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琴

《傷寒附翼》~ 卷下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7)

1. 少陰方總論

如未經汗下而煩躁,屬太陽,是煩為陽盛,躁為陰虛矣。汗下後煩躁屬少陰,是煩為陽虛,躁為陰竭矣。陰陽不相附,故煩躁。其亡陽亡陰,又當以汗之先後,表症之解不解為之詳辨,則陰陽之差多差少,不致溷淆,而用方始不誤矣。先汗後下,於法為順,而表仍不解,是妄下亡陰,陰陽俱虛而煩躁也,故制茯苓四逆,固陰以收陽。

先下後汗,於法為逆,而表症反解,內不嘔渴,似於陰陽自和,而實妄汗亡陽,所以虛陽擾於陽分,晝則煩躁也,故專用乾薑附子,固陽以配陰。二方皆從四逆加減,而有救陽救陰之異。茯苓感天地太和之氣化,不假根而成,能補先天無形之氣,安虛陽外脫之煩,故以為君。

人參配茯苓,補下焦之元氣;乾薑配生附,回下焦之元陽。調以甘草之甘,比四逆為緩,固里宜緩也。薑、附者,陽中之陽也,用生附而去甘草,則勢力更猛,比四逆為峻,回陽當急也。一去甘草,一加茯苓,而緩急自別,加減之妙,見用方之神乎!

吳茱萸湯:

吳茱萸,人參,生薑,大棗

少陰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此方主之。按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此何復出治方?要知欲死是不死之機,四逆是兼脛臂言,手足只指指掌言,稍甚微甚之別矣。岐伯曰:「四末陰陽之會,氣之大路也。四街者,氣之經絡也。絡絕則經通,四末解則氣合從。」合在肘膝之間,即四街也,又謂之四關。

夫四郊擾攘,而關中猶固,知少陰生氣猶存。然五臟更相生,不生即死。少陰之生氣注於肝,陰盛水寒,則肝氣不舒而木鬱,故煩躁;肝血不榮於四末,故厥冷;水欲出地而不得出,則中土不寧,故吐利耳。病本在腎而病機在肝,不得相生之機,故欲死。勢必溫補少陰之少火,以開厥陰之出路,生死關頭,非用氣味之雄猛者,不足以當絕處逢生之任也。吳茱萸辛苦大熱,稟東方之氣色,入通於肝,肝溫則木得遂其生矣。

苦以溫腎,則水不寒;辛以散邪,則土不擾。佐人參固元氣而安神明,助薑、棗調營衛以補四末。此撥亂反正之劑,與麻黃、附子之拔幟先登,附子、真武之固守社稷者,鼎足而立也。若命門火衰,不能腐熟水穀,故食谷欲嘔。若干嘔吐涎沫而頭痛,是脾腎虛寒,陰寒上乘陽位也。

用此方鼓動先天之少火,而後天之土自生;培植下焦之真陽,而上焦之寒自散。開少陰之關,而三陰得位者,此方是歟?

上少陰十一方,皆溫散溫補法。

黃連阿膠湯:

黃連,阿膠,黃芩,芍藥,雞子黃

內膠烊盡少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此少陰之瀉心湯也。凡瀉心必藉芩、連,而導引有陰陽之別。病在三陽,胃中不和而心下痞硬者,虛則加參、甘補之,實則加大黃下之。病在少陰而心中煩不得臥者,既不得用參、甘以助陽,亦不得用大黃以傷胃矣。用黃連以直折心火,佐芍藥以收斂神明,所以扶陰而益陽也。

白話文:

少陰方總論

如果病人沒有經過汗法或下法治療就煩躁不安,屬於太陽經病證,這煩躁是陽氣過盛,不安則是陰虛造成的。但如果病人已經經過汗法或下法治療之後才煩躁不安,則屬於少陰經病證,這煩躁是陽氣虛衰,不安則是陰精耗竭造成的。陰陽失調,所以才會煩躁。至於病人是亡陽還是亡陰,還需要根據汗法和下法的先後順序,以及表證是否解除來詳細辨別,這樣就能夠區分陰陽虛實的輕重程度,避免混淆,用藥才不會錯誤。

先用汗法後用下法,符合治病順序,但如果表證仍然沒有解除,說明是錯誤地使用了下法導致陰精虧損,陰陽都虛弱才煩躁不安,所以要使用茯苓四逆湯,益陰以收斂陽氣。

先用下法後用汗法,違反了治病順序,但如果表證反而解除了,內無嘔吐口渴的症狀,似乎陰陽已經自行調和,但實際上是錯誤地使用了汗法導致陽氣虛損,所以虛弱的陽氣擾亂於陽分,白天就會煩躁不安,所以專用乾薑附子湯,溫補陽氣以配合陰氣。這兩個方劑都由四逆湯加減而成,但一個救陽,一個救陰,各有不同。茯苓吸收天地間清和之氣而生長,不需要依靠根莖就能生長,能夠補益先天無形之氣,安撫虛弱的陽氣外洩所導致的煩躁,所以作為君藥。

人參配伍茯苓,補益下焦的元氣;乾薑配伍生附子,回補下焦的陽氣。用甘草調和藥性,比四逆湯藥性緩和,因為固護臟腑應該用緩和的藥性。乾薑、附子是陽中之陽,如果用生附子而不用甘草,則藥力更猛烈,比四逆湯藥性峻猛,回陽氣應該快速。一個去掉甘草,一個增加茯苓,就使藥性緩急有所區分,加減用藥的妙處,體現在方劑的運用上。

吳茱萸湯:

吳茱萸、人參、生薑、大棗

少陰經病證出現嘔吐洩瀉、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用此方主治。有人會問,少陰病證嘔吐洩瀉、煩躁四肢厥逆者會死,為何還有此方來治療?要知道,所謂“欲死”其實並非真的就要死了,四逆指的是脛骨和手臂,手足指的是手指和手掌,只是輕重程度的區別而已。岐伯說:「四肢末端是陰陽交會的地方,是氣血的大道;四關是氣血的經絡。經絡阻塞則氣血暢通,四肢末端緩解則氣血會合。」肘膝之間,就是四關,也稱四街。

四肢末端雖然擾亂,但關口(指肘膝關節)仍然穩固,說明少陰經的生機仍然存在。但五臟之間相互滋生,如果不能互相滋生就會死亡。少陰的生機注入肝臟,陰盛寒凝,則肝氣不舒暢而鬱結,所以煩躁;肝血不能滋養四肢末端,所以厥冷;水液想要排出體外卻排不出來,則中土(脾胃)不安寧,所以嘔吐洩瀉。病根在腎臟,但病機在肝臟,不能互相滋生,所以危及生命。必須溫補少陰經的少火,以疏通厥陰經的排出通路,在生死關頭,非要用藥力強勁的藥物,才能夠起到絕處逢生的作用。吳茱萸辛苦大熱,具有東方的氣質,能夠通達肝經,肝臟溫暖,則肝木才能順利生長。

苦味溫補腎陽,則水寒不再;辛味散解邪氣,則脾土不亂。再佐以人參補益元氣、安神定志,配合生薑、大棗調和營衛以滋養四肢末端。這是撥亂反正的藥方,和麻黃附子湯的快速奏效、附子湯真武湯的固本扶正一樣,三者鼎足而立。如果命門火衰弱,不能消化吸收水谷精微,所以吃東西就想嘔吐。如果嘔吐涎沫並伴有頭痛,這是脾腎虛寒,陰寒之邪上犯陽位。

用此方激發先天之少火,則後天之脾土自然生髮;培補下焦之真陽,則上焦之寒邪自然消散。開啟少陰之關,使三陰經氣血歸位,此方正是如此。

上列少陰十一方,都是溫散溫補的方法。

黃連阿膠湯:

黃連、阿膠、黃芩、芍藥、雞子黃

先將阿膠烊化,稍冷後加入雞蛋黃攪拌均勻,溫服七合,一日三次,這是少陰經的瀉心湯。凡是瀉心火,都必須依靠黃芩、黃連,但導引心火有陰陽之別。如果病在三陽,胃中不和而心下痞硬,虛者加人參、甘草補益,實者加大黃瀉下。如果病在少陰,心中煩躁不得安臥,就不能用人參、甘草助陽,也不能用大黃傷胃。用黃連直折心火,佐以芍藥斂陰收神,所以能扶陰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