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琴

《傷寒附翼》~ 卷下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8)

1. 少陰方總論

然以但欲寐之病情,而至於不得臥,以微細之病脈,而反見心煩,非得氣血之屬以交合心腎,甘平之味以滋陰和陽,不能使水升而火降。陰火不歸其部,則少陰之熱不除。雞子黃稟南方之火色,入通於心,可以補離宮之火。用生者攪和,取其流動之義也。黑驢皮稟北方之水色,且咸先入腎,可以補坎宮之精,內合於心,而性急趨下。

則阿井有水精凝聚之要也,與之相溶而成膠,用以配雞子之黃,合芩、連、芍藥,是降火歸原之劑矣。《經》曰:「火位之下,陰精承之。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斯方之謂歟!

豬苓湯:

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心煩不得臥,是上焦實熱,宜黃連阿膠湯清之。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至五六日自利而渴者,是下焦虛寒,宜白通湯以溫之。此少陰初病而下利,似為虛寒,至六七日反見咳而嘔渴,心煩不得臥者,此豈上焦實熱乎?是因下多亡陰,精虛不能化氣,真陽不藏;致上焦之虛陽擾攘,而致變症見也。下焦陰虛而不寒,非薑、附所宜,上焦虛而非實熱,非芩、連之任,故制此方。

二苓不根不苗,成於太空元氣,用以交合心腎,通虛無氤氳之氣也。阿膠味厚,乃氣血之屬,是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澤瀉氣味輕清,能引水氣上升,滑石體質重墜,能引火氣下降,水升火降,得既濟之理矣。且豬苓、阿膠,黑色通腎,理少陰之本;茯苓、滑石,白色通肺,滋少陰之源;澤瀉、阿膠,咸先入腎,培少陰之體;二苓、滑石,淡滲膀胱,利少陰之用。五味皆甘淡,得土中衝和之氣,是水位之下,土氣承之也。

五物皆潤下,皆滋陰益氣之品,是君火之下,陰精承之也。以此滋陰利水而升津,諸症自平矣。

四逆散:

柴胡,枳實,芍藥,甘草

少陰病四逆,泄利下重,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者,此方主之。少陰為水火同處之臟,水火不和,則陰陽不相順接。四肢為陰陽之會,故厥冷四逆,有寒熱之分,胃陽不敷於四肢為寒厥,陽邪內擾於陰分為熱厥。然四肢不溫,故厥者必利,先審瀉利之寒熱,而四逆之寒熱判矣。

下利清穀為寒,當用薑、附壯元陽之本;泄瀉下重為熱,故用白芍、枳實酸苦湧泄之品以清之。不用芩、連者,以病於陰而熱在下焦也。更用柴胡之苦平者,以升散之,令陰火得以四達。佐甘草之甘涼,以緩其下重。合而為散,散其實熱也。用白飲和服,中氣和而四肢之陰陽自接,三焦之熱自平矣。

此症以泄利下重,知少陰之陽邪內擾於陰,四逆即非寒症矣。四逆皆少陰樞機無主,升降不利所致,只宜治下重,不須兼治諸症也。仲景因有四逆症,欲以別於四逆湯,故以四逆散名之。本方有咳者,加五味、乾薑,悸者。加桂枝,腹痛加附子,泄利下重加薤白,俱非泄利下重所宜。

白話文:

少陰方總論

想要睡覺卻睡不著,脈象微弱卻心煩意亂,這是因為心腎氣血不能交合,缺乏甘平之味滋陰和陽,導致水不能上升,火不能下降。陰火不能歸位,少陰的熱證便無法消除。雞蛋黃具有南方的火色,能通達心臟,可以補益心臟之火。使用生的雞蛋黃攪拌,取其流動之意。黑驢皮具有北方的水色,且鹹味先入腎經,可以補益腎臟之精,與心臟內合,且其性急趨向下行。

阿膠具有水精凝聚的作用,與雞蛋黃相溶成膠,再配伍黃芩、黃連、白芍藥,這就是使火下降歸位的藥劑。《內經》說:「火的下面,陰精承接著它。陰平陽秘,精神才能調和。」這個方劑正是如此!

豬苓湯:

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

少陰病,發病二三日,心煩睡不著,這是上焦實熱,應該用黃連阿膠湯來清熱。少陰病,想吐卻吐不出來,心煩但想睡覺,到五六日自行腹瀉且口渴,這是下焦虛寒,應該用白通湯溫陽。少陰病初期腹瀉,看似虛寒,但到六七日卻出現咳嗽、口渴、心煩睡不著,這豈不是上焦實熱?這是因為下焦陰液大量流失,精氣不足不能化生氣血,真陽不能收藏,導致上焦虛陽擾動,而出現這種變化。下焦陰虛而非寒證,不用生薑、附子;上焦虛證而非實熱,不用黃芩、黃連,所以才制定這個方劑。

二苓(豬苓、茯苓)沒有根莖,生於太空元氣之中,用以溝通心腎,調暢虛無之氣。阿膠味厚,是氣血之物,用以補益精氣不足。澤瀉氣味輕清,能引導水氣上升;滑石質地沉重,能引導火氣下降,水升火降,符合既濟之理。而且豬苓、阿膠黑色通腎,調理少陰的根本;茯苓、滑石白色通肺,滋養少陰的來源;澤瀉、阿膠鹹味先入腎經,培補少陰的本體;二苓、滑石淡滲膀胱,通利少陰的功能。五味皆甘淡,具有土中平和之氣,這是水位的下面,土氣承載著它。

五味藥物都潤下,都是滋陰益氣的藥物,這是君火之下,陰精承載著它。用它來滋陰利水、升提津液,諸症自然會好轉。

四逆散:

柴胡、枳實、白芍藥、甘草

少陰病四肢厥逆,泄瀉下墜,病人可能咳嗽、心悸、小便不利或腹痛,這個方劑主治。少陰臟腑是水火同居的地方,水火不調,則陰陽不能順暢運行。四肢是陰陽交會的地方,所以出現厥冷四逆,有寒熱之分,胃陽不足於四肢為寒厥,陽邪內擾於陰分為熱厥。但四肢不溫,所以厥逆必有泄瀉,先判斷泄瀉的寒熱,就可以判斷四逆的寒熱。

下利清穀為寒,應該用生薑、附子來溫補元陽;泄瀉下墜為熱,所以用白芍、枳實酸苦湧泄的藥物來清熱。不用黃芩、黃連,是因為病在陰分,熱在少陰也。再用柴胡苦平之性,以升散之,使陰火得以通達。佐以甘草甘涼之性,以緩解下墜。合而為散,散其實熱。用白開水調服,中氣調和,四肢陰陽自然恢復,三焦之熱自然平復。

這個證候以泄瀉下墜為主,知道是少陰的陽邪內擾於陰分,四逆就不是寒證了。四逆都是少陰樞機失控,升降不利所致,只宜治下墜,不需兼治其他證候。張仲景因為有四逆證候,想與四逆湯區別,所以用四逆散命名。本方有咳嗽者,加五味子、乾薑;心悸者,加桂枝;腹痛者,加附子;泄瀉下墜者,加薤白,這些都不是泄瀉下墜所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