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8)

回本書目錄

(8)

1. 君、相二火解

【闡釋】《素問》有“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壯火食氣,少火生氣”之說,後世另立許多名目,各有解說,亦互有異同。鄭氏謂君火屬心,居上統陽,陽重陰輕,是凡火,是用;相火指腎中真陽,居下統陰,陰重陽輕,是真火,是體。

即由於這君相二火上下升降,統一身之陰陽氣血,始能維持人體的健康。任何一火不足,或二火俱不足,都能發生疾病,而其中最關緊要的,則是真火與陰氣上騰及君火與陽氣下趨的辨別。只要見陰氣上騰癥狀,即須早用回陽;只要見陽氣下趨癥狀,即須早用逆輓益氣,始可免脫症之禍。

一般陽欲脫者,宜用獨參湯之類補陰以留之;陰欲脫者,宜用回陽飲之類補陽以輓之(關於獨參湯與回陽飲,卷三有詳說)。至於陽欲脫者,不必養陰;陰欲脫者,不必補陽,是防陰盛滅陽,陽盛消陰的變局,這是必須細心體會的。程杏軒《醫述》引《寓意草》謂:“人身之陰陽相抱而不脫,是以百年有常。

故陽欲上脫,陰下吸之,不能脫也;陰欲下脫,陽上吸之,不能脫也。但治分新久,藥貴引用。新病者陰陽相乖,補偏救弊,宜用其偏;久病者陰陽漸入,扶元養正,宜用其平。引用之法,上脫者用七分陽藥,三分陰藥而夜服,從陰以引其陽;下脫者用七分陰藥,三分陽藥而晝服,從陽以引其陰。”可供臨症參考。

各書所論虛火、實火、少火、壯火、陰火、陽火等等,多與這君火、相火的含義不盡相同。程鐘齡《醫學心悟》本內因、外因以論虛火、實火,而各出四種治法:“實火者,六淫之邪,飲食之傷,自外而入,勢猶賊也,賊可驅而不可留;虛火者,七情色欲,勞役耗神,自內而發,勢猶子也,子可養而不可害。

”驅賊火四法:一曰升散,如升陽散火湯之類是也;二曰清涼,如黃連解毒湯之類是也;三曰攻下,如承氣湯之類是也;四曰制馭,如地黃湯之類是也。養子火四法:一曰達鬱,如逍遙散之類是也;二曰清滋,如六味地黃湯之類是也;三曰溫養,如補中益氣湯之類是也;四曰導引,如八味湯之類是也。均可供臨證參考。

白話文:

君火、相火的解釋

《黃帝內經》提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和「壯火食氣,少火生氣」。後世對此有許多不同的解釋,其中鄭氏認為,君火屬於心,位於上方,統管全身的陽氣,陽氣多而陰氣少,就像一般的火,主要作用是發揮功能;相火則是指腎中的真陽,位於下方,統管全身的陰氣,陰氣多而陽氣少,就像真正的火,是身體的根本。

這君火和相火在身體上下運行,協調全身的陰陽氣血,才能維持健康。任何一方的火不足,或是兩者都不足,都會導致疾病。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分辨真火和陰氣上浮的症狀,以及君火和陽氣下陷的症狀。如果發現陰氣上浮,就要盡快用回陽的方法治療;如果發現陽氣下陷,就要盡快用補氣的方法來挽救,這樣才能避免病情惡化。

一般來說,陽氣快要脫失的人,適合用獨參湯之類的藥來補陰,以留住陽氣;陰氣快要脫失的人,適合用回陽飲之類的藥來補陽,以挽救陰氣。(關於獨參湯和回陽飲的詳細說明,在第三卷中有介紹)。陽氣快要脫失的人,不需要特別去滋養陰液;陰氣快要脫失的人,不需要特別去補充陽氣,這是為了防止陰氣過盛而消滅陽氣,或是陽氣過盛而消滅陰氣的變局,必須要仔細體會。程杏軒的《醫述》引用《寓意草》的說法:「人體的陰陽互相抱持,不會脫離,所以才能長壽。

陽氣要往上脫失時,陰氣會往下吸住它,讓它不會脫離;陰氣要往下脫失時,陽氣會往上吸住它,讓它不會脫離。但治療要根據病程的新舊來區分,用藥的關鍵在於引導。新病時陰陽失調,要用偏性的藥物來糾正偏差;久病時陰陽逐漸衰弱,要扶助正氣,用平性的藥物來調理。引導的方法,陽氣上脫者,用七分陽藥和三分陰藥,晚上服用,從陰來引導陽氣;陰氣下脫者,用七分陰藥和三分陽藥,白天服用,從陽來引導陰氣。」這些可以作為臨床治療的參考。

各類醫書中所提到的虛火、實火、少火、壯火、陰火、陽火等等,它們的含義和這裡說的君火、相火不完全相同。程鐘齡在《醫學心悟》中從內因和外因的角度來論述虛火和實火,並各自提出了四種治療方法:「實火是由外來的邪氣,例如六淫之邪氣或飲食不當等引起的,就像賊人入侵一樣,必須驅趕而不能留;虛火是由內在的七情、色欲、勞累、耗損精氣等引起的,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必須滋養而不能傷害。」

驅趕實火的方法有四種:一是升散,例如升陽散火湯;二是清涼,例如黃連解毒湯;三是攻下,例如承氣湯;四是制約,例如地黃湯。滋養虛火的方法有四種:一是疏解鬱結,例如逍遙散;二是清熱滋陰,例如六味地黃湯;三是溫補,例如補中益氣湯;四是導引,例如八味湯。這些方法都可以作為臨床治療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