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10)

回本書目錄

(10)

1. 五行總括圖

這些說法主要出自《內經》中《靈蘭秘典論》、《金匱真言論》、《五臟生成篇》、《六節臟象論》、《陰陽應象大論》及《五運行大論》等篇,雖不一定都正確,但對於辨證論治頗有指導作用,向為醫家所重視,亦為業醫者應備之常識。鄭氏根據經義,提要鉤玄,匯為總括圖,頗便於初學者運用。

如欲深究,則有《內經》原文及各家註釋可參。

醫家的五行說,最重生克勝複製化之理。以相生而言,則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以相剋而言,則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此分別見於《內經·〈天元紀大論〉及〈寶命全形論〉》,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張景岳《類經·五行統論》謂有勝必有敗,有敗必有復,母敗子必救。造化之機,有生必有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

而且生中有克,克中有用,五行之內,復具五行,五五二十五,有互藏之妙。說較詳備,欲探討五行者,可以參考。至五行說在辨證論治方面的運用,並述於後“五行相傳為病”節。

白話文:

這些說法主要來自《黃帝內經》中的《靈蘭秘典論》、《金匱真言論》、《五臟生成篇》、《六節臟象論》、《陰陽應象大論》以及《五運行大論》等篇章。雖然這些內容不一定完全正確,但對於診斷和治療疾病很有指導意義,所以一直受到醫學界的重視,也是從事醫療工作的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知識。鄭氏根據經典的含義,提取要點,整理成總括圖,對於初學者來說,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如果想要深入研究,可以參考《黃帝內經》原文以及各家學者的註解。

醫學上的五行學說,最重視相生、相剋、勝制和繁衍變化的道理。從相生來說,水能生木,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從相剋來說,水能剋火,火能剋金,金能剋木,木能剋土,土能剋水。這些觀點分別出現在《黃帝內經·天元紀大論》和《寶命全形論》中,歷代醫家也多有論述。張景岳在《類經·五行統論》中提到,有勝必然有敗,有敗必然有復,母體衰敗,子體必然要有所救應。大自然的運作機制,有產生必然有制約,沒有產生就無法發育,沒有制約就會過於旺盛而造成危害。

而且,相生之中也包含相剋,相剋之中也有作用,五行之中,又各自包含五行,五個五相乘就是二十五,其中有互相隱藏的奧妙。這些說法比較詳細完備,想要探討五行的人,可以參考。至於五行學說在診斷和治療疾病方面的應用,將在後面的「五行相傳為病」章節中敘述。

2. 三焦部位〔說〕

上焦統心肺之氣,至膈膜;中焦統脾胃之氣,自膈膜下起而至臍中;下焦統肝腎之氣,自臍中起而至足。上焦天也(即上元),中焦地也(即中元),下焦水也(即下元)。天氣下降於地,由地而入水;水氣上升於地,由地而至於天。故曰:地也者,調和陰陽之樞機也。

三焦之氣,分而為三,合而為一,乃人身最關要之府,一氣不舒,則三氣不暢,此氣機自然之理。學者即在這三焦氣上探取化機,藥品性味探取化機,便得調和陰陽之道也。

【闡釋】三焦自《內經》、《難經》已有不同說法,後世聚訟紛雲,莫衷一是。總其要點,則三焦是六腑之一,有中清之腑,中瀆之腑、孤腑及外腑諸名,其作用是行水化氣。但自《難經》、《千金方》以至明代孫一奎《醫旨緒餘》,俱謂三焦有名而無形。

明代虞搏,張景岳則謂三焦指腔子,是包羅五臟六腑之外的大腔子.清代羅美《內經博義》則謂三焦只指陽明胃之匡廓,唐宗海《醫經精義》則謂三焦是人身之油膜,而王清任《醫林改錯》則根本否定三焦,認為本無其事物。至於以三焦分為三段,則自《內經》、《難經》首出三焦之名,即已顯示出來。

後世楊玄操、李東垣、王海藏以至清代葉、薛、吳、王諸溫病學家,均不僅以三焦分部位,而且用以辨病癥。鄭氏本華陀《中藏經》“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是曰中清之府,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而加以引伸,以天、地、水分釋上、中、下三元之氣。

謂升則由水而地而天,降則由天而地而水,行水化氣,分三合一,故地居中為調和陰陽之樞機,而三焦為人身最關要之腑。就在這三焦之氣及藥品性味上探取化機,即可得調和陰陽治療疾病的道理。這樣論三焦,亦可自成一說。

白話文:

三焦部位論述

上焦主導心肺的氣,範圍到橫膈膜;中焦主導脾胃的氣,從橫膈膜下方開始到肚臍;下焦主導肝腎的氣,從肚臍開始到腳底。上焦如同天(也稱為上元),中焦如同地(也稱為中元),下焦如同水(也稱為下元)。天氣(陽氣)會下降到地,然後進入水;水氣(陰氣)會上升到地,然後到達天。所以說,地是調節陰陽平衡的樞紐。

三焦的氣,分開來說是三部分,合起來則是一個整體,是人體最關鍵重要的部位。一旦有一部分氣不順暢,就會影響到其他兩部分,這是氣機運行的自然規律。學習中醫的人,應該在三焦的氣的運行以及藥物的屬性與味道方面,探求轉化的機制,這樣就能掌握調和陰陽的方法。

闡釋

關於三焦的論述,從《黃帝內經》、《難經》開始就有不同的說法,後世眾說紛紜,沒有定論。總結重點,三焦是六腑之一,有中清之腑、中瀆之腑、孤腑以及外腑等名稱,它的作用是運行水液,化生氣。但從《難經》、《千金方》到明代孫一奎的《醫旨緒餘》,都認為三焦有名稱而沒有實質的形體。

明代虞搏、張景岳則認為三焦是指身體的腔子,是包圍五臟六腑之外的大腔子。清代羅美的《內經博義》認為三焦只指陽明胃的範圍,唐宗海的《醫經精義》則認為三焦是人體的油膜,而王清任的《醫林改錯》則完全否定三焦的存在,認為根本沒有這個東西。至於將三焦分為上、中、下三段,則早在《黃帝內經》、《難經》就已經提出了。

後世楊玄操、李東垣、王海藏,以及清代的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孟英等溫病學家,不僅將三焦分部位,而且用它來辨別病症。鄭氏根據華陀《中藏經》中“三焦是人體的三元之氣,是中清之腑,總管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上下之氣”的說法,進一步闡釋,用天、地、水來解釋上、中、下三元之氣。

他認為氣的升降是從水到地到天,以及從天到地到水,運行水液,化生氣,分開來看是三個部分,合起來是一個整體,所以地居中,是調和陰陽的樞紐,而三焦是人體最關鍵重要的部位。在三焦的氣的運行以及藥物的屬性與味道上探求轉化機制,就能掌握調和陰陽治療疾病的道理。這樣論述三焦,也可以自成一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