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15)

回本書目錄

(15)

1. 雜問

附,不解說

俗傳出痘一事,餘甚不解,沿古及今,俱稱痘為胎毒,人人俱要出痘,方可無憂,未出痘者,務要借出痘之苗,以引之外出,取其知是出痘,按痘法治之有準,以免用藥錯誤。此說一開,而嬰兒之夭亡者,不啻恆河沙數矣。

餘深謂不然,人俱要出痘,何以有不放而終身不出者?有放而亦不出者?又何得遽謂人人俱要出痘?即要出痘,亦當聽其自然,何必定要用痘以引之哉?竊念人稟二氣以立命,風、寒、飲食,一切俱要謹慎,惟恐疏虞,以致外邪深入,有戕生命,獨於此痘,何不避之,而偏要使之從鼻竅以入內,明明叫出痘,何嘗(“何嘗”:原書為“何常”)是痘一定要出哉?人之一身,如一穴空地,種麻即麻,種豆即豆,此理之常,但種瘡痘一法,仲景尚且不具,而獨於六氣立法,蓋六氣即是六經,主一年之事,循環不已,人身二氣不調,六邪始能入內為病,故法可立而病可窮,方可定也。

今之痘、麻,又列一科,以其知得痘、麻之始終,如人之種瓜果,而知其結實時也,法雖可從,而陋習不可不急正也。嗟乎!俗染成風,牢不可破,猶人之愚而甘於愚也。餘目見鄰裡小兒,康健嬉嬉,以痘瘡之毒苗種之,十數日而即死者,不勝屈指矣。想來不種痘苗,未必即死,雖曰天命,又豈非人事哉!

【闡釋】小兒另列一科,主要是小兒不能言語,無從得知其主觀感覺,故俗名啞科。診斷主要憑醫者經驗,在望、聞、問方面多下功夫,而切法亦與成人不同。鄭氏所論數點,俱頗重要。一是小兒初生下地,不可妄施藥品,力斥世俗用大黃、銀花、勾藤、甘草之類以下胎毒、血糞之類。

至於胎中受熱受寒,及生後外感致病,皆有外象可憑,須細察其面、唇、口、氣、汗、便諸端之表現而用藥。二是力斥世俗所謂小兒是純陽之體,原無傷寒之說,而認為小兒氣輕力薄,正易傷寒,六客風、寒、暑、濕、燥、火從皮膚侵入為病,一如成人無異。

三是斥世俗所謂驚風及慢脾風,用鎮驚、祛風、逐痰方藥之非,而細析其成因症象及應用之方藥,並歸結為驚風多在三陽,從外感得來,乃有餘之痾;慢脾風多屬三陰,由內傷所積,乃不足之候,務須細察其陰陽而用藥,所論俱極允當。現今醫學進步,兒科醫院林立,小兒死亡率已大大減少。

但仍有少數病兒,幾經新法治療不愈,筆者用鄭說變通施治,對小兒傷寒咳嗽、氣喘,用麻黃湯、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而獲愈。又對小兒患慢脾風、小便淋漓,遺溺諸病,用附子理中湯加味而愈。可見鄭氏之論,仍有一定價值。至於論痘、麻一段,亦條述其病程、症象、治則及方藥,對一切變症,總以陰、陽、虛、實四字括之。

白話文:

雜問

我對於民間流傳的「出痘」這件事非常不理解。從古到今,大家都說痘是胎毒,每個人都必須出痘才能平安無事。如果沒出痘,就一定要藉由種痘苗的方式來引導痘發出來,並藉此判斷是否真的是出痘,然後按照治療痘症的方法來醫治,這樣才不會用錯藥。但這種說法一出現,導致嬰兒夭折的數量簡直多到像恆河裡的沙子一樣。

我認為這種說法不對。如果每個人都要出痘,為什麼有些人一輩子都不會發痘?有些人發了,卻也不一定出痘?又怎麼能說每個人都必須出痘呢?就算真的要出痘,也應該順其自然,為什麼一定要藉由種痘來引導它發出來呢?我認為人是稟受陰陽二氣而生存的,風寒、飲食等一切都要謹慎小心,唯恐一點疏忽,導致外邪入侵,危害生命。偏偏對於痘這種病,卻不設法躲避,反而硬要讓它從鼻孔進入體內,明明說是出痘,卻為何不是一定會出痘呢?人的身體就像一塊空地,種麻就會長麻,種豆就會長豆,這是自然道理。但是種痘這種方法,醫聖張仲景的醫書裡也沒有記載,他只提到六氣(風、寒、暑、濕、燥、火)與疾病的關係。因為六氣就代表六經,主宰一年四季的變化,循環不已。當人體內的陰陽二氣失調時,六種邪氣才會侵入體內導致疾病,因此只要能了解這些道理,就可以掌握疾病的規律,進而制定治療方法。

現在的醫學將痘症和麻疹列為一科,認為這樣可以了解痘疹和麻疹的整個病程,就像農夫種瓜果,知道它什麼時候會結果一樣。這種方法雖然可以參考,但這種不好的習慣卻一定要盡快改正!唉!民間習俗根深蒂固,難以改變,就像愚笨的人甘願繼續愚笨一樣。我親眼看到鄰居的小孩,原本健康活潑,卻因為種了痘苗,十幾天後就死了,這樣的情況數不勝數。我想,如果不種痘苗,未必一定會死,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人為造成的嗎?

**【闡釋】**將小兒疾病獨立列為一科,主要是因為小兒不會說話,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所以俗稱「啞科」。診斷主要依靠醫生的經驗,在望、聞、問診方面要多下功夫,而且切脈的方法也與成人不同。鄭氏所說的幾點都非常重要。第一,嬰兒剛出生時,不要隨便用藥,他極力反對世俗用大黃、銀花、鉤藤、甘草等藥物來清除胎毒、血糞等。

至於胎兒在母體中受熱受寒,以及出生後因為外感而生病,都有外在的徵象可以判斷,必須仔細觀察他們的臉色、嘴唇、口氣、汗液、排泄等方面的表現,然後再用藥。第二,他反駁世俗所說的「小兒是純陽之體,不會得傷寒」的說法,認為小兒氣弱力薄,更容易受寒。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邪氣會從皮膚侵入,導致疾病,與成人沒有什麼不同。

第三,他反對世俗用鎮驚、祛風、逐痰等藥物治療所謂的「驚風」和「慢脾風」,而是仔細分析其成因、症狀以及用藥的方法,並總結說,「驚風」多發生在三陽經,通常是由外感引起的,屬於體內有餘的病症;「慢脾風」多屬於三陰經,通常是由內傷積累而成的,屬於體內不足的病症。一定要仔細辨別陰陽虛實再用藥。他所說的都非常正確。現在醫學進步,兒科醫院林立,嬰兒死亡率已經大大降低。

但是,仍然有少數病人經過現代醫學治療後無法痊癒。我運用鄭氏的理論,靈活變通地治療,用麻黃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方劑治療小兒傷寒咳嗽、氣喘等疾病,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另外,使用附子理中湯加味,治療小兒慢脾風、小便淋漓、遺尿等疾病,也取得了療效。由此可見,鄭氏的理論仍然具有一定的價值。至於他關於痘症和麻疹的論述,他詳細地敘述了病程、症狀、治療原則和藥方,對於各種變症,他都用陰、陽、虛、實四個字來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