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 (7)
(7)
1. 氣、血兩字作一卦解
凡天地之數,起於一。一屬陽,氣也。一生二,二屬陰,血也。一合二而成
,氣無形而寓於血之中是也。二合一而成
,血有形而藏於氣之內是也(經雲“氣能統血”,即此意也)。氣、血兩字,作一坎卦解之也可,即作一離卦解之也可,即作坎離二卦解之也亦可。餘恆曰:“以臟腑分陰陽,論其末也。以一坎卦解之,推其極也。”又曰:人身一團血肉之軀,陰也,全賴一團真氣運於其中而立命,亦可作一坎卦以解之。
【闡釋】此節仍本天地陰陽水火互根之義,以解人身最重要的氣、血兩字。氣為陽、為火,主動;血為陰、為水,主靜。但有形之血,須賴無形之氣推動,始能流通於周身;而無形之氣,亦須寓於有形之血中,始能發揮其作用。二生於一,陽為陰根,故醫經謂“氣能統血”。
鄭氏說:“人身一團血肉之軀,全賴一團真氣運於其中而立命”。這樣的關係,自然可以陰陽互根之坎卦離卦加以形象的解說,比分論臟腑陰陽,尤為直切。
白話文:
天地萬物的數量,都是從一開始的。一屬於陽,代表氣。一產生了二,二屬於陰,代表血。一和二結合在一起,氣是無形的,寄託在血之中。二和一結合在一起,血是有形的,藏在氣的裡面(這就是醫書說的「氣能統血」的意思)。「氣」和「血」這兩個字,可以看成一個坎卦來理解,也可以看成一個離卦來理解,甚至可以看成坎卦和離卦這兩個卦一起來理解。我常常說:「用臟腑來區分陰陽,這是從末梢來論述的;用一個坎卦來理解,是推究到最根本的道理。」我又說:人的身體是一團血肉之軀,屬於陰,完全依靠一股真氣在其中運行才能維持生命,這也可以用一個坎卦來理解。
【闡釋】這段文字仍然是根據天地陰陽、水火互根的道理,來解釋人體最重要的「氣」和「血」這兩個字。氣屬於陽、屬於火,主導活動;血屬於陰、屬於水,主導靜止。但是有形的血,必須依靠無形的氣來推動,才能在全身循環;而無形的氣,也必須寄託在有形的血中,才能發揮作用。二是由一產生的,陽是陰的根源,所以醫書說「氣能統血」。
鄭氏說:「人的身體是一團血肉之軀,完全依靠一股真氣在其中運行才能維持生命。」這種關係,自然可以用陰陽互根的坎卦和離卦來形象地解釋,比分開討論臟腑的陰陽,更加直接明確。
2. 君、相二火解
按君火,凡火也;相火,真火也。凡火即心,真火即腎中之陽。凡火居上以統乎陽,陽重而陰輕也,故居上為用**(離卦二陽爻是也);真火居下以統乎陰,陰重而陽輕也,故居下為體(坎卦一陽爻是也)。二火雖分,其實一氣(離卦二陽爻,坎卦一陽爻,合之而成乾。
人活一口氣,即此乾元之氣也。因乾分一氣,落於坤宮,遂變出後天世界,此君、相二火之由來)**,誠陰陽之主宰也。如上之君火弱,即不能統上身之關竅精血,則清涕、口沫、目淚、漏睛、鼻齒出血,諸症作矣。如下之相火弱,即不能統下身之關竅精血,則遺尿、滑精、女子帶下、二便不禁,諸症作矣。
顧二火不可分,而二火亦不勝合,所以一往一來,化生中氣(二火皆能生土,上者生凡土,即胃,下者生真土,即脾。二火化生中土,先後互相賴焉),遂分二氣為三氣也(故曰三元,又曰三焦。經雲:“無先天而後天不立,無後天而先天亦不生”,此先後三元之實義也)。
如中宮不得二火之往來薰蒸,即不能腐熟谷水,則完谷不化,痰濕痞滿諸症作矣(上中下三部,可見是一團火也)。如上下二火俱不足,則在上者,有反下趨之症,如心病移於小腸,肺病移於大腸是也;在下者,有反上騰之病,如虛火牙疼,咳血喘促,面目浮腫,喉痹之類是也。
其中尤有至要者,有陰氣上騰而真火不與之上騰者,有陰氣上騰而真火即與之上騰者,此處便要留心。若上脫之機關已露,其脈浮空,氣喘促,尚未見面赤、身熱、汗出者,此陰氣上騰,而真火尚未與之俱騰也。若見面赤、身熱、汗出者,此陰氣上騰,而真火亦與之俱騰矣。
病至此際,真欲脫也。凡見陰氣上騰諸症,不必延至脫時,而始用回陽,務見機於早,即以回陽鎮納諸方投之,萬不致釀成脫症之候矣。亦有陽氣下趨而君火未與之下趨者,有陽氣下趨而君火即與之下趨者,此際不可玩忽。若下脫之機關已具,其脈細微欲絕,二便血下如註,或下利清谷益甚,四肢雖冷,尚覺未寒,二便之間,尚能禁者,此陽氣下趨,而君火尚未與之俱趨也。
若四肢寒甚,二便利甚,不自禁者,此陽氣下趨,而君火亦與之俱趨也,病至此際,真欲脫也。凡見陽氣下趨諸症,不必定要見以上病情,而始用逆輓,務審機於先,即以逆輓益氣之法救之,自可免脫症之禍矣。蓋從下而竭於上者,為脫陽(坎中之陽,天體也,故脫從上),從上而竭於下者,為脫陰(離中之陰,地體也,故脫從下)。陽欲脫者,補陰以留之,如獨參湯是也。
陰欲脫者,補陽以輓之,如回陽飲是也。亦有陽欲脫者,不必養陰,陰盛而陽即滅。陰欲脫者,不必補陽,陽旺而陰立消,此皆陰陽之變也。學者務要細心體會,便得一元分合之義矣。
白話文:
君、相二火的解釋
所謂「君火」,指的是一般的火;而「相火」,則是真正的火。一般的火指的是心臟,真正的火指的是腎臟中的陽氣。心臟的火位於上方,統領身體的陽氣,陽氣較重而陰氣較輕,所以位於上方發揮作用(如同離卦的兩個陽爻);腎臟的火位於下方,統領身體的陰氣,陰氣較重而陽氣較輕,所以位於下方作為根本(如同坎卦的一個陽爻)。
雖然君火和相火分為兩種,但其實它們是同一股氣,(就像離卦的兩個陽爻和坎卦的一個陽爻,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乾卦。人活著靠的就是一口氣,也就是這乾元之氣。因為乾卦分出一股氣,落到了坤卦的位置,才變成了後天的世界,這就是君火和相火的由來。)它們實在是陰陽的主宰。
如果上方的君火衰弱,就不能統攝上半身的關竅和精血,就會出現流鼻涕、口水、眼淚、眼睛漏液、鼻出血和牙齦出血等各種症狀。如果下方的相火衰弱,就不能統攝下半身的關竅和精血,就會出現遺尿、滑精、女性白帶過多、大小便失禁等各種症狀。
所以說,君火和相火是不可分割的,但也不能完全合在一起,它們需要一上一下地往來,才能化生中氣(君火和相火都能產生土,上方的君火產生一般的土,也就是胃;下方的相火產生真正的土,也就是脾。君火和相火化生中土,先後互相依賴)。這樣就從兩股氣變成了三股氣(所以說三元,又叫三焦。經典說:「沒有先天的精氣,就沒有後天形成的身體;沒有後天形成的身體,先天的精氣也無法產生」,這就是先後天三元的真正含義)。
如果中部的脾胃得不到君火和相火的溫煦蒸化,就不能消化吸收食物,就會出現食物不消化、痰濕積聚、腹脹等各種症狀(從上中下三部分來看,它們其實是一團火)。如果上下的君火和相火都不足,那麼在上面的火,就會有向下走的趨勢,比如心臟的疾病會轉移到小腸,肺部的疾病會轉移到大腸;在下面的火,會有向上升騰的毛病,比如虛火引起的牙痛、咳嗽咳血、氣喘、面部浮腫、喉嚨腫痛等。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有些情況是陰氣向上升騰,而真正的火並沒有跟著一起升騰;有些情況是陰氣向上升騰,而真正的火也跟著一起升騰,這一點要特別留意。如果發現身體上脫的跡象已經顯現,脈搏浮而無力,呼吸急促,但還沒有出現臉紅、發熱、出汗的情況,這就是陰氣上騰,而真正的火還沒有跟著一起升騰。如果出現了臉紅、發熱、出汗的情況,這就是陰氣上騰,而真正的火也跟著一起升騰了。
病到這種程度,就真的要脫陽了。凡是看到陰氣上騰的症狀,不必等到脫陽時才用回陽的方法,務必要及早發現,立刻用回陽固攝的方法來治療,就絕對不會釀成脫陽的局面。
同樣地,有些情況是陽氣向下走,而君火沒有跟著一起走;有些情況是陽氣向下走,而君火也跟著一起走,這個時候也不能輕忽大意。如果發現身體下脫的跡象已經出現,脈搏微弱得幾乎摸不到,大小便出血像水注一樣,或是腹瀉不止且拉出未消化的食物,四肢雖然冰冷,但還不覺得很冷,大小便之間還能勉強控制,這就是陽氣下走,而君火還沒有跟著一起走。
如果四肢非常冰冷,大小便失禁,完全不能控制,這就是陽氣下走,而君火也跟著一起走了,病到這種程度,就真的要脫陰了。凡是看到陽氣下走的症狀,不必一定要等到上述病情出現,才用提升陽氣的方法來治療,務必要及早判斷,立刻用提升陽氣、補益氣血的方法來救治,就可以避免脫陰的災禍。
從下往上耗盡陽氣的,叫做脫陽(腎中的陽氣,像天體一樣,所以脫陽從上開始)。從上往下耗盡陰氣的,叫做脫陰(心臟中的陰氣,像大地一樣,所以脫陰從下開始)。陽氣要脫落的時候,要用補陰的方法來留住它,比如獨參湯就是這樣的例子。
陰氣要脫落的時候,要用補陽的方法來挽回它,比如回陽飲就是這樣的例子。也有陽氣要脫落時,不必養陰,因為陰氣過盛反而會滅掉陽氣;也有陰氣要脫落時,不必補陽,因為陽氣過旺反而會消耗掉陰氣,這些都是陰陽變化的表現。學習醫學的人一定要仔細體會,才能明白陰陽分合的道理。
【闡釋】《黃帝內經》提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壯火食氣,少火生氣」的說法,後世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說法,各有解釋,但彼此之間也有差異。鄭氏認為君火屬於心臟,位於上方統領陽氣,陽氣較重而陰氣較輕,是普通的火,是用來發揮作用的;相火指的是腎臟中的真陽,位於下方統領陰氣,陰氣較重而陽氣較輕,是真正的火,是作為根本的。
正是因為君火和相火這樣上下升降,統一全身的陰陽氣血,才能維持人體的健康。任何一方火不足,或是兩方火都不足,都可能發生疾病。其中最關鍵的是要辨別真火與陰氣上騰,以及君火與陽氣下趨的狀況。只要看到陰氣上騰的症狀,就必須及早使用回陽的方法;只要看到陽氣下趨的症狀,就必須及早使用提升陽氣、補益氣血的方法,才能避免脫症的發生。
一般陽氣要脫落的,適合使用獨參湯之類的藥物來補陰以留住陽氣;陰氣要脫落的,適合使用回陽飲之類的藥物來補陽以挽回陰氣(關於獨參湯和回陽飲,在卷三有詳細說明)。至於陽氣要脫落的,不必使用養陰的方法;陰氣要脫落的,不必使用補陽的方法,這是為了防止陰氣過盛而滅掉陽氣,或是陽氣過盛而消耗掉陰氣的情況,這是必須仔細體會的。程杏軒的《醫述》引用《寓意草》說:「人體的陰陽互相抱持而不分離,所以才能長壽。
因此,陽氣要向上脫離的時候,陰氣會從下方吸住它,使它不能脫離;陰氣要向下脫離的時候,陽氣會從上方吸住它,使它不能脫離。但是治療的時候要區分新病和久病,用藥也要注意引導。新病的時候,陰陽失調,要用補偏的方法來救治,適合使用偏性的藥物;久病的時候,陰陽逐漸進入平衡,要用扶助元氣、培養正氣的方法來治療,適合使用平和的藥物。引導的方法是:上脫的時候,使用七分陽藥,三分陰藥,在晚上服用,從陰氣來引導陽氣;下脫的時候,使用七分陰藥,三分陽藥,在白天服用,從陽氣來引導陰氣。」這些都可以作為臨床參考。
各醫書所說的虛火、實火、少火、壯火、陰火、陽火等等,大多與這裡所說的君火、相火的含義不完全相同。程鐘齡的《醫學心悟》根據內因、外因來論述虛火、實火,並各自提出四種治療方法:「實火,是六淫邪氣、飲食損傷等從外侵入引起的,就像賊一樣,賊人應該驅趕而不能留下來;虛火,是七情慾望、勞累耗神等從內發生的,就像孩子一樣,孩子應該養育而不能傷害。」
驅趕實火的四種方法是:一是升散,如升陽散火湯之類的藥方;二是清涼,如黃連解毒湯之類的藥方;三是攻下,如承氣湯之類的藥方;四是制馭,如地黃湯之類的藥方。養育虛火的四種方法是:一是疏達鬱結,如逍遙散之類的藥方;二是清熱滋陰,如六味地黃湯之類的藥方;三是溫補養氣,如補中益氣湯之類的藥方;四是導引疏通,如八味湯之類的藥方。這些也都可以作為臨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