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琴

《傷寒附翼》~ 卷下 (20)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0)

1. 厥陰方總論

太陰以理中丸為主,厥陰以烏梅丸為主。丸者,緩也。太陰之緩,所以和脾胃之氣;厥陰之緩,所以制相火之逆也。觀所主諸方,治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而不用薑、附;下利、脈沉結,而用黃柏;心動悸、脈代結,而用生地、麥冬。總因肝有相火,當瀉無補,與腎中虛陽之發,當補當溫者不同耳。

夫三陰皆有本經之熱:太陰之熱,脾家實而行胃脘之陽也;少陰之熱,腎陰虛而元陽發越也;厥陰之熱,肝膽熱而拂鬱之火內熱也。舉世誤於傳經熱邪之說,遇三陰熱症,漫無主張。見發熱脈沉者,斷為陽症,見陰脈而不治,中風下利者,妄呼為漏底傷寒。不明仲景之論,因不敢用仲景之方,非不學無術乎?

烏梅丸:

烏梅,乾薑,桂枝,附子,蜀椒,黃連,黃柏,人參,當歸,細辛

六經惟厥陰最為難治,其本陰而標熱,其體風木,其用相火,以其具合晦朔之理。陰之初盡,即陽之初出,所以一陽為紀,一陰為獨,則厥陰病熱,是少陽之相火使然也。火旺則水虧,故消渴;氣有餘便是火,故氣上撞心;心中疼熱,木甚則剋土,故飢不欲食,是為風化;飢則胃中空虛,蛔聞食臭則出,故吐蛔。此厥陰之火症,非厥陰之傷寒也。

《內經》曰:「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或收或散,或逆或從,隨所利而行之,調其中氣,使之和平。」是厥陰之治法也。仲景之方,多以辛甘、甘涼為君,獨此方用酸收之品者,以厥陰主肝而屬木。《洪範》云:「木曰曲直,曲直作酸。」《內經》曰:「木生酸,酸入肝,以酸瀉之,以酸收之。

」君烏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佐黃連瀉心而除痞,黃柏滋腎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腎者肝之母,椒、附以溫腎,則火有所歸,而肝得所養,是固其本也。肝欲散,細辛、乾薑以散之;肝藏血,桂枝、當歸引血歸經也。寒熱並用,五味兼收,則氣味不和,故佐以人參調其中氣。

以苦酒浸烏梅,同氣相求,蒸之米下,資其穀氣。加蜜為丸,少與而漸加之,緩以治其本也。仲景此方,本為厥陰諸症之法,叔和編於吐蛔條下,令人不知有厥陰之主方。觀其用藥,與諸症符合,豈只吐蛔一症耶?蛔為生冷之物,與濕熱之氣相成,故寒熱互用以治之。且胸中煩而吐蛔,則連、柏是寒因熱用。

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殺蟲之方,無更出其上者。久利則虛,調其寒熱,扶其正氣,酸以收之,其利自止。愚按:厥利發熱諸症,諸條不立方治,當知治法不出此方矣。

當歸四逆湯:

桂枝,芍藥,當歸,細辛,通草,甘草,大棗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前方加吳茱萸,生薑,酒

此厥陰傷寒發散表邪之劑也。厥陰居兩陰之交盡,名曰陰之絕陽。外傷於寒,則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手足厥冷,脈微欲絕。然相火居於厥陰之臟,臟氣實熱,則寒邪不能侵,只外傷於經,而內不傷臟,故先厥者,後必發熱。凡傷寒初起,內無寒症,而外寒極盛者,但當溫散其表,勿遽溫補其表。

白話文:

厥陰方總論

太陰證以理中丸為主,厥陰證以烏梅丸為主。「丸」指的是緩慢治療。太陰證用緩慢的方法治療,目的是調和脾胃之氣;厥陰證用緩慢的方法治療,目的是抑制相火逆亂。觀察厥陰相關的諸多方劑,治療手足厥冷、脈微欲絕的,不用生薑、附子;治療下利、脈沉結的,用黃柏;治療心悸、脈代結的,用生地黃、麥冬。總而言之,是因為肝臟有相火,應該瀉火而不應補益,這與腎臟虛陽不足需要補溫的情況不同。

三陰經都可能出現本經的熱證:太陰經的熱證,是脾胃實熱,影響胃脘陽氣;少陰經的熱症,是腎陰虛導致元陽外泄;厥陰經的熱證,是肝膽熱盛,鬱火內熾。世人多誤解經絡傳熱的說法,遇到三陰經的熱證,就沒有章法。見到發熱脈沉的,就斷定為陽證,見到陰虛脈弱的就不治療;見到中風下利的,就妄稱為漏底傷寒。不明白張仲景的理論,就不敢使用張仲景的方劑,難道不是學識淺薄嗎?

烏梅丸:

烏梅、乾薑、桂枝、附子、蜀椒、黃連、黃柏、人參、當歸、細辛

六經之中,厥陰最難治療,它本質屬陰而表現為熱證,其性屬風木,其病因是相火亢盛,這與陰陽消長的規律有關。陰氣將盡之時,便是陽氣初生之際,所以一陽主導,一陰獨居,因此厥陰病熱,是由於少陽的相火引起的。火旺則水虧,所以消渴;氣盛則化火,所以氣上衝心;心中疼痛熱盛,木氣過盛則克土,所以不想吃東西,這是風邪所致;飢餓則胃中空虛,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出來,所以嘔吐蛔蟲。這是厥陰的火熱證,而非厥陰的傷寒證。

《內經》說:「必須先治其主要病因,然後再治其誘發因素。或收或散,或逆或順,根據病情需要而施治,調和臟腑之氣,使之平和。」這就是治療厥陰證的方法。仲景的方劑,多用辛甘、甘寒藥物為主藥,唯獨這個方劑使用酸收之品,是因為厥陰主肝屬木。《洪範》說:「木曰曲直,曲直生酸。」《內經》說:「木生酸,酸入肝,用酸瀉之,也用酸收之。」主藥烏梅味極酸,是針對主要病因的治療。輔藥黃連瀉心除痞,黃柏滋腎除渴,是針對誘發因素的治療。腎是肝的母臟,椒、附溫腎,則火有所歸,肝得到滋養,這是固護根本。肝氣欲散,細辛、乾薑使之散;肝藏血,桂枝、當歸引血歸經。寒熱並用,五味兼收,但氣味可能不調和,所以佐以人參調和氣血。

用苦酒浸泡烏梅,同氣相求,蒸米飯下,利用穀氣。加蜜製成丸劑,少量服用,然後逐漸增加劑量,緩慢治療其根本病因。仲景此方,本是治療厥陰諸證的方劑,後世醫家卻將其歸類於治療吐蛔蟲的條目下,讓人們不知道它其實是治療厥陰的主方。觀察其用藥,與各種症狀都相符合,豈止是治療吐蛔蟲一症?蛔蟲是生冷之物,與濕熱之氣互相作用,所以寒熱並用來治療。而且胸中煩躁嘔吐蛔蟲,黃連、黃柏是寒藥,卻因熱證而使用。

蛔蟲遇到酸則靜止,遇到辛則伏藏,遇到苦則下降,殺蟲的方劑,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久利則虛,調和寒熱,扶助正氣,酸味收斂,則腹瀉自止。我的看法是:厥陰引起的腹瀉發熱諸證,其他各條目沒有單獨設方治療,應該知道治療方法都在這個方劑中了。

當歸四逆湯:

桂枝、芍藥、當歸、細辛、通草、甘草、大棗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上方加吳茱萸、生薑、酒

這是治療厥陰傷寒,發散表邪的方劑。厥陰位於兩陰交接之處,稱為陰氣盡頭陽氣將生的地方。外受寒邪,則陰陽之氣不能順暢接續,所以手足厥冷,脈微欲絕。但是相火存在於厥陰的臟腑之中,臟腑氣血實熱,則寒邪不能侵入,只是外經受寒,而內臟未受損傷,所以先厥冷,之後必然發熱。凡是傷寒初期,內無寒證,而外寒極盛的,只應溫散其表邪,不要急於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