甘草乾薑湯,是用來溫暖中焦、扶助陽氣的方法;附子細辛湯、真武湯,是用來溫暖腎臟、幫助陽氣的方法。後來的醫家改用滋養陰液、降低火氣的方法,其實是套用人參白虎湯等滋潤乾燥、挽救陰液的方法。
用這些方法來治療氣有餘的病症,原則上是可以的;但如果用來治療氣不足的人,那就差太遠了。
【闡釋】 氣血在五臟六腑以及全身循環運行,必須達到平衡,才能健康長壽。如果氣血有任何一方偏盛,就會發病。古人說:「氣有餘就會變成火,氣不足就會變成寒」,「火氣旺盛的人陰液一定會虧損,寒氣旺盛的人陽氣一定會衰弱」。但這其中又各有幾種情況,必須仔細辨別病症才能對症下藥。例如火氣旺盛但身體還很強壯的人,適合用人參白虎湯、三黃石膏湯直接熄滅火氣,才能挽救被灼傷的陰液。
如果火氣旺盛且出現乾燥灼熱症狀,則必須使用苦甘味的芍藥甘草湯,以及寒涼清熱的黃連阿膠湯,才能滋潤乾燥、扶助陰液。如果腎陰虧損,水液停滯,小便不順暢,就應該使用五苓散去掉桂枝加上滑石阿膠湯、以及六味地黃湯這類方劑,來利水而養育陰液。如果全身寒冷嚴重,出現虛脫的現象,就必須重用四逆湯、回陽飲等大辛大熱的藥劑,來溫暖經絡、恢復陽氣。
如果寒氣在中焦,脾胃虛弱,就應該使用理中湯、甘草乾薑湯等藥方,來溫暖中焦、扶助陽氣。如果下焦的真元虧損,寒水過盛,就必須使用附子細辛湯、真武湯等藥方,來溫暖腎臟、幫助陽氣。鄭氏對於張仲景的用藥原則有很深的體會,所說的非常恰當。宋朝、金朝之後,治療氣有餘的病症,大多改用滋養陰液、降低火氣的方法,例如滋陰降火湯、知柏地黃湯等等,這些都是從張仲景挽救陰液、扶助陰液的方法演變而來,當然不能用來治療氣不足的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