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 (5)
(5)
1. 五運所化
甲己化土 如甲己之歲,以土運統之,餘同推:乙庚化金
丙辛化水 丁壬化木 戊癸化火
司天在泉圖
白話文:
甲己化土 如果是甲己之年,以土運統領,其餘依次類推:乙庚化金
丙辛化水 丁壬化木 戊癸化火
司天在泉圖
【闡釋】“五運所化”與“司天在泉”之說,出於《素問·天元紀大論》。所謂運氣等篇,宋代林億校定《素問》時已疑其非《素問》原文,或系唐代王冰作註時取《陰陽大論》之文所補。
白話文:
關於“五運所化”和“司天在泉”的說法,出自《素問·天元紀大論》。但是,有關運氣等的篇章,在宋代林億校定《素問》時,懷疑它們並非《素問》原來的內容,可能是在唐代王冰作註時,從《陰陽大論》中摘錄的文字補充進去的。
其中倡五運六氣說,以天之六氣(風、寒、熱、濕、燥、火),地之五行(金、木、水、火、土),與人身臟腑經脈聯繫一起,而用干支立年,主客加臨等理論,敘述了人體一些發病及病變規律,特別是提及了著名的病機十九條,和一些治療原則,對醫學有一定的作用。但歷代醫家所持意見不一,一般醫家很少應用。
白話文:
古人提出「五運六氣說」,認為天上的六種氣(風、寒、熱、濕、燥、火)和地上的五行(金、木、水、火、土)與人體的臟腑經絡相關。他們用干支來標記年份,並運用「主客加臨」等理論,描述了人體的某些發病和病變規律。其中,特別提到了著名的「病機十九條」和一些治療原則,這些觀念在醫學上有一定價值。然而,歷代醫家的看法不一致,一般醫家很少應用這些理論。
宋代學者沈括《夢溪筆談》已謂:“醫家有五運、六氣說,……今人不知所用,膠於定法,故其術多不驗”。明代醫家何柏齋說“《天元紀大論》等篇以年歲之干支分管六氣,蓋已失先聖之旨矣。年歲之干支,天下皆同,且通四時不變也。天氣之溫暑寒涼,民之虛實衰旺,東西南北之殊方,春夏秋冬之異候,豈有皆同之理,此其妄誕,蓋不待深論而知也。
白話文:
宋代學者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醫學中有『五運、六氣』的理論,……現在的人不知道如何運用,拘泥於既定的法則,所以他們的醫術大多不靈驗。」明代醫家何柏齋說:「《天元紀大論》等篇用年歲的干支來分配六氣,這已經背離了先賢的本意。年歲的干支全世界都一樣,而且四季不變。天氣的冷熱寒暖、人的虛實強弱、東西南北的不同地域、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難道都一樣嗎?這些說法荒誕不經,不用深究就能明白。」
”繆仲醇說:“仲景、元化、越人、叔和,並未載有是說,信其為天運氣數之法,而非醫家治療之書也。”但張景岳積三十年精力寫成《類經》、《類經圖翼》二書,對運氣學說作了詳備的說明,認為是醫家應具的知識。鄭氏簡列“五運所化”、“司天在泉圖”,亦可謂尚存此意。
白話文:
繆仲醇說:「仲景、元化、越人、叔和這些醫家都沒有記載這種理論(天運氣數),推測這(天運氣數)應該是關於自然運行規律的書,而不是醫生用來治病的書籍。」但是,張景嶽花了三十年的時間寫成《類經》、《類經圖翼》兩本書,詳細闡述了運氣學說,認為這是醫生應該具備的知識。鄭氏簡略地列出「五運所化」和「司天在泉圖」,也可看出他贊同這個觀點。
今人鄒學熹《易學十講》說:“甲子數在古代有蓋天派和渾天派兩家……中醫學的一部古典《黃帝內經》就是蓋天派的觀點,因為《黃帝內經》中的甲和子是分開紀理和統一分析問題的(見《素問》九大論),而渾天派則把甲和子配合在一起以紀數,轉動一輪為六十,簡稱六十甲子數……金、元以來一些醫家卻把渾天派的六十甲子,用以講運氣學說,用六十甲子的干支數,以推出六十年中每年各個季節的氣候變化,而且還要把六十年的病變都算出來,這完全是不可能的。
白話文:
現代學者鄒學熹在《易學十講》中表示:古代天文學有兩個派別:蓋天說和渾天說……中醫經典《黃帝內經》遵循的是蓋天說,因為在《內經》中,甲、子被分開分析問題(見《素問》九大論)。而渾天派將甲、子組合起來記數,每週轉一圈有六十個,簡稱六十甲子……從金元朝開始,一些醫家開始採用渾天說的六十甲子學說。他們用六十年各年的干支來推算每年各個季節的氣候變化,甚至想計算出六十年的疾病變化。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更有認為這是有關“中醫氣象學”的重要問題,與發病機理甚至出生都有關係,也有持否定意見的,尚待進一步的科學研究。
白話文:
此外,有些人認為這是與「中醫氣象學」相關的重要問題,與疾病的發生機制甚至出生有關,也有人持否定意見,仍需要進一步的科學研究。
2. 五行本體受病相傳為病
天地化生五行,其中不無偏盛也。蓋五行各秉一臟,各得一氣,各主一方,各司一令,各有所生,各有所化,各有所制,各有所害。所以東方生風木,司春令,在人為肝,肝氣不舒,則發而為病,病有盛衰。南方生熱火,司夏令,在人為心,心氣不舒,則發而為病,病有盛衰。
白話文:
大自然依據五行規則衍生萬物,其中難免存在旺盛或衰敗的現象。五行各自對應著人體的一個臟腑,獲得一種氣機,掌握一個方位,執行一項職責,它們之間相互滋生、轉化、制約、損害。因此,東方屬木,主生發,掌管春季,在人體內對應肝臟。如果肝氣不順暢,就會發病,病情有時旺盛,有時衰敗。南方屬火,主炎熱,掌管夏季,在人體內對應心臟。如果心氣不順暢,就會發病,病情有時旺盛,有時衰敗。
長夏生濕土,主四季,在人為脾,脾氣不舒,則發而為病,病有盛衰。西方生燥金,司秋令,在人為肺,肺氣不舒,則發而為病,病有盛衰。北方生寒水,司冬令,在人為腎,腎氣不舒,則發而為病,病有盛衰。此五行本體之為病也。而更有母病及子者,如金病而移於腎是也;子病及母者,如腎病而移於肺是也。
白話文:
夏季濕氣旺盛,主要影響四季,在人體中對應脾臟。脾氣不暢,就會發病,病情有起有落。
秋季乾燥,主要影響肺臟。肺氣不暢,就會發病,病情有起有落。
冬季寒冷,主要影響腎臟。腎氣不暢,就會發病,病情有起有落。
這是五行相生相剋的本體效應。然而,還有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的情況,例如:金屬受損影響腎臟;腎臟受損影響肺部。
有妻病而乘於夫者,如土病而傳於肝是也;有夫病而及於妻者,如肝病而傳於土是也。有因相生而傳為病者,如金病傳水,水傳木,木傳火,火傳土,土傳金是也。有因相剋而傳為病者,如金病傳木,木傳土,土傳水,水傳火,火傳金是也。學者能留心於此,而治病便不難矣。
白話文:
妻子有病,會傳染給丈夫,就像脾胃病傳染給肝臟一樣;丈夫有病,也會傳染給妻子,就像肝臟病傳染給脾胃一樣。
有的疾病是由相生關係傳染的,比如金屬病傳染給水,水傳染給木,木傳染給火,火傳染給土,土傳染給金屬。
有的疾病是由相剋關係傳染的,比如金屬病傳染給木,木傳染給土,土傳染給水,水傳染給火,火傳染給金屬。
醫者如果能夠注意這些規律,那麼治療疾病就不會太難了。
【闡釋】此節仍本五行配五臟,每臟各因時因地而有所生化,有所偏盛,而發生各種疾病。不僅本臟可以發病,並可互相傳變為病。其傳變有四種情況:因相生而傳為病者,有母病及子與子病及母二種;因相剋而傳為病者,有夫病及妻與妻病乘夫二種。
白話文:
【解釋】這一節仍然以五行配五臟作為基礎,每個臟器都會根據不同的時間和環境產生變化,出現某一臟器特別旺盛的情況,從而引發各種疾病。不僅本臟會發病,還可以互相傳變為疾病。這種傳變有四種情況:
- 因相生而傳為疾病的,有母親發病影響兒子和兒子發病影響母親兩種情況;
- 因相剋而傳為疾病的,有丈夫發病影響妻子和妻子發病影響丈夫兩種情況。
如以肺病為例,除肺臟自病外,如因脾土病而影響及於肺金,或因肺病而影響及腎者,均為母病及子;因腎水病而引起肺金病,或肺病而影響及脾者,均為子病及母;因心火病而影響及肺金,或肺病而影響肝亦病者,均為夫病及妻;因肝木病而致肺亦病,或肺病而影響及心亦病者,均為妻病乘夫。
白話文:
以肺病為例:
- **母病及子:**除了肺臟本身的疾病外,脾臟的虛弱(脾土病)可能會影響肺臟(肺金);或者肺臟疾病會影響腎臟。
- **子病及母:**腎臟虛弱(腎水病)可能導致肺臟疾病;或者肺臟疾病會影響脾臟。
- **夫病及妻:**心臟火氣旺盛(心火病)可能影響肺臟(肺金);或者肺臟疾病會導致肝臟疾病。
- **妻病乘夫:**肝臟虛弱(肝木病)可能導致肺臟疾病;或者肺臟疾病會導致心臟疾病。
因人身是一個整體,五臟是互相關聯影響的,每臟除自病外,均按相生相剋規律而與其餘四臟發生傳變關係。現僅舉肺臟為例,其它各臟可以類推。《難經·五十難》說:“病有虛邪、有實邪、有賊邪、有徵邪、有正邪,何以別之?然,從後來者為虛邪,從前來者為實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徵邪,自病為正邪。
白話文:
人體是一個整體,五臟相互聯繫、互相影響。除了每個臟器本身的疾病外,還按照相生相剋的規律與其他四臟發生傳變關係。現在只舉肺臟為例,其他各臟可以類比。《難經·五十難》說:“疾病有虛邪、有實邪、有賊邪、有徵邪、有正邪,怎麼區別它們呢?從後來發作的疾病為虛邪,從前面發作的疾病為實邪,從不勝其敵的臟器發作的疾病為賊邪,從勝其敵的臟器發作的疾病為徵邪,自身發生的疾病為正邪。
”此所謂虛邪、實邪、賊邪、徵邪、正邪,即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夫病及妻、妻病乘夫及自病五行傳變說之所本。歷來醫家多本此原則指導臨床,辨證論治,視其病在某臟傳變之先後及症象之輕重而處方用藥,多獲良效。故鄭氏謂:“學者能留心於此,治病便不難矣。”至於鄭氏治病用藥的要點,則陰陽更重於五行。
其具體應用,詳見於後三卷陽虛、陰虛及雜問中。
白話文:
這段文字所提到的虛邪、實邪、賊邪、徵邪、正邪等說法,是中醫「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夫病及妻、妻病及夫」等理論的基礎。中古代醫家經常根據這些原則來診斷和治療疾病,他們會根據患者疾病在特定臟腑傳變的先後順序和症狀的輕重來開立藥方,通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鄭氏說:「學習中醫的人如果能用心研究這個理論,治病就不會太困難。」至於鄭氏治療疾病用藥的重點,則更加註重陰陽,而不是五行。
3. 論氣血盛衰篇
人身雖雲五臟六腑,總不外乎氣血兩字。學者即將氣血兩字,留心討究,可無俟他求矣。夫氣有餘便是火,火旺者陰必虧,如仲景人參白虎湯、三黃石膏湯,是滅火救陰法也;芍藥甘草湯、黃連阿膠湯,是潤燥扶陰法也;四苓滑石阿膠湯、六味地黃湯,是利水育陰法也。氣不足便是寒,寒盛者陽必衰,如仲景四逆湯、回陽飲,是溫經救陽法也;理中湯、甘草乾薑湯,是溫中扶陽法也;附子細辛湯,真武湯,是溫腎助陽法也。後賢改用滋陰降火之法,是套人參白虎潤燥救陰諸法。
而以之治氣有餘之症,法則可從;若用之於氣不足之人,則失之遠矣。
白話文:
人體雖然有五臟六腑之分,但綜合起來不外乎氣血兩字。學習中醫者只要用心探究氣血二字,就不需要再尋求其他了。
如果氣太盛,就化為火。火氣旺盛,陰氣必然不足。像仲景的「人參白虎湯」和「三黃石膏湯」就是滅火救陰的方法;「芍藥甘草湯」和「黃連阿膠湯」是滋潤乾燥、扶助陰氣的方法;「四苓滑石阿膠湯」和「六味地黃丸」是利水滋陰的方法。
如果氣不足,就化為寒。寒氣太盛,陽氣必然衰弱。像仲景的「四逆湯」和「回陽飲」就是溫經救陽的方法;「理中湯」和「甘草乾薑湯」是溫中扶陽的方法;「附子細辛湯」和「真武湯」是溫腎助陽的方法。
後來的醫家改用滋陰降火的方法,這是仿效了人參白虎湯、滋潤乾燥、救陰的諸多方法。
【闡釋】氣血周流五臟六腑以及全身,必須相應平衡,始能健康長壽。如有偏盛,必發而為病。古雲:“氣有餘便是火,氣不足便是寒”,“火旺者陰必虧,寒盛者陽必衰”。但又各有幾種情況,必須辨證施治。如火旺而體尚盛者,宜人參白虎湯、三黃石膏湯直滅其火,始能救被灼之陰。
白話文:
氣血在五臟六腑和全身循環流動,必須保持平衡,才能健康長壽。如果哪一方太過強盛,就會發病。古人說:「氣太盛就是火,氣不足就是寒」、「火氣旺了,陰氣一定會虛弱,寒氣太盛了,陽氣一定會衰弱」。但每種情況又有幾種不同的表現,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辨證施治。比如火氣旺盛但體質還算強壯的患者,應使用人參白虎湯或三黃石膏湯來直接滅火,才能保護被灼傷的陰氣。
如火旺而現燥灼者,則須用苦甘化陰之芍藥甘草湯,及寒涼清滋之黃連阿膠湯,始能潤燥扶陰。如腎陰虧損,水液停蓄,小便不利,則以五苓去桂加滑石阿膠湯、及六味地黃湯之類,以利水而育陰。如周身寒重,厥逆欲脫,必須重用四逆湯、回陽飲等大辛大熱之劑以溫經而回陽。
白話文:
如果火氣旺盛,出現口乾舌燥、發熱等症狀,就必須使用苦寒化陰的芍藥甘草湯,以及寒涼清潤的黃連阿膠湯,才能滋潤乾燥、扶助陰氣。如果腎陰虧損,導致液體停滯,小便不利,則使用五苓去桂加滑石阿膠湯、六味地黃湯等藥物,以利水化濕、滋養陰氣。如果全身發冷嚴重,出現昏厥、脫症狀,必須使用大辛大熱的四逆湯、回陽飲等強烈的藥物來溫暖經絡,回陽救逆。
如寒在中焦,脾胃虛弱,則當用理中湯、甘草乾薑湯等溫中以扶陽。如下焦真元虧損,寒水太盛,則須用附子細辛湯、真武湯等溫腎助陽。鄭氏對仲景立方立法之旨深有體會,所說甚為切當。宋、金以後,治氣有餘之症,多改用滋陰降火之法,如滋陰降火湯及知柏地黃湯等,乃是從仲景救陰、扶陰諸法套出,當然不能用以治氣不足的寒症。
白話文:
如果寒邪停留在中焦,導致脾胃虛弱,應使用理中湯、甘草乾薑湯等溫暖中焦,扶助陽氣的方劑。如果下焦真元虧損,寒水過盛,則需要使用附子細辛湯、真武湯等溫暖腎陽,幫助陽氣的方劑。鄭氏深刻理解仲景制定方劑的原則,他的見解非常貼切。宋金以後,治療氣盛血熱的疾病,多改用滋陰降火的療法,例如滋陰降火湯和知柏地黃湯等,這些方劑源自仲景救陰、扶陰的各種方法,自然不能用於治療氣不足的寒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