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琴

《傷寒附翼》~ 卷下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5)

1. 少陰方總論

附子湯:

人參,白朮,附子,茯苓,芍藥

此大溫大補之方,乃正治傷寒之藥,為少陰固本御邪之劑也。夫傷則宜補,寒則宜溫,而近世治傷寒者,皆以寒涼克伐相為授受,其不講於傷寒二字之名實久矣。少陰為陰中之陰,又為陰水之藏,故傷寒之重者,多入少陰,所以少陰一經,最多死症。如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口中和,惡寒脈沉者,是純陰無陽之症,方中用生附二枚,取其力之銳,且以重其任也。

蓋少火之陽,鼓腎間動氣以御外侵之陰翳,則守邪之神有權,而呼吸之門有鎖鑰,身體骨節之痛自除,手足自溫,惡寒自罷矣。以人參固生氣之原,令五臟六腑之有本,十二經脈之有根,腎脈不獨沉矣。三陰以少陰為樞,設使扶陽而不益陰,陰虛而陽無所附,非治法之善也。

故用白朮以培太陰之土,芍藥以滋厥陰之木,茯苓以利少陰之水。水利則精自藏,土安則水有所制,木潤則火有所生矣。扶陽以救寒,益陰以固本,此萬全之術。其畏而不敢用,束手待斃者,曷可勝計耶?此與麻黃附子湯,皆治少陰表症而大不同。彼因病從外來,表有熱而里無熱,故當溫而兼散。

此因病自內出,表裡俱寒而上虛,故大溫大補。然彼發熱而用附子,此不熱而用芍藥,是又陰陽互根之理欽!此與真武湯似同而實異。此倍朮、附去姜而用參,全是溫補以壯元陽。彼用姜而不用參,尚是溫散以逐水氣。補散之分歧,只在一味之旋轉歟!

真武湯:

附子,生薑,白朮,茯苓,芍藥

真武,主北方水也。坎為水,而一陽居其中,柔中之剛,故名真武。取此名方者,所以治少陰水氣為患也。蓋水體本靜,其動而不息者,火之用耳。若坎宮之火用不宣,則腎家之水體失職,不潤下而逆行,故中宮四肢俱病。此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者,由坎中陽虛,下焦有寒不能制水故也。

法當壯元陽以消陰翳,培土泄水,以消留垢。故君大熱之附子,以奠陰中之陽;佐芍藥之酸苦,以收炎上之氣;茯苓淡滲,止潤下之體;白朮甘溫,制水邪之溢;生薑辛溫,散四肢之水。使少陰之樞機有主,則開闔得宜,小便得利,下利自止,腹中四肢之邪解矣。若兼咳者,是水氣射肺所致,加五味之酸溫,佐芍藥以收腎中水氣,細辛之辛溫,佐生薑以散肺中水氣,而咳自除。若兼嘔者,是水氣在胃,因中焦不和,四肢亦不治,此病不涉少陰,由於太陰濕化不宣也。

與治腎水射肺者不同法,不須附子以溫腎水,倍加生薑以散脾濕,此為和中之劑,而非治腎之劑矣。若大便自利而下利者,是胃中無物,此腹痛因於胃寒,四肢因於脾濕。故去芍藥之陰寒,加乾薑以佐附子之辛熱,即茯苓之甘平者亦去之,此為溫中之劑,而非利水之劑矣。要知真武加減,與小柴胡不同。

白話文:

少陰方總論

附子湯:

此方由人參、白朮、附子、茯苓、芍藥組成,是大溫大補的方劑,用於治療傷寒,是少陰經固本祛邪的良方。古人認為傷則需補,寒則需溫,但現代治療傷寒多用寒涼之法,忽略了傷寒病名的本意。少陰經是陰中之陰,也是陰水之藏,因此傷寒重症多侵犯少陰經,所以少陰經病症中,致死病例最多。例如,少陰病患者若出現身體疼痛、手足冰冷、關節疼痛、口不渴、惡寒、脈沉等症狀,則屬於純陰無陽之症。方中使用兩枚生附子,取其藥力強勁,以加強其作用。

少陰經的陽氣如同少許的火,溫煦腎臟,促進氣血運行,抵禦外邪的侵襲,這樣就能控制邪氣,呼吸順暢,身體關節疼痛、手腳冰冷、惡寒等症狀自然會消失。人參能固護元氣,使五臟六腑、十二經脈都得到滋養,腎經的虛寒也能得到改善。三陰經以少陰經為樞紐,如果只扶陽不益陰,陰虛則陽氣無處依附,這不是好的治療方法。

因此,方中加入白朮來培補脾土(太陰經),芍藥來滋養肝木(厥陰經),茯苓來利通少陰經的水液。水液通利,精氣就能收藏;脾土健運,則水液有制;肝木滋潤,則能生火。此方扶助陽氣以治療寒證,滋補陰液以固護根本,是完善的治療方法。那些害怕不敢使用此方,而坐以待斃的人,實在是不計其數。此方與麻黃附子湯都治療少陰經的表證,但大不相同。麻黃附子湯是因外邪入侵所致,表有熱而裡無熱,所以要溫和兼散。

而附子湯是因病邪由內而生,表裡俱寒而陽氣虛弱,所以要大溫大補。麻黃附子湯發熱時用附子,附子湯不發熱時用芍藥,這正是陰陽互根的道理。此方與真武湯看似相似而實則不同。附子湯倍用白朮、附子,不用薑,而用人參,完全是溫補以壯元陽;真武湯用薑不用參,是溫散以利水氣。補與散的區別,只在一味藥的變化而已。

真武湯:

真武湯由附子、生薑、白朮、茯苓、芍藥組成。真武,指北方之水。坎卦為水,一陽居其中,剛柔相濟,故名真武。用這個名字命名此方,是為了治療少陰經水氣停滯的病症。水體本靜,其運動不息,依靠火的溫煦。如果坎宮之火(腎陽)不能溫煦,則腎水的功能失常,不能向下運行而逆行,就會導致全身出現病症。此方用於治療腹痛、下痢、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等症狀,皆因坎宮陽虛,下焦寒冷,不能制約水液所致。

治療方法應當溫補元陽以消除陰邪,培補脾土以利水。因此,方中用附子溫助腎陽;用芍藥酸苦以收斂上逆之氣;用茯苓淡滲以利小便;用白朮甘溫以制約水邪;用生薑辛溫以散四肢水腫。如此少陰經的樞機就能正常運作,小便通利,下痢自止,腹痛四肢的邪氣也就能消除。如果伴有咳嗽,這是水氣上犯肺部所致,應當加入五味子以溫和收斂,用芍藥收斂腎水,用細辛辛溫以散肺中水氣,則咳嗽自愈。如果伴有嘔吐,這是水氣停滯於胃部,因中焦不和,四肢也治不好,此病不屬於少陰經病,而是太陰經濕邪不宣所致。

與治療腎水犯肺者不同,不必用附子溫腎水,應倍加生薑以散脾濕,這是和中之劑,而非治療腎臟之劑。如果大便溏瀉且下痢,這是胃中虛弱所致,腹痛因於胃寒,四肢因於脾濕。故此要去除芍藥的寒性,加入乾薑以助附子辛熱,茯苓的甘平之性也要去除,這是溫中之劑,而非利水之劑。總之,真武湯的加減,與小柴胡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