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金匱要略方論》~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3)

回本書目錄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3)

1.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 厚朴二兩,炙 枳實大者三枚,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得利則止。

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升,一半挫,一半篩末 乾薑一兩 粳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令米熟,去滓,溫服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餘勿服。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二兩 黃連三兩,黃柏三兩 秦皮三兩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綿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則止。

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方:

用大附子一枚,生用 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甘草二兩,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下利肺痛,紫參湯主之。

紫參湯方:

紫參半斤 甘草三兩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內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疑非仲景方。

氣利,訶黎勒散主之。

訶黎勒散方:

訶黎勒十枚,煨

右一味,為散,粥飲和,頓服。疑非仲景方。

《千金翼》小承氣湯:治大便不通,噦數譫語。方見上。

《外臺》黃芩湯:治乾嘔下利。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乾薑三兩 桂枝一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斤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白話文:

瀉痢(腹瀉),脈象平穩,按壓心窩處堅硬,應立即服用大承氣湯瀉下。

瀉痢,脈象遲而滑,為實證,瀉痢尚未停止,應立即服用大承氣湯瀉下。

瀉痢,脈象反而滑利,需先排出某些東西,瀉下後才能痊癒,應服用大承氣湯。

瀉痢症狀已減輕,但隔一段時間又復發,是因為病根未除,應服用大承氣湯瀉下。

瀉痢伴隨神志不清(譫語),表示有燥結的糞便,應服用小承氣湯。

**小承氣湯:**大黃四兩、厚朴(炙)二兩、枳實(炙)大者三枚。 用水四升,煎煮至一升二合,去渣,分溫服兩次,瀉下後即可停止服用。

瀉痢伴隨膿血,應服用桃花湯。

**桃花湯:**赤石脂一升(一半研碎,一半研成粉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用水七升,煮至米熟,去渣,溫服七合,再加入赤石脂粉末一寸匕,每日三次。若服用一次即痊癒,則餘藥勿服。

熱邪導致的瀉痢,下焦沉重,應服用白頭翁湯。

**白頭翁湯:**白頭翁二兩、黃連三兩、黃柏三兩、秦皮三兩。用水七升,煎煮至二升,去渣,溫服一升,若未痊癒,可再次服用。

瀉痢後感到煩躁,按壓心窩處柔軟,屬於虛煩,應服用梔子豉湯。

**梔子豉湯:**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用布包好)。用水四升,先煎梔子至二升半,再加入香豉,煎煮至一升半,去渣,分溫服兩次,服用一次後若嘔吐則停止服用。

瀉痢排出清稀穀物樣大便,內寒外熱,伴有汗出肢冷,應服用通脈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附子(生)一枚、乾薑三兩(體壯者可加至四兩)、甘草(炙)二兩。用水三升,煎煮至一升二合,去渣,分溫服兩次。

瀉痢伴隨肺部疼痛,應服用紫參湯。

**紫參湯:**紫參半斤、甘草三兩。用水五升,先煎紫參至二升,再加入甘草,煎煮至一升半,分溫服三次。(此方疑非張仲景方劑)

氣虛導致的瀉痢,應服用訶黎勒散。

**訶黎勒散:**訶黎勒十枚(煨熟)。研成粉末,用粥飲調服,一次服用。(此方疑非張仲景方劑)

**《千金翼》小承氣湯:**治療大便秘結,呃逆頻繁,神志不清。 方劑如上。

**《外臺》黃芩湯:**治療乾嘔瀉痢。

黃芩三兩、人參三兩、乾薑三兩、桂枝一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斤。用水七升,煎煮至三升,溫服,分三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