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9)

回本書目錄

(9)

1. 五行總括圖

卦東卦

卦西卦

南卦

北卦

卦中卦

手少陽三焦(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自亥時起無名指關沖穴,至眉毛絲竹空穴止)

手厥陰包絡(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自戌時起乳後天池穴,至手中指中沖穴止)

二經分配共成十二經,包絡一名膻中(細考即護心油)

【闡釋】五行說最早記載於《尚書·洪範》,以水、火、木、金、土為萬物構成的五種基本元素。據近人考證,其書雖托始於夏禹,而寫成不晚於西周,是一種很古的朴素唯物哲學。自戰國至秦漢,《易經》的陰陽說與《尚書·洪範》的五行說結合而有進一步的發展。著名的陰陽家鄒衍一派,註重幻想奇談,成為近於迷信方術的唯心學說。

只有醫家的經典《內經》,繼承了唯物的優良傳統,對陰陽五行學說作了比較深切系統的論述,並用以指導醫療實踐,對祖國醫學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五行應用於醫學,最重要的五行按木、火、土、金、水的次序配五臟(肝、心〈心包絡〉、脾、肺、腎),五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五方(東、南、中、西、北)、五時(春、夏、長夏、秋、冬)、五氣(風、火、濕、燥、寒)、五味(酸、苦、甘、辛、咸)、五音(角、商、徵、羽、宮)、五聲(呼、笑、歌、哭、呻)、五色(蒼、紅、黃、白、黑)、五志(怒、喜、思、憂、恐)、五脈(弦、洪、緩、毛、石)、五竅(目、舌、口、鼻、耳)、其華在(爪、面、唇、毛、發),其充在(筋、脈、肉、皮、骨,亦稱五體),其所藏為(魂、神、意、魄、志),所化為(淚、汗、涎、涕、唾),其鬱則應(達、發、奪、泄、折),其母為(水、木、火、土、金),其子為(火、土、金、水、木),其妻為(土、金、水、木、火),其賊為(金、水、木、火、土),(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我克者為妻,克我者為賊)。

配八卦則為(震巽、離、坤艮、乾兌、坎)、配十乾則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配十二支則為(寅卯、巳午、辰戌醜未(“辰戌醜未”:原書為“辰戌、醜未”,因此四地支同屬土,故改)、申酉、亥子),配十二經則為(足厥陰肝、足少陽膽,手少陰心、手厥陰包絡、手太陽小腸,足太陰脾、足陽明胃,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手少陽三焦),配十二官則為(將軍之官出謀慮,中正之官出決斷,君主之官出神明,臣使之官出喜樂,倉廩之官出五味,相傅之官出制節,受盛之官出化物,諫議之官出知周,傳導之官出變化,作強之官出伎巧,州都之官藏津液,決瀆之官出水道)。

白話文:

五行總括圖

東方卦位

西方卦位

南方卦位

北方卦位

中央卦位

手少陽三焦經(負責疏通水道,使水液正常排出) 此經脈(從亥時,即晚上9點到11點,開始於無名指末端的關沖穴,到眉毛末端的絲竹空穴結束)

手厥陰心包經(輔助君主,使人心情愉悅) 此經脈(從戌時,即晚上7點到9點,開始於乳房外側的天池穴,到手中指末端的中沖穴結束)

以上兩條經脈共同構成十二經脈系統,心包經又名膻中(仔細考察,可知其為保護心臟的脂肪組織)

【解釋說明】

五行學說最早記錄在《尚書·洪範》中,認為世界萬物是由水、火、木、金、土這五種基本元素構成的。根據現代學者的考證,這本書雖然假託是夏禹時代的著作,但實際成書時間不晚於西周,是一種很古老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從戰國到秦漢時期,《易經》的陰陽學說與《尚書·洪範》的五行學說相結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著名的陰陽家鄒衍一派,注重於幻想和奇談,發展成接近迷信方術的唯心主義學說。

只有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繼承了唯物主義的優良傳統,對陰陽五行學說進行了比較深入系統的論述,並將其用於指導醫療實踐,對中國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五行在醫學上的應用,最重要的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順序來配對五臟(肝、心〈包括心包絡〉、脾、肺、腎),五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包括三焦〉),五方(東、南、中、西、北)、五時(春、夏、長夏、秋、冬)、五氣(風、火、濕、燥、寒)、五味(酸、苦、甘、辛、鹹)、五音(角、商、徵、羽、宮)、五聲(呼、笑、歌、哭、呻)、五色(青、紅、黃、白、黑)、五志(怒、喜、思、憂、恐)、五脈(弦、洪、緩、毛、石)、五竅(眼睛、舌頭、嘴巴、鼻子、耳朵)、其在外的表現是(指甲、臉色、嘴唇、毛髮),其所充養的是(筋、脈、肌肉、皮膚、骨骼,也稱五體),其所蘊藏的是(魂、神、意、魄、志),所轉化的物質是(淚、汗、涎、涕、唾),其受到壓抑時的反應是(疏通、發散、奪取、排泄、折損),其母是(水、木、火、土、金),其子是(火、土、金、水、木),其配偶是(土、金、水、木、火),其所剋制的是(金、水、木、火、土)。(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我剋者為妻,剋我者為賊)。

將五行配以八卦則是(震巽、離、坤艮、乾兌、坎),配以十天干則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配以十二地支則是(寅卯、巳午、辰戌醜未、申酉、亥子),配以十二經脈則是(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陽三焦經),配以十二官職則是(將軍之官負責出謀劃策,中正之官負責決斷,君主之官負責精神神明,臣使之官負責使人喜樂,倉廩之官負責儲藏五味,相傅之官負責制約調節,受盛之官負責承受並轉化,諫議之官負責知曉周詳,傳導之官負責傳導變化,作強之官負責發揮技巧,州都之官負責儲藏津液,決瀆之官負責疏通水道)。

這些說法主要出自《黃帝內經》中的《靈蘭秘典論》、《金匱真言論》、《五臟生成篇》、《六節臟象論》、《陰陽應象大論》及《五運行大論》等篇章,雖然不一定完全正確,但對於辨證論治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一直以來都被醫家所重視,也是從醫者應該具備的常識。鄭氏根據經文要義,提煉總結,匯編成這張總括圖,方便初學者學習運用。

如果想要深入研究,可以參考《黃帝內經》原文以及各家的注釋。

醫學上的五行學說,最重視相生相剋、制約轉化的道理。從相生來說,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從相剋來說,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這些內容分別記載於《黃帝內經》的《天元紀大論》和《寶命全形論》中,歷代醫家都有相關的論述。張景岳在《類經·五行統論》中提到,有勝的一方必定會有衰敗的時候,有衰敗的一方必定會有恢復的時候,母臟衰敗,子臟一定會出手相救。自然界的規律,有生就必須有制約,沒有生就不能發育成長,沒有制約就會過於亢盛而產生危害。

而且相生之中存在著相剋,相剋之中也存在著作用,五行之內又包含了五行,五五共有二十五種變化,其中蘊含著相互包含的奧妙。這個觀點論述得比較詳細,想要探討五行的人,可以參考研究。至於五行學說在辨證論治方面的具體應用,將在後面“五行相傳為病”一節中進行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