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琴

《傷寒附翼》~ 卷下 (2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1)

1. 厥陰方總論

此方用桂枝湯以解外,而以當歸為君者,因厥陰主肝為血室也。肝苦急,甘以緩之,故倍加大棗,猶小建中加飴糖法。肝欲散,當以辛散之。細辛,其辛能通三陰之氣血,外達於毫端,比麻黃更猛,可以散在表之嚴寒。不用生薑,不取其橫散也。通草即木通,能通九竅而通關節,用以開厥陰之闔,而行氣於肝。

夫陰寒如此,而仍用芍藥者,須防相火之為患也。是方桂枝得歸、芍,生血於營;細辛同通草,行氣於衛;甘草得棗,氣血以和。且緩中以調肝,則營氣得至手太陰,而脈自不絕;溫表以逐邪,則衛氣行四末,而手足自溫。不須參、術之補,不用薑、桂之燥,此厥陰之四逆,與太、少不同治,而仍不失辛甘發散為陽之理也。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其相火亦不足。

加吳萸之辛熱,直達厥陰之臟;生薑之辛散,淫氣於筋;清酒以溫經絡,筋脈不沮弛。則氣血如故,而四肢自溫,脈息自至矣。此又治厥陰內外兩傷於寒之劑也,冷結膀胱而少腹滿痛,手足厥冷者宜之。

小建中湯:

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飴糖

厥陰為闔,外傷於寒,肝氣不舒,熱鬱於下,致傷中氣,故制此方以主之。凡六經外感未解者,皆用桂枝湯解外。如太陽誤下,而陽邪下陷於太陰者,桂枝湯倍加芍藥,以瀉木邪之干脾也。此肝火上逼於心脾,於桂枝加芍藥湯中更加飴糖,取酸苦以平肝臟之火,辛甘以調脾家之急,又資其穀氣以和中也。此方安內攘外,瀉中兼補,故名曰建。

外症未除,尚資薑、桂以散表,不全主中,故稱曰小。所謂中者有二:一曰心中,一曰腹中。如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是厥陰之氣逆上衝於心也。比心中疼熱者稍輕,而有虛實之別。疼而熱者為實,當用苦寒以瀉心火;悸而煩者為虛,當用甘溫以保心氣。是建腹中之宮城也。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者,是厥陰之逆氣上侵脾胃也。比飢不欲食,食則吐蛔者為更重,而有形氣之別。食即吐蛔為有形,當用酸苦以安蛔;腹中急痛為無形,當用辛寒以止痛。是建腹中之都會也。世不明厥陰之為病,便不知仲景所以制建中之理;不知膽藏肝內,則不明仲景先里後表之法。蓋寒雖外來,而熱從中發。

必先開厥陰之闔,始得轉少陰之樞;先平厥陰陰脈之弦,始得通少陽陽脈之澀。此腹中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繼用小柴胡湯之理也。凡腹痛而用芍藥者,因相火為患。若因於虛寒者,大非所宜,故有建中、理中之別。或問:腹痛既與小建中溫之,更用小柴胡涼之,先熱後寒,仲景亦姑試之乎?曰:不瘥者,但未愈,非更甚也。先之以建中,是解肌而發表,止痛在芍藥;繼之以柴胡,是補中以逐邪,止痛在人參。

白話文:

厥陰方總論

這個方劑用桂枝湯來治療外感,而以當歸為主藥,是因為厥陰經主要負責肝臟,而肝臟是貯藏血液的地方。肝臟不舒服,可以用甘味藥物來緩解,所以加倍使用大棗,如同小建中湯加飴糖的道理一樣。肝臟需要疏通,就要用辛溫的藥物來疏散它。細辛辛溫,能通暢三陰經的氣血,並能到達身體的末端,比麻黃更有效,可以散去表面的嚴寒。不用生薑,是因為生薑會橫向散氣,不利於此方藥效。通草(即木通),能通暢九竅和關節,用它來打開厥陰經的關閉狀態,使氣血運行於肝臟。

雖然陰寒如此嚴重,仍然使用芍藥,這是為了防止相火(命門之火)的損傷。這個方子中,桂枝、當歸、芍藥能生血於營氣;細辛、通草能行氣於衛氣;甘草和大棗能使氣血調和。而且,緩解脾胃以調理肝臟,就能使營氣到達手太陰經,脈象自然就不會衰弱;溫和表邪以驅逐外邪,就能使衛氣運行於四肢末端,手腳自然就會溫暖。不需要人參、黃芪等補益藥物,也不需要生薑、肉桂等燥熱藥物,這就是治療厥陰經的四逆證,與太陽、少陰經的治療方法不同,但仍然遵循辛甘發散以達到溫陽的目的。如果患者內有久寒,那相火也可能不足。

再加入吳茱萸的辛熱,直接到達厥陰經的臟腑;生薑的辛溫可以溫通筋脈;黃酒可以溫通經絡,筋脈就不會僵硬無力。這樣氣血就能恢復正常,四肢自然就會溫暖,脈象也會恢復正常。這也是治療厥陰經內外皆受寒邪損傷的方劑,對於膀胱受寒、小腹脹痛、手腳厥冷的患者適用。

小建中湯:

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飴糖

厥陰經是氣機閉塞的狀態,外受寒邪,肝氣不舒,熱邪鬱積在下焦,損傷中氣,所以制定這個方劑來治療。凡是六經外感尚未痊癒的,都先用桂枝湯解表。如果太陽經誤下,陽邪下陷於太陰經,則在桂枝湯中加倍芍藥,以瀉肝木之邪氣,防止其損傷脾土。這是肝火上犯心脾,所以在桂枝加芍藥湯中再加飴糖,用酸味藥物來平肝火,用辛甘藥物來調和脾胃急症,並且藉助穀氣來和中。這個方劑能安內攘外,瀉中有補,所以稱為建中。

如果外感症狀尚未消除,還需要依賴生薑、肉桂等藥物來散表,並不能完全著重於調理中焦,所以稱為小建中。所謂“中”,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心臟,一種是腹部。例如傷寒二三日,心中悸動煩躁,這是厥陰之氣逆上衝擊心臟。比心中疼痛發熱的症狀稍輕,但有虛實之分。疼痛發熱屬實證,要用苦寒藥物來瀉心火;悸動煩躁屬虛證,要用甘溫藥物來溫補心氣。這是調理腹部臟腑的中心。

傷寒患者陽脈澀滯,陰脈弦急,腹部急痛,這是厥陰逆氣上犯脾胃。比飢餓不想吃東西,吃了就吐蛔蟲更嚴重,有形氣之別。吃了就吐蛔蟲是有形的,要用酸苦味藥物來安蛔蟲;腹部急痛是無形的,要用辛寒藥物來止痛。這是調理腹部臟腑的樞紐。世人不明厥陰的病機,就不了解張仲景制定建中湯的道理;不明白膽藏於肝臟,就不明白張仲景先治里後治表的原則。寒邪雖然從外侵入,但熱邪卻從內生。

必須先開通厥陰經的閉塞狀態,才能轉化少陰經的樞紐;先平復厥陰經陰脈的弦急,才能通暢少陽經陽脈的澀滯。對於腹痛的患者,先用小建中湯,如果沒有痊癒,再用小柴胡湯。凡是腹痛而使用芍藥的,是因為相火有問題。如果因為虛寒導致的腹痛,則使用芍藥就非常不適宜,所以有建中、理中湯的區別。有人問:腹痛先用小建中湯溫補,再用小柴胡湯清熱,先熱後寒,張仲景也是姑且試一試嗎?回答:沒有痊癒,只是沒有完全好轉,並不是病情加重了。先用建中湯,是解肌發表,止痛的藥物是芍藥;再用柴胡湯,是補中氣以驅邪,止痛的藥物是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