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7)

回本書目錄

(7)

1. 辨認一切陰虛證法

凡陰虛之人,陽氣自然必盛**(陽氣二字,指火旺。火旺則水虧,此陰虛之所由來也)。外雖現一切陰象,近似陽虛症,俱當以此法辨之,萬無一失。陰虛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紅色,精神不倦,張目不眠,聲音響亮,口臭氣粗,身輕惡熱,二便不利,口渴飲冷,舌苔乾黃或黑黃,全無津液,芒刺滿口,煩躁訁嚴語,或潮熱盜汗,乾咳無痰,飲水不休,六脈長大有力,種種病形,皆是陰虛的真面目,用藥即當益陰以破陽(益陰二字,包括六陰在內,照上氣血盛衰篇,論氣有餘便是火一段,存陰、救陰、化陰、育陰諸方俱備,仔細揣摩,便知陰虛之道也)**。然亦有近似陽虛者,歷指數端。

白話文:

凡是陰虛的人,體內的陽氣自然會旺盛(這裡的「陽氣」是指火旺。火旺就會損耗水分,這是陰虛的根源)。雖然外在表現出各種陰虛的症狀,接近陽虛症,但都應該用這種方法辨證,決不會錯。陰虛病,患者通常面部、嘴脣、口腔呈紅色,精神不倦,睜著眼睛不睡覺,聲音響亮,口臭氣粗,身體發熱,大小便不順,口渴想喝冷水,舌苔乾黃或黑黃,完全沒有唾液,口中有芒刺感,煩躁愛說話,或者潮熱盜汗,乾咳無痰,不停喝水,六脈強盛有力,這些各種病狀都是陰虛的真實表現,用藥時就應當滋陰以抑制陽氣(「滋陰」二字包含六陰,根據上文的氣血盛衰篇,「論氣有餘便是火」一段,藏陰、救陰、化陰、育陰等各種方劑都有記載,仔細揣摩,就能理解陰虛的道理)。但是也有近似陽虛的,具體列舉如下。

陰虛症,有脈伏不見,或細如絲,而若陽虛極者**(熱極則脈伏也,定有以上病形可憑),有四肢冷如冰,而若陽絕者(邪熱內伏,而陽氣不達於四末也,定有以上病情可憑),有忽然吐瀉,大汗如陽脫者(此熱伏於中,逼出吐瀉也,定有以上病形可憑),有欲言不能,而若氣奪者(熱痰上升蔽壅也,定有以上病情可憑)**。此處不過具其一二,餘於陰虛證作有問答數十條,反覆推明,細玩便知。

白話文:

陰虛證,有脈搏隱伏不見,或細弱如絲,像陽虛極盛的情形(但是熱極則脈搏也會隱伏,此時一定有上述的臨牀症狀可以依據);有四肢冰冷如冰,像陽氣衰竭的情形(邪熱內伏,陽氣不能通達四肢,此時一定有上述的臨牀症狀可以依據);有突然嘔吐腹瀉,大汗淋漓,像陽氣脫離的情形(這是熱邪伏於體內,逼迫而出引起嘔吐腹瀉,此時一定有上述的臨牀症狀可以依據);有想說話卻不能說,像氣息被奪的情形(熱痰上升阻滯,此時一定有上述的臨牀症狀可以依據)。

我舉出上述幾種情況,其他關於陰虛證的症狀,我在解答問題時已經反覆闡明,細心研究就能明白。

按陰虛症皆緣火旺**(火即氣)**,火盛則傷血,此千古不易之理。後賢專以火立論,而陰虛症之真面目盡掩矣。仲景存陰、化陰、育陰、救陰之法俱廢,無人識矣,今特證之。

白話文:

所有陰虛症狀都是由於虛火旺盛(虛火即氣虛)造成的,火氣旺盛會損傷氣血,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後世的醫家只專注於虛火,而忽略了陰虛症狀的真正原因。仲景用來保存陰氣、轉化陰氣、培養陰氣和挽救陰氣的方法都已廢棄,沒人知道了。現在我特別證明這一點。

【闡釋】陰虛之人,由於氣有餘,則火旺,故多水虧血衰,其所現病情,多與陽虛相反。陽虛之人,由於氣不足不能統血,血行鬱滯緩慢,體溫常偏低。陰虛之人,水虧火旺,故體溫常偏高而多有各種發熱現象。臨症凡見有所舉陰虛病情的,用藥即當益陰以抑陽。外雖現陰象,貌似陽虛,如鄭氏所舉的幾種情況,只要有陰虛的各種病情,仍當按陰虛施治。

白話文:

陰虛的人,由於氣血旺盛,因此火氣旺盛,所以常常產生體液不足、氣血虛弱的症狀。他們的表現與陽虛的人相反。陽虛的人,由於氣血不足,無法統管血液,導致血液運行緩慢,體溫通常偏低。陰虛的人,體液不足,火氣旺盛,因此體溫通常偏高,且容易出現各種發熱現象。在臨牀治療中,只要見到出現陰虛症狀的,用藥時就應該滋陰補陰,以抑制陽氣。雖然外在表現為陰虛症狀,看似陽虛,但只要有陰虛的各種症狀,仍然應該按照陰虛的治療原則進行治療。

這兩節提出陽虛陰虛辨證綱要,以後第二卷、第三卷各有數十條問答,詳加論證,反覆推明,最切實用。

2. 外感說

夫病而曰外感者,病邪由外而入內也。外者何?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氣也。人若調養失宜,陰陽偶乖,六邪即得而乾之。六氣首重傷寒,因寒居正冬子令,冬至一陽生,一年之氣機,俱從子時始起,故仲景先師,首重傷寒,提出六經大綱,病氣挨次傳遞,始太陽而終厥陰,論傷寒,而暑、濕、燥、火、風俱括於內;論六日傳經,而一年之節令已寓於中。真是仙眼仙心,窺透乾坤之秘;立方立法,實為萬世之師。

白話文:

當疾病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稱為外感。外在因素是什麼呢?就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邪之氣。如果人不注意養生,陰陽失衡,六邪就會有機可乘,入侵人體。

在六種病邪中,傷寒是最主要的,因為寒邪在冬天最盛。冬至之後,陽氣開始生長,一年的氣機變化都從冬至開始。因此,醫聖張仲景特別重視傷寒,提出了六經大綱的理論,認為病氣會依次傳遞,從太陽經開始,最後到厥陰經。在討論傷寒的同時,暑、濕、燥、火、風等病邪也一併涵蓋在內。而討論六日傳經的理論,也暗含了一年四季的節氣變化。

張仲景的醫術高超,能夠洞悉宇宙的奧祕;他創立的方劑和治療方法,成為後世醫生的典範。

學者欲入精微,即在傷寒六經提綱病情方法上探求,不必他書上追索。須知傷寒論陽明,而燥症之外感已寓其方;論太陰,而濕症之外感可推其藥。他如言少陽、少陰、厥陰,而風、火之外感,亦莫不具其法也。世之論外感者,務宜於仲景傷寒書上求之可也。

白話文:

想深入研究中醫的學者,應該從傷寒六經的綱領和治療方法中找尋,不用鑽研其他的醫書。要知道,傷寒論中論述陽明病時,已經包含了熱性外感的方劑;論述太陰病時,也可以推演出濕性外感的藥方。其他像少陽、少陰、厥陰等,和風邪、火邪等外感相關的治療方法,也都在書中記載。因此,想要研究外感病的醫生,務必好好研讀仲景的《傷寒論》。

病之淺深輕重,固是不同,總不外乎六經。六經各有提綱病情,昭然如日月之經天,絲毫莫混。學者只要刻刻將提綱病情,熟記胸中,再玩後之六經定法貫解,細心領會,便得步步規矩,頭頭是道之妙,方可以為世之良醫也。

白話文:

疾病的輕重程度雖然不同,但總不出六經的範圍。六經各有各自的重點病情,就像日月行經天空,絲毫不混淆。學習者只要時時刻刻將重點病情牢記在心,再結合六經的固定法則,仔細領會,自然能步步遵循規則,事事通達。這樣才能成為治病救人的良醫。

【闡釋】風、寒、暑、濕、燥、火,稱為天之六氣,常乘人體虛衰侵襲而為各種疾病,故又稱為六客、六淫、六邪。諸邪皆由外而入,故總稱為外感病。其中尤以傷寒為最盛最重。《素問·熱論》謂:“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仲景《傷寒論》亦論傷寒而兼賅風、火、濕、燥、熱,併在《素問》六經的基礎上,列出六經的病情提綱。

白話文:

風、寒、暑、濕、燥、火,統稱為「六氣」。它們會趁人體虛弱時入侵,導致各種疾病,所以又稱「六客」、「六淫」、「六邪」。這些外來的致病因素統稱為「外感病」。其中,傷寒是最嚴重的一種。

《素問·熱論》說:「現在所說的熱病,都是傷寒的種類。」張仲景的《傷寒論》也主要討論傷寒,同時也包括風、火、濕、燥、熱。此外,仲景在《素問》六經的基礎上提出了六經的病情提綱。

大抵《熱論》的三陽經證候,是《傷寒論》的太陽證,《熱論》的三陰經證候,是《傷寒論》的陽明承氣證,而《傷寒論》的少陽證和三陰證,都為《熱論》所無,這真是“前修未密,後出轉精。”故柯韻伯《傷寒論翼》說:“仲景六經是區分六區地面,所賅者廣。凡風、寒、濕、熱,內傷、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熱,或虛或實,無所不包。

白話文:

總的來說,《熱論》的三陽經症狀與《傷寒論》的太陽症一致,《熱論》的三陰經症狀與《傷寒論》的陽明承氣證類似。而《傷寒論》的少陽症和三陰症在《熱論》中都沒有提及,這正應驗了“前人研究不周全,後世研究更精湛”的說法。因此,柯韻伯在《傷寒論翼》中評論道:“仲景六經論述了廣泛的疾病類型,包括風寒濕熱、內傷外感,從表及裏,寒熱虛實,應有盡有。”

”鄭氏對於仲景特別推崇,故謂“學者欲入精微,即在傷寒六經提綱病情方法上探求,不必他書上追索。”並著有六經定法貫解附解**(見後)**。晚年還著有《傷寒恆論》一書,細加闡釋,被稱為有名的傷寒學家。至於六日傳經,即寓一年節令之說,系由於一年六氣,以冬令太陽寒水為首,依次為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太陰濕土、少陽相火、陽明燥金,再交於太陽寒水。

白話文:

鄭氏特別推崇張仲景的學術理論,認為學習醫術精髓,應該從《傷寒論》中六經辨證和治法中探求,不必從其他書籍中尋找。他曾經著有《六經定法貫解附解》(詳見後文)。晚年又著有《傷寒恆論》一書,深入闡述了《傷寒論》,被譽為著名的傷寒學家。至於六日傳經的理論,是暗含一年四季的節氣變化,根據一年中的六種氣候,從冬季的太陽寒水開始,依次為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太陰濕土、少陽相火、陽明燥金,最後又回到太陽寒水。

一氣管兩月,其次序與傳經剛好相反,足見人體與天候的對應關係,對外感病的診療,顯然是很關重要的。

3. 內傷說

內傷之論多矣,諸書統以七情賅之。喜盛傷心,怒盛傷肝,恐懼傷腎,憂思傷脾,悲哀傷肺,是就五臟之性情而論也。而餘則統以一心括之。夫心者,神之主也。凡視聽言動,及五勞等情,莫不由心感召。人若心體泰然,喜怒不能役其神,憂思不能奪其柄,心陽不虧,何內傷之有乎?凡屬內傷者,皆心氣先奪,神無所主,不能鎮定百官,諸症於是蜂起矣。

白話文:

談論內傷的論述很多,各種醫書都用七情來歸納。喜悅過盛會傷心,憤怒過盛會傷肝,恐懼會傷腎,憂慮思慮過多會傷脾,悲哀會傷肺,這是根據五臟的特性來說的。而其他情緒,則一概用「心」來歸納。「心」是神魂的主人,所有的視力、聽力、言語、行動以及過度勞累等情緒,都是由心所引起。如果一個人內心平靜,喜怒不能影響他的神魂,憂慮思慮不能奪去他的主導權,心陽不虧損,那怎麼會有內傷呢?所有屬於內傷的,都是因為心氣首先被奪走,神魂失去主導,不能穩定地管理身體,各種病症才因此而發作。

此等症,往往發熱咳嗽,少氣懶言,身重喜卧,不思飲食,心中若有不勝其愁苦之境者,是皆心君之陽氣弱,陽氣弱一分,陰自盛一分,此一定之至理也。陽氣過衰**(即不能制陰),陰氣過盛(勢必上乾)**,而陰中一線之元陽,勢必隨陰氣而上行,便有牙疼、腮腫、耳腫、喉痛之症,粗工不識,鮮不以為陰虛火旺也。不知病由君火之弱,不能消盡群陰,陰氣上騰,故牙疼諸症作矣。

白話文:

這類症狀,往往會發燒咳嗽、氣短懶得說話、身體沉重喜歡躺著、不思飲食,心中好像有承受不住的痛苦一樣。這些都表示心陽氣不足,陽氣每減一分,陰氣就會增一分,這是絕對的道理。陽氣衰弱到無法抑制陰氣,陰氣過盛就會向上發展。而陰中帶著那一線陽氣,勢必會隨著陰氣上升,這樣就會出現牙痛、腮腫、耳腫、喉嚨痛等症狀。粗糙的庸醫不理解這些,大多誤以為是陰虛火旺。卻不知道這些病症是源於心陽氣不足,無法消滅眾多的陰氣,導致陰氣上升,因此產生牙痛等症狀。

再觀於地氣上騰,而為黑雲,遮蔽日光,雨水便降,即此可悟虛火之症,而知為陽虛陰盛無疑矣。古人有稱癆字從火者,即是內傷之主腦,惜乎言之未暢,而說之未當也。餘故反覆推明虛火之由,以為將來告。

白話文:

再觀察地氣上升,形成黑雲,遮蔽陽光,就會降下雨水。從這裡可以領悟到虛火症狀,很明顯是因為陽氣虛弱,陰氣旺盛。古人有說「癆」字從「火」,是指內傷的主因。可嘆的是,他們的說法不夠透徹,解釋也不夠妥當。因此,我反覆推究虛火的成因,為以後的人提供參考。

【闡釋】疾病的內因,一般都歸於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而且是五臟各有所主,更有分為五勞七傷的。鄭氏統以一心括之,可謂精辟之見。其說謂:“心者神之主也,凡視聽言動及五勞等情,莫不由心感召。人若心體泰然,喜怒不能役其神,憂思不能奪其柄,心陽不虧,何內傷之有乎?凡屬內傷者,皆心氣先奪,神無所主,不能鎮定百官,諸症於是蜂起矣。”細察其所謂心,實已包括腦及神經系統而言,兼及生理因素和精神因素。

白話文:

闡釋: 疾病的內在原因通常歸結為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緒,而且每個臟器都與特定的情緒相應,並分為五勞七傷。鄭氏將所有這些原因概括為一顆心,可謂精闢見解。他的說法是:“心是神志的主導者,凡是視、聽、言、動,以及五勞等情緒,都是由心所引發。如果一個人的心身平穩,喜怒不能影響其神志,憂思不能奪取其主導權,心陽不會虧損,又何來內傷呢?所有屬於內傷的疾病,都是因為心氣首先被奪,神志無所依附,不能統率身體各器官,因此各種症狀就會相繼出現。”仔細考察,鄭氏所說的“心”,實際上已經包含了大腦和神經系統,兼顧了生理因素和精神因素。

故治內傷病,尤其不能見子打子,專治一處,必須從整體觀點,就陰陽氣血全面審察,而以心陽為主腦。其中由於心陽衰弱而致之陰氣上乾,元陽隨著上浮而生的種種虛火證候,尤易被認為是陰虛火旺,而以滋陰降火之方去治,往往適得其反。即癆字從火之說,亦當解為由於心陽衰弱,始為得當。

白話文:

因此,在治療內傷疾病時,尤其不能只針對局部進行治療,而必須從整體觀點出發,全面審查陰陽氣血的狀態,並以心陽作為核心。其中,由於心陽虛弱而導致的陰氣上亢,元陽上浮產生各種虛火證候,很容易被誤認為是陰虛火旺,而採用滋陰降火的方法治療,這往往會適得其反。所謂「癆」字從「火」的說法,也應該理解為由於心陽虛弱而導致,這纔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