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9)

回本書目錄

(9)

1. 雜問

【闡釋】本段謂自汗是陽虛,不能統衛外之血液,故宜用建中加附子湯、芪附湯之類以補陽。盜汗是陰虛,致血隨陰中之火溢於外,故宜用參棗湯、補血湯之類以補陰,可謂握要之論。如有陽盛逼陰於外及陰盛逼陽於外之汗症,則又須分別用白虎湯以抑陽,四逆湯以回陽。汗症雖多,總不出陰陽二字,握其要點,自可隨宜施治。

明代張景岳謂:“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也。然則陰、陽有異,何以辨之?曰:但察其有火無火,則或陰或陽自可見矣。蓋火盛而汗出者,以火爍陰,陰虛可知也;無火而汗出者,以表氣不固,陽虛可知也。知斯二者,則汗出之要無餘義,而治之之法,亦可得其綱領矣。

”其所提出之治療方劑,亦可供臨症選用。

問曰:三消症起於何因?

答曰:消症生於厥陰,風木主氣,蓋以厥陰下木而上火,風火相煽,故生消渴諸症。消者化之速,如風前之燭,易於化燼。諸書稱渴而多飲者為上消,為心包之火挾肝風而上刑於肺,肺金受克,不能資其化源,海枯水涸,不能上升,欲乞外水為援,故渴而多飲,古人用人參白虎湯以救之。心包之火挾肝風而刑於胃,胃中風火相煽,食入猶如轉輪,食而易飢,故為中消,以調胃承氣湯治之。心包之火挾肝風而攪動海水,腎氣不能收攝,遂飲一溲二而為下消,以大劑麥味地黃湯治之。此皆對症之方,法可遵從。更有先天真火浮游於上,而成上消,浮游於中,而成中消,浮游於下,而成下消,即以辨陽虛訣辨之,法宜導龍歸海,如潛陽、封髓二丹,或四逆、白通,皆可酌用。查此病緣因風、火為本,厥陰風木在下,厥陰心包在上,風借火勢,火借風威,澈上澈下,而消症從此生矣。但治其火,火熄而風亦熄;治其風,風散而火亦亡。推其至極,風即是氣,氣即是火,以一火字統之便了,即以一風字括之亦可。風字宜活看,一年六氣,即是六風,佛家以風輪主持大世界,人之一呼一吸,便是風,離風人即死,人活風猶魚之活水,魚離水頃刻即死,學者須知。

【闡釋】此答首先闡明“消症生於厥陰,風木主氣,蓋以厥陰下木而上火,風火相煽,故生消渴諸症,”實即將消渴之病責之於肝,成為前所未有的本病從肝論治的理論依據。因厥陰肝木之風與心包之火,風火相煽,消化加速,故易飢易渴。風火刑於肺則化源竭,故渴而多飲,為上消;風火刑於胃則化食如轉輪,故食而易飢,為中消;風火刑於腎則不能收攝,故飲一溲二,為下消。分別以人參白虎湯、調胃承氣湯,及大劑麥味地黃湯治之,均屬對症之方,是為正治。

至於真火浮游於上、中、下而成之三消症,則多陽虛症象,即不可囿於風火一說,而須用潛陽、封髓二丹,或白通、四逆一類方劑治之,始能取效。此為鄭氏的創見,特別值得重視。因本病與現代醫學所說的糖尿病基本一致,尿崩症亦具有本病的一些特點,其中實有不少陽虛型病例,而一般多用傳統方法治之,故不見效。筆者照鄭氏所用諸方加減施治此類病癥數十例,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白話文:

關於汗的雜症

自汗(白天沒動就流汗)通常是陽氣虛弱,無法固守體內的血液,所以適合用建中湯加附子,或是黃耆附子湯之類的藥方來補陽氣。盜汗(睡覺時流汗)通常是陰液不足,導致體內虛火隨著陰液外溢,所以適合用人參紅棗湯、補血湯之類的藥方來補陰液。這是掌握了重點的說法。

如果汗症是因為陽氣過盛把陰液逼到體外,或是陰液過盛把陽氣逼到體外,就得分別使用白虎湯來抑制陽氣,或是四逆湯來恢復陽氣。汗症雖然有很多種,但總的來說都離不開陰陽這兩個字,掌握住這個重點,自然可以根據情況來治療。

明朝的張景岳認為,不能說自汗一定是陽虛,盜汗一定是陰虛。那麼要怎麼分辨陰虛陽虛呢?只要觀察有沒有火氣就可以了。因為火氣旺盛而流汗的,是因為火氣耗損陰液,所以是陰虛;沒有火氣而流汗的,是因為體表氣虛不固,所以是陽虛。了解這兩種情況,就可以掌握汗症的重點,治療方法也就有方向了。

這裡提到的治療方劑,也可以作為臨床用藥的參考。

關於三消症的問答

**問:**三消症(指上消、中消、下消)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答:**消症是從厥陰經(肝經)產生的。肝屬木,主導氣機。因為厥陰肝木的虛火上升,風火相互煽動,所以產生消渴症狀。消的意思是消化很快,就像風中的蠟燭,容易燒盡。一般書上說,口渴喝很多水的是上消,這是因為心包的火挾著肝風往上侵犯到肺,肺金被剋制,無法產生津液,水源枯竭無法上升,所以需要向外求水,才會口渴喝很多水。古人用人參白虎湯來治療。心包的火挾著肝風侵犯到胃,胃中風火相互煽動,吃進去的食物就像轉輪一樣快速消化,所以吃得多容易餓,這是中消,可以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心包的火挾著肝風擾亂腎水,腎氣無法收攝,就會出現喝一杯水卻排出兩杯尿的情況,這是下消,可以用大量的麥味地黃湯來治療。這些都是針對病症的藥方,可以遵循使用。

還有一種情況是先天真火漂浮在上、中、下三處,也會形成上消、中消、下消。這種情況就要用辨別陽虛的方法來判斷,應該使用引導陽氣歸回腎水的藥方,例如潛陽丹、封髓丹,或是四逆湯、白通湯等來治療。

總的來說,消症的病因是風和火。厥陰肝木在下,厥陰心包在上,風藉助火勢,火藉助風的威勢,從上到下侵襲,消症就是這樣產生的。治療的關鍵是治理火,火熄滅了風也會平息;治理風,風散了火也會消失。推到極致,風就是氣,氣就是火,用一個「火」字就可以概括,用一個「風」字也可以概括。對於風字要靈活看待,一年有六氣,也就是六種風。佛家認為風輪主持著大世界,人的一呼一吸就是風,離開風人就會死亡,人活著就像魚活在水中一樣,魚離開水很快就會死亡,學習醫理的人必須要知道這個道理。

解說

這段回答首先闡明「消症生於厥陰,風木主氣,蓋以厥陰下木而上火,風火相煽,故生消渴諸症」,實際上是把消渴的病因歸咎於肝,這是在之前從未有過的從肝論治的理論依據。因為厥陰肝木的風與心包的火,風火相互煽動,導致消化加速,所以容易飢餓和口渴。風火侵犯到肺,就會導致津液枯竭,所以口渴喝很多水,這是上消;風火侵犯到胃,會導致食物消化快速,所以容易飢餓,這是中消;風火侵犯到腎,會導致腎氣無法固攝,所以喝一杯水卻排出兩杯尿,這是下消。分別用人參白虎湯、調胃承氣湯,以及大量麥味地黃湯來治療,都是對症的藥方,屬於正治的方法。

至於真火漂浮在上、中、下所導致的三消症,大多是陽虛的症狀,就不能拘泥於風火的說法,必須使用潛陽丹、封髓丹,或是白通湯、四逆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才能有效。這是鄭氏的獨到見解,特別值得重視。因為這種病症與現代醫學所說的糖尿病基本一致,尿崩症也具有這種病的一些特點,其中確實有不少屬於陽虛型的病例,而一般都用傳統方法治療,所以效果不好。筆者(作者)按照鄭氏所用的藥方加減治療這類病症數十例,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