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 (11)
(11)
1. 五運所化
甲己化土 如甲己之歲,以土運統之,餘同推:乙庚化金
丙辛化水 丁壬化木 戊癸化火
司天在泉圖
【闡釋】“五運所化”與“司天在泉”之說,出於《素問·天元紀大論》。所謂運氣等篇,宋代林億校定《素問》時已疑其非《素問》原文,或系唐代王冰作註時取《陰陽大論》之文所補。
其中倡五運六氣說,以天之六氣(風、寒、熱、濕、燥、火),地之五行(金、木、水、火、土),與人身臟腑經脈聯繫一起,而用干支立年,主客加臨等理論,敘述了人體一些發病及病變規律,特別是提及了著名的病機十九條,和一些治療原則,對醫學有一定的作用。但歷代醫家所持意見不一,一般醫家很少應用。
宋代學者沈括《夢溪筆談》已謂:“醫家有五運、六氣說,……今人不知所用,膠於定法,故其術多不驗”。明代醫家何柏齋說“《天元紀大論》等篇以年歲之干支分管六氣,蓋已失先聖之旨矣。年歲之干支,天下皆同,且通四時不變也。天氣之溫暑寒涼,民之虛實衰旺,東西南北之殊方,春夏秋冬之異候,豈有皆同之理,此其妄誕,蓋不待深論而知也。
”繆仲醇說:“仲景、元化、越人、叔和,並未載有是說,信其為天運氣數之法,而非醫家治療之書也。”但張景岳積三十年精力寫成《類經》、《類經圖翼》二書,對運氣學說作了詳備的說明,認為是醫家應具的知識。鄭氏簡列“五運所化”、“司天在泉圖”,亦可謂尚存此意。
今人鄒學熹《易學十講》說:“甲子數在古代有蓋天派和渾天派兩家……中醫學的一部古典《黃帝內經》就是蓋天派的觀點,因為《黃帝內經》中的甲和子是分開紀理和統一分析問題的(見《素問》九大論),而渾天派則把甲和子配合在一起以紀數,轉動一輪為六十,簡稱六十甲子數……金、元以來一些醫家卻把渾天派的六十甲子,用以講運氣學說,用六十甲子的干支數,以推出六十年中每年各個季節的氣候變化,而且還要把六十年的病變都算出來,這完全是不可能的。
”更有認為這是有關“中醫氣象學”的重要問題,與發病機理甚至出生都有關係,也有持否定意見的,尚待進一步的科學研究。
白話文:
五運所化
天干為甲和己的年份,以土的運勢來統管,其他的年份以此類推。天干為乙和庚的年份,以金的運勢來統管;天干為丙和辛的年份,以水的運勢來統管;天干為丁和壬的年份,以木的運勢來統管;天干為戊和癸的年份,以火的運勢來統管。
司天在泉圖
(這部分文字沒有具體說明圖的內容,所以無法翻譯。)
闡釋
所謂的「五運所化」和「司天在泉」的說法,出自《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這些關於運氣的篇章,在宋代林億校訂《素問》時,就已經被懷疑不是《素問》的原文,可能是唐代王冰在註解時,從《陰陽大論》這類文章中補充進去的。
這些內容提倡五運六氣的學說,認為天的六種氣(風、寒、熱、濕、燥、火)和地的五行(金、木、水、火、土)與人體的臟腑經絡有聯繫,並且用天干地支來記錄年份,運用主客加臨等理論,來描述人體的一些發病和病變規律,特別提到了著名的十九條病機,以及一些治療原則,對醫學有一定的影響。但是,歷代醫家對此意見不一,一般的醫生很少實際應用。
宋代學者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醫家有五運、六氣的說法,…現在的人不知道怎麼用,死守著固定的法則,所以用這個方法大多不靈驗。」明代醫家何柏齋認為:「《天元紀大論》等篇,用每年的天干地支來管理六氣,這已經失去了古代聖人的意思了。每年的天干地支,天下都是一樣的,而且四季變化也不會改變。天氣的溫暖寒冷,人民的虛弱強壯,東西南北不同的地方,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怎麼可能都相同呢?這種說法的荒謬,不用深入討論也知道。」
繆仲醇說:「張仲景、華佗、扁鵲、王叔和,都沒有記載這種說法,可見這是一種關於天運氣數的方法,而不是醫家用來治療疾病的書。」但是,張景岳花了三十年精力寫成《類經》、《類經圖翼》兩本書,詳細說明了運氣學說,認為這是醫家應該具備的知識。鄭氏簡列「五運所化」、「司天在泉圖」,也可以說是仍然保留了這種觀點。
現代學者鄒學熹在《易學十講》中說:「古代有蓋天派和渾天派兩種關於甲子數的說法…中醫學的經典《黃帝內經》是蓋天派的觀點,因為《黃帝內經》中的天干和地支是分開記錄規律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見《素問》九大論),而渾天派則是把天干和地支配合在一起,用來記錄數,轉動一輪為六十,簡稱六十甲子數…金元以來的一些醫家卻把渾天派的六十甲子,用來講解運氣學說,用六十甲子的天干地支,來推算六十年中每年各個季節的氣候變化,甚至還要計算出六十年的病變,這完全是不可能的。」
更有人認為這是一個關於「中醫氣象學」的重要問題,與發病機制甚至出生都有關係,也有人持否定意見,還有待進一步的科學研究。
2. 五行本體受病相傳為病
天地化生五行,其中不無偏盛也。蓋五行各秉一臟,各得一氣,各主一方,各司一令,各有所生,各有所化,各有所制,各有所害。所以東方生風木,司春令,在人為肝,肝氣不舒,則發而為病,病有盛衰。南方生熱火,司夏令,在人為心,心氣不舒,則發而為病,病有盛衰。
長夏生濕土,主四季,在人為脾,脾氣不舒,則發而為病,病有盛衰。西方生燥金,司秋令,在人為肺,肺氣不舒,則發而為病,病有盛衰。北方生寒水,司冬令,在人為腎,腎氣不舒,則發而為病,病有盛衰。此五行本體之為病也。而更有母病及子者,如金病而移於腎是也;子病及母者,如腎病而移於肺是也。
有妻病而乘於夫者,如土病而傳於肝是也;有夫病而及於妻者,如肝病而傳於土是也。有因相生而傳為病者,如金病傳水,水傳木,木傳火,火傳土,土傳金是也。有因相剋而傳為病者,如金病傳木,木傳土,土傳水,水傳火,火傳金是也。學者能留心於此,而治病便不難矣。
【闡釋】此節仍本五行配五臟,每臟各因時因地而有所生化,有所偏盛,而發生各種疾病。不僅本臟可以發病,並可互相傳變為病。其傳變有四種情況:因相生而傳為病者,有母病及子與子病及母二種;因相剋而傳為病者,有夫病及妻與妻病乘夫二種。
如以肺病為例,除肺臟自病外,如因脾土病而影響及於肺金,或因肺病而影響及腎者,均為母病及子;因腎水病而引起肺金病,或肺病而影響及脾者,均為子病及母;因心火病而影響及肺金,或肺病而影響肝亦病者,均為夫病及妻;因肝木病而致肺亦病,或肺病而影響及心亦病者,均為妻病乘夫。
因人身是一個整體,五臟是互相關聯影響的,每臟除自病外,均按相生相剋規律而與其餘四臟發生傳變關係。現僅舉肺臟為例,其它各臟可以類推。《難經·五十難》說:“病有虛邪、有實邪、有賊邪、有徵邪、有正邪,何以別之?然,從後來者為虛邪,從前來者為實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徵邪,自病為正邪。
”此所謂虛邪、實邪、賊邪、徵邪、正邪,即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夫病及妻、妻病乘夫及自病五行傳變說之所本。歷來醫家多本此原則指導臨床,辨證論治,視其病在某臟傳變之先後及症象之輕重而處方用藥,多獲良效。故鄭氏謂:“學者能留心於此,治病便不難矣。”至於鄭氏治病用藥的要點,則陰陽更重於五行。
其具體應用,詳見於後三卷陽虛、陰虛及雜問中。
白話文:
天地之間化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這五行之間並非完全平衡,總有偏盛的時候。五行各自對應一個臟腑,各自掌管一種氣,各自主管一個方位,各自負責一個時令,各自有它所生的東西,各自有它所化的東西,各自有它所制約的東西,各自有它所損害的東西。
例如,東方生風木,主管春季,在人體對應肝臟,如果肝氣不舒暢,就會發病,病情有輕有重。南方生熱火,主管夏季,在人體對應心臟,如果心氣不舒暢,就會發病,病情有輕有重。長夏生濕土,主管四季的轉換,在人體對應脾臟,如果脾氣不舒暢,就會發病,病情有輕有重。西方生燥金,主管秋季,在人體對應肺臟,如果肺氣不舒暢,就會發病,病情有輕有重。北方生寒水,主管冬季,在人體對應腎臟,如果腎氣不舒暢,就會發病,病情有輕有重。這些就是五行本身出現問題而引發的疾病。
此外,還存在「母病傳給子」的情況,比如肺(金)病會影響到腎(水);也有「子病傳給母」的情況,比如腎(水)病會影響到肺(金)。
還有「妻子生病影響丈夫」的情況,比如脾(土)病會影響到肝(木);也有「丈夫生病影響妻子」的情況,比如肝(木)病會影響到脾(土)。
還有因五行相生而導致的疾病傳遞,比如肺(金)病傳給腎(水),腎(水)病傳給肝(木),肝(木)病傳給心(火),心(火)病傳給脾(土),脾(土)病傳給肺(金)。也有因五行相剋而導致的疾病傳遞,比如肺(金)病傳給肝(木),肝(木)病傳給脾(土),脾(土)病傳給腎(水),腎(水)病傳給心(火),心(火)病傳給肺(金)。如果醫者能留心這些規律,那麼治療疾病就不會太困難。
【解釋】這段文字仍然是根據五行與五臟的配屬關係,說明每個臟腑都會因為時令、地域等因素產生變化和偏盛,進而引發各種疾病。不僅臟腑自身會發病,還會互相傳遞轉變為疾病。這種傳變有四種情況:因相生關係而傳變的疾病,有母病傳給子和子病傳給母兩種;因相剋關係而傳變的疾病,有丈夫生病影響妻子和妻子生病影響丈夫兩種。
以肺病為例,除了肺自身發病外,如果因為脾土生病而影響到肺金,或者因為肺病而影響到腎,這些都屬於「母病傳給子」;如果因為腎水生病而引起肺金生病,或者肺病而影響到脾,這些都屬於「子病傳給母」;如果因為心火生病而影響到肺金,或者肺病而影響到肝,這些都屬於「丈夫生病影響妻子」;如果因為肝木生病而導致肺也生病,或者肺病而影響到心也生病,這些都屬於「妻子生病影響丈夫」。
因為人體是一個整體,五臟之間是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的。每個臟腑除了自身會發病外,都會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規律,與其他四個臟腑產生傳變關係。這裡僅以肺臟為例,其他各個臟腑都可以以此類推。《難經》第五十難說:「疾病有虛邪、實邪、賊邪、微邪、正邪,如何區分?答案是,從後來傳來的病是虛邪,從先前傳來的病是實邪,從所不勝的五行傳來的病是賊邪,從所勝的五行傳來的病是微邪,自身發病的病是正邪。」這裡所說的虛邪、實邪、賊邪、微邪、正邪,就是五行傳變理論中「母病及子」、「子病及母」、「丈夫病影響妻子」、「妻子病影響丈夫」和「自身發病」這五種情況的來源。歷代醫生大多以此原則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根據疾病在不同臟腑之間傳變的先後順序以及症狀的輕重程度來開方用藥,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鄭氏說:「如果學者能留心這些規律,那麼治療疾病就不會太困難了。」至於鄭氏治療疾病用藥的重點,則更加看重陰陽的平衡,而不是單純的五行。關於陰陽的具體應用,詳見後三卷的陽虛、陰虛和雜病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