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 (14)
(14)
1. 雜問
【闡釋】中醫專列婦科,因其有經期、胎前、產後三者與男子不同。鄭氏對此三者分別述其大要,頗為明晰。論經期則有先期、後期、色淡、色濃、過多、過少、愆期、腹痛、妊閉、帶下、崩、漏、及逆經吐血諸症,俱一一述其病因及治法。
論胎前則指出“胎前不宜熱”之片面性,而謂胎寒亦易墮,併列舉惡阻(嘔吐)、子眩、子瘖、子鳴、小便不出,妊後漏血、子腫、子嗽、胎不長、挾食、外邪閉塞、吐瀉交作、大渴大熱及身冷汗,昏沉諸症之病因及治法。論產後則舉昏暈、腹硬痛劇、腹空疼、冷汗出、大熱大渴、巔頂痛甚,喘息、寒戰、小產及胎死腹中諸症,亦一一述其病因及治則,便於初學有所遵循。至於方藥,則當參閱婦科專書《濟陰綱目》,比較詳備。
現代醫學昌明,婦產科疾病,多用新法醫治,但祖國醫學所積累的文獻寶貴經驗,無論是調經、帶下、崩、漏、胎前、產後諸症,亦有很大的實用價值,仍須進一步研究闡發。
□
問曰:小兒另列一科何也?
答曰:小兒初生下地,不能言語,食則母之精血,即有病癥,醫家全是猜想,並無幾個一見便知。未食五穀者,外感尚多,內傷即少;食五穀者,外感內傷俱有。更有痘、麻,動關生死,所以小兒科之外,又有痘科也。俗雲啞科,真是不謬。最可怪者,小兒初生下地,世俗皆用大黃、銀花、勾藤、甘草之類,以下胎毒、血糞,餘深為不然。凡人皆稟二氣所生,有自然之理,小兒初生,猶若瓜果初出土之萌芽,以冷水灌之不可,以熱湯灌之亦不可,生機原是自然,換肚換腸亦是自然,何待大黃、銀花之類,以(催)〔摧〕之毒之?只要小兒不偏於寒、熱兩字,即不可妄施藥品,以種病根。苟有胎中受熱者,小兒必面赤、唇紅,氣粗、口熱,以苦甘一二味投之便了。有胎中受寒者,小兒必面青,唇、口淡白,氣微、口冷,以辛甘一二味投之便了。至於外感一切,務察時令,小兒雖不能言,而發熱之有汗、無汗,口熱、不熱,二便之利、不利,只此數端,亦可以知其病矣。其至要者,太陽主皮膚,統營衛,為第一層,六客中人,必先犯此,學者須知。切勿惑於小兒穉陽之體,原無傷寒之說,不知小兒氣輕力薄,正易傷寒也。傷寒二字,四時皆有,蓋所謂傷寒者,傷及太陽地界也。太陽本氣主寒,六氣從太陽而入內,故皆可以名傷寒也。其中有稱為驚風者,有稱為慢脾風者,是皆不經之論也。餘為活人計,不得不直切言之。所謂驚風者,因小兒發熱抽掣,角弓反張,項強、搖頭、吐舌,有時卒然掣動,若驚之狀,前人不按經旨,見其驚狀,即以驚風名之,而不知是外邪客於太陽之經絡也。太陽之經絡為外邪蔽束,氣機不暢,抑鬱為熱,熱甚則風生,而抽掣角弓等情所以有也。此際正當用桂、麻二湯,或麻杏石膏等湯,以解太陽之邪,邪氣解而風熱即不生,何抽掣等症之有乎?市醫遵守驚風一語,更立無數名目,以訛傳訛,妄擬一派鎮驚祛風逐痰之方,小兒屈死於此者,不知幾百億兆矣。況人身皮膚第一層,屬太陽主事,豈有外邪入內,而不傷及者乎?業斯道者,何不於此經三致意也!至於慢脾風者,因小兒素病,調養失宜,飲食不健,自汗、盜汗不覺,嘔、吐、瀉、利不覺,積之久久,元氣日薄,釀成虛極之候,元氣虛極,則神無主,不能支持上下四旁,故有戰動、發熱、汗出不止,似驚之狀,其實非驚風也。外驗人必無神,面青、唇白,困倦、目瞑,此刻正當大補元陽,元陽氣足,則神安而體泰,何動搖之有乎?若以驚風治之,是速其亡也。前人稱曰慢脾,因其來之非驟也。論驚多在三陽,乃有餘之痾,論慢脾屬三陰,乃不足之候。驚風從外感得來,六氣須知,氣即風也,風字宜活看。慢脾由內傷所積,吐瀉汗出,停滯食少,釀久生端,分陰分陽,察之辨之,不可不密,用方用藥,補之瀉之宜清。此乃活人之業,性命生死攸關之際,學者毋忽視之。更有痘、麻,動關生死,《幼幼集成》,《活幼心法》二書,講說最詳,宜閱。以餘拙見,和平、有餘、不足,三法盡之矣。但痘出於臟,麻出於腑,痘喜溫和,麻喜清解。痘本胎毒,藏於命根,初起由太陽真機鼓動,運毒外出,法宜用桂枝湯調和陰陽,以助太陽外出之氣機,使無一毫毒邪之滯於內;次歸陽明,血水化為膿漿,未出透時,法宜用升麻葛根湯以解肌,而使毒氣發透;已出透時,法宜用理中湯以培中氣;中氣健旺,易於化血為膿,熟透結疤,欲結疤時,法宜用回陽、封髓等方,使這一點真氣復還於內。此四法者,乃順其陰陽氣機出入之道,為治痘用藥不易之法也。至於和平之痘,二便、飲食如常,微燒而精神不倦,瘡根紅活,頂潤充盈,顆顆分明,粒粒精光,乃和平第一等痘,勿藥有喜。最可憂者,有餘不足兩症,有偏餘於氣而不足於血者,如氣至而血不至之白泡無紅根是也;有偏餘於血而不足於氣者,如血至而氣不至之紅泡無膿是也。偏於氣而不足於血者,法宜養陰以配陽;偏於血而不足於氣者,法宜補陽以配陰。蓋有餘者氣之盈,如暴出,一齊涌出,紫紅頂乾,焦枯、便閉、煩躁、飲冷,訁嚴語之類,法宜清火養陰,甚極者宜下。不足者氣之縮,如慢出,下陷平塌,色嫩、二便自利,飲熱、目瞑,困倦已極之類,法宜補火。火即氣,補火一字,人多忽略,一味在後天肺氣上用藥,而不知在人身立命之火種上用藥。故近來痘科,一見下陷不足之症,用藥總在這參、芪、鹿茸、歸、芍,以為大補氣血,究竟致死者多,深為可慨也,由其未得仲景之心法耳。觀於仲景之用四逆湯,薑、附、草三味,起死回生,易如反掌,非專補立極之火種,何能如斯之速乎?世醫不求至理,以為四逆湯乃傷寒之方,非痘科之方,不知此方正平塌下陷痘症之方,實補火種之第一方也。今人亦有知得此方者,信之不真,認之不定,即用四逆,而又加以參、歸、熟地,羈絆附子回陽之力,亦不見效,病家待斃,醫生束手,自以為用藥無差,不知用藥之未當甚矣。麻疹一條,較痘症稍異,麻疹往往兼時氣傳染而成,為病發熱、咳嗽,目如醉人,鼻流清涕,乃將出之候也。太過色紫紅,不及則色淡,始終治法,只宜升解清涼發透為主,所有一切變症,總以陰、陽、虛、實四字括之。《幼幼集成》說最妥,茲不贅。
白話文:
雜問
**【闡述】**中醫特別設立婦科,是因為女性有經期、懷孕和產後這三個階段與男性不同。鄭氏針對這三個階段分別闡述了重點,非常清晰。關於經期,他提到了經期提前、延後、經血顏色淡、顏色濃、經量過多、經量過少、月經不規律、經痛、懷孕後停經、白帶異常、崩漏(大量出血)、及逆經吐血等各種症狀,並逐一說明了病因和治療方法。
在懷孕方面,他指出「懷孕期間不宜過熱」的片面性,認為體質虛寒也容易導致流產,並列舉了孕吐、眩暈、失聲、胎動異常、小便不暢、懷孕後期出血、水腫、咳嗽、胎兒發育遲緩、消化不良、外感風寒、腹瀉嘔吐、極度口渴發熱、以及身體冰冷出汗、昏沉等各種症狀的病因和治療方法。關於產後,他列舉了昏厥、腹部劇烈疼痛、腹部空痛、冷汗不止、極度口渴發熱、頭頂劇痛、喘氣、發冷、小產以及胎死腹中等各種症狀,也逐一說明了病因和治療原則,方便初學者參考。至於方藥,則應該參考婦科專著《濟陰綱目》,其中比較詳盡。
現代醫學發達,婦產科疾病多採用新方法治療,但是中醫所累積的文獻寶貴經驗,無論是調經、帶下、崩漏、懷孕、產後等各種症狀,都有很大的實用價值,仍然需要進一步研究發揚。
問: 為什麼小兒要另外設立一個科別?
答: 小兒剛出生時,不會說話,吃的都是母親的精血,即使有病,醫生也只能猜測,很少能一眼就看出來。還沒開始吃五穀雜糧的小孩,外感疾病比較多,內傷比較少;開始吃五穀雜糧的小孩,外感和內傷都可能發生。此外,還有痘疹、麻疹等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所以除了小兒科之外,還有痘疹科。俗稱小兒科是「啞科」,確實不假。最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小兒剛出生時,世俗都習慣用大黃、銀花、鉤藤、甘草等藥物來清除胎毒和血糞,我深不以為然。人都是稟受陰陽二氣而生,這是自然的道理。小兒剛出生,就像瓜果剛破土的嫩芽,用冷水澆灌不行,用熱水澆灌也不行。生機本來就是自然的,換肚子換腸子也是自然的,何必用大黃、銀花之類的藥物來摧殘?只要小兒沒有偏於寒熱,就不應該隨便用藥,以免種下病根。如果胎兒在母體內受熱,小兒一定會臉色潮紅、嘴唇紅、呼吸粗、口熱,可以用一兩味苦甘的藥來治療。如果胎兒在母體內受寒,小兒一定會臉色發青、嘴唇和口色淡白、呼吸微弱、口冷,可以用一兩味辛甘的藥來治療。至於其他外感疾病,一定要觀察時令。小兒雖然不會說話,但是通過觀察發熱時是否有汗、口是否發熱、大小便是否正常等幾個方面,也可以了解病情。最重要的是,太陽經主管皮膚,統管營衛,是第一道防線,外邪入侵,一定先侵犯這裡。學者必須了解這一點。千萬不要被小兒是稚陽之體的說法迷惑,認為小兒不會得傷寒。要知道小兒氣弱力薄,反而容易受寒。所謂傷寒,四季都有可能發生,是指外邪侵犯太陽經的範圍。太陽經的本氣屬寒,六氣從太陽經進入體內,所以都可以稱之為傷寒。其中,有些被稱為驚風,有些被稱為慢脾風,這些都是不符合經義的說法。我為了救人,不得不直言。所謂的驚風,是因為小兒發熱抽搐,身體反弓,脖子僵硬,搖頭吐舌,有時突然抽動,像受到驚嚇一樣。前人不按經絡的道理,看到這種驚恐的樣子,就稱之為驚風,卻不知道這是外邪侵犯太陽經的經絡所導致。太陽經的經絡被外邪阻礙,氣機不暢,鬱結化熱,熱極生風,才會出現抽搐反弓等情況。這時候,應該用桂枝湯、麻黃湯、或麻杏石膏湯等藥來解太陽經的邪氣,邪氣解了,風熱自然不會產生,抽搐等症狀也自然消失了。市面上庸醫只會照搬驚風的說法,還創立各種名稱,以訛傳訛,胡亂開鎮驚祛風化痰的藥方,導致無數小兒因此喪命。何況人體皮膚是第一道防線,屬於太陽經主管,外邪進入,怎麼可能不侵犯這裡呢?從事醫學的人,為何不在這方面多加注意?至於慢脾風,是因為小兒體弱多病,調養不當,飲食不正常,出現自汗、盜汗、嘔吐、腹瀉等症狀卻不注意,時間長了,元氣就會日漸虛弱,形成虛脫的症狀。元氣虛脫,神志就會不清,無法支持身體上下和四周,所以會出現戰抖、發熱、汗出不止,好像受到驚嚇一樣,其實並不是驚風。外在表現為精神萎靡、面色發青、嘴唇發白、疲倦、閉眼等。此時應該大補元陽,元陽之氣充足,神志才會安定,身體才會健康,怎麼還會有顫抖的症狀呢?如果用治療驚風的方法來治療,只會加速死亡。前人稱之為慢脾,是因為發病不是突然發生的。一般來說,驚風多屬於三陽經的疾病,是陽氣有餘的病症;慢脾風屬於三陰經的疾病,是陰氣不足的病症。驚風是外感引起的,要了解六氣的變化,這個「風」字要靈活理解。慢脾是由內傷積累引起的,嘔吐、腹瀉、出汗、食慾不振,時間長了就會產生問題,要分清陰陽,仔細辨別,不可不慎,用藥要區分補瀉。這關係到人命關天,學者不可忽視。此外,還有痘疹、麻疹等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幼幼集成》和《活幼心法》這兩本書講得很詳細,應該仔細閱讀。以我個人的淺見來看,可以用和平、有餘、不足這三種方法來概括。痘疹是由於臟腑的問題,麻疹是由於六腑的問題。痘疹喜歡溫和,麻疹喜歡清解。痘疹本來是胎毒,藏在人體的根本,開始發作是由太陽經的真氣推動,把毒素向外排出。治療方法應該用桂枝湯來調和陰陽,幫助太陽經的氣機向外發散,不讓毒邪滯留在體內。接著毒素會轉入陽明經,血水會化為膿液,還沒發透的時候,應該用升麻葛根湯來解肌,使毒氣發透。已經發透的時候,應該用理中湯來培補中氣。中氣強健,就容易化血為膿,成熟結痂。快要結痂的時候,應該用回陽、封髓等藥方,使這點真氣回到體內。這四個階段的方法是順應陰陽氣機出入的規律,是治療痘疹的基本原則。至於病情平和的痘疹,大小便、飲食正常,稍微發熱但精神不倦怠,瘡根紅活,頂部潤澤飽滿,顆顆分明,光亮有澤,這是屬於和平的第一等痘,不需用藥也會好。最令人擔憂的是有餘和不足兩種症狀,有偏於氣有餘而血不足的,比如氣機到了而血沒到,出現白色水泡沒有紅根;有偏於血有餘而氣不足的,比如血到了而氣沒到,出現紅色水泡沒有膿。偏於氣有餘而血不足的,應該滋養陰液來配合陽氣;偏於血有餘而氣不足的,應該補益陽氣來配合陰液。所謂有餘,是指氣盛,如同爆發一樣,痘疹一起湧出,顏色紫紅,頂部乾燥焦枯,大小便不通,煩躁,喜歡喝冷飲,說話聲音高亢等。治療方法應該清火滋陰,情況嚴重的可以攻下。所謂不足,是指氣弱,如同慢慢滲出一樣,痘疹凹陷塌平,顏色淡嫩,大小便自利,喜歡喝熱飲,眼睛無神,精神極度疲憊等。治療方法應該補火。火就是氣,補火這個字,人們常常忽略,只是一味在後天的肺氣上用藥,卻不知道要在人體立命的火種上用藥。所以近來的痘疹科,一看到痘疹凹陷不足的症狀,就用人參、黃耆、鹿茸、當歸、芍藥等藥,以為是大補氣血,結果導致死亡的反而更多,實在可悲,是因為他們沒有領會到張仲景的心法。看看張仲景使用四逆湯,用薑、附子、甘草這三味藥就能起死回生,易如反掌,如果不專補人體立命的火種,怎麼可能如此迅速?世俗的醫生不探求深層道理,認為四逆湯是治療傷寒的藥方,不是治療痘疹的藥方,卻不知道這個藥方正是治療痘疹凹陷的藥方,是補益火種的第一方。現在也有人知道這個藥方,但是不夠信任,認為不一定有效,即使用了四逆湯,又加上人參、當歸、熟地等藥,牽制了附子回陽的力量,也看不到效果。病家只能等死,醫生也束手無策,還以為用藥沒有錯誤,卻不知道用藥已經錯得離譜了。麻疹和痘疹稍有不同,麻疹常常是感染時疫而成,發病時會發熱、咳嗽、眼睛像喝醉酒一樣、流鼻涕,這是將要發疹的徵兆。麻疹太過則顏色紫紅,不及則顏色淡。治療方法始終以升散、清涼、透發為主,所有的一切變化,都可以用陰、陽、虛、實四個字來概括。《幼幼集成》說得最完善,這裡就不再重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