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琴

《傷寒附翼》~ 卷下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4)

1. 少陰方總論

仲景以病分六經,而制方分表裡寒熱虛實之六法。六經中各具六法,而有偏重焉。太陽偏於表寒,陽明偏於裡熱,太陰偏於虛寒,厥陰偏於實熱,惟少陽與少陰司樞機之職,故無偏重。而少陽偏於陽,少陰偏於陰,制方亦因之而偏重矣。然少陰之陰中有陽,故其表症根於裡,熱證因於寒。

治表症先顧其里,熱症多從寒治者,蓋陰以陽為主,固腎中之元陽,正以存少陰之真陰也。其或陽盛陰虛,心煩不得臥,見於二三日中,可用芩、連者,無幾耳。腎本無實,實症必轉屬陽明,亦由少陰之虛。知其虛,得其機矣。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附子甘草湯:

少陰主裡,應無表症;病發於陰,應無發熱,今始受風寒即便發熱,似乎太陽而屬之少陰者,以頭不痛而但欲寐也。《內經》曰:「逆冬氣而少陰不藏,腎氣獨沉。」故少陰之發熱而脈沉者,必於表劑中加附子,以預固其里。蓋腎為坎象,二陰不藏,則一陽無蔽,陰邪因得以內侵,孤陽無附而外散耳。

夫太陽為少陰之表,發熱無汗,太陽之表不得不開,沉為在裡,少陰之本不得不固。設用麻黃開腠理,細辛散浮熱,而無附子以固元氣,則少陰之津液越出,太陽之微陽外亡,去生遠矣。惟附子與麻黃並用,內外咸調,則風寒散而陽自歸,精得藏而陰不擾。此里病及表,脈沉而當發汗者,與表病及里脈浮而可發汗者徑庭矣。

若得之二三日,表熱尚未去,里症亦未見,麻黃未可去,當以甘草之和中,易細辛之辛散。佐使之任不同,則麻黃之勢亦減,取微汗而痊,是又少陰發表之輕劑矣。二方皆少陰中風托裡解外法。

風本陽邪,雖在少陰中而即發,不拘於五六日之期。用細辛、麻黃者,所以治風,非以治寒也;用附子者,所以固本,非熱因熱用也。寒本陰邪,即在太陽,熱不遽發,故有或未發之辭。麻黃、桂枝,長於治風,而非治寒之主劑,故主治在發熱惡寒。若無熱惡寒者,雖有頭項強痛之表急,當以四逆、真武輩救其里矣。

蓋病發於陰,便已亡陽,不得以汗多亡陽一語為談柄也。少陰制麻附細辛方,猶太陽之麻黃湯,是急汗之峻劑;制麻附甘草湯,猶太陽之桂枝湯,是緩汗之和劑。蓋太陽為陽中之陽而主表,其汗易發,其邪易散,故初用麻黃、甘草而助以桂枝,次用桂枝、生薑而反佐以芍藥。

少陰為陰中之陰而主裡,其汗最不易發,其邪最不易散,故用麻黃、附子而助以細辛,其次亦用麻黃、附子而緩以甘草。則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非必須陰出之陽而解耶。然必細審其脈沉而無里症者,可發汗,即知脈沉而症為在裡者,不可發汗矣。此等機關,必須看破。

人皆謂麻黃治太陽之傷寒,而不知仲景用以治少陰之中風。且麻黃在太陽,只服八合,不必盡劑,妙在更發汗,則改用桂枝。在少陰始得之與二三日,皆可溫服一升,日三服。則湯液本草分麻黃為太陽經藥,猶掘井得泉,而曰水專在是矣。

白話文:

少陰方總論

張仲景將疾病分為六經,並根據表裡、寒熱、虛實六法制定處方。六經各有偏重,太陽偏於表寒,陽明偏於裡熱,太陰偏於虛寒,厥陰偏於實熱,只有少陽和少陰掌管樞機之職,沒有明顯的偏性。但少陽偏陽,少陰偏陰,因此處方也會有偏重。少陰雖偏陰,但陰中含陽,所以其表證根源在裡,熱證往往由寒證引起。

治療表證要先考慮裡證,熱證多從寒治,因為陰以陽為主,固護腎中元陽,才能保持少陰真陰。如果陽盛陰虛,心煩難眠,持續二三日,可以使用黃芩、黃連,很快就會好轉。腎本無實證,如果有實證,一定是轉屬陽明,也是由少陰虛弱所致。了解其虛弱的本質,就能掌握治療的關鍵。

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等方劑的運用

少陰病位在裡,本不應出現表證;陰邪犯病,也不應發熱。但如果受風寒後就發熱,看似太陽經病症,卻屬於少陰,其特點是頭痛不嚴重,只想睡覺。《內經》說:「違逆冬季氣候,少陰之氣不能收藏,腎氣獨自下沉。」因此,少陰病發熱而脈沉者,必須在表證藥物中加入附子,預防裡證的惡化。因為腎屬坎卦,陰氣不藏,陽氣就失去了庇護,陰邪乘虛而入,孤陽無依而外洩。

太陽經是少陰經的表,發熱無汗,太陽經的表證必須疏通,但沉重的病邪在裡,少陰經的根本必須固護。如果只用麻黃疏通毛孔,細辛散發浮熱,而不用附子固護元氣,則少陰的津液會外洩,太陽的陽氣也會外散,治療就遠離痊癒了。只有附子與麻黃並用,內外兼顧,才能使風寒散去,陽氣歸位,精氣收藏,陰邪不再擾動。這與表證深入裡證,脈沉而需要發汗的治療,與表證在裡,脈浮而可以發汗的治療,完全不同。

如果病程在二三日,表熱尚未退,裡證也未出現,麻黃還不能去除,應以甘草的和中作用,代替細辛辛散的作用。輔助藥物的功用不同,麻黃的作用也會減弱,只求微微出汗而痊癒,這也是少陰發表法中的輕劑。這兩種方劑都是治療少陰中風,托裡解表的療法。

風邪屬陽邪,即使在少陰經發病,也不拘泥於五六日的病程。使用細辛、麻黃是為了治療風邪,而不是治療寒邪;使用附子是為了固護根本,並不是因為有熱而用熱藥。寒邪屬陰邪,即使在太陽經,也不一定立即發熱,所以才有「或未發」之說。麻黃、桂枝善於治療風邪,但不是治療寒邪的主藥,因此主治症狀是發熱惡寒。如果沒有發熱惡寒,即使有頭項強痛等表證急症,也應該用四逆湯、真武湯等方劑救治裡證。

因為病邪發於陰,陽氣已經衰弱,不能以汗多亡陽來論斷。少陰經的麻黃附子細辛湯方劑,如同太陽經的麻黃湯,是急劇發汗的峻劑;麻黃附子甘草湯,如同太陽經的桂枝湯,是緩慢發汗的和劑。因為太陽經是陽中之陽,主表,其汗容易發,邪氣容易散,所以先用麻黃、甘草,再佐以桂枝;然後用桂枝、生薑,反佐以芍藥。

少陰經是陰中之陰,主裡,其汗最不容易發,邪氣最不容易散,所以用麻黃、附子,佐以細辛;其次也用麻黃、附子,緩和地加入甘草。因此,少陰中風,脈象陽氣微弱,陰氣浮現者,表示病情將好轉,並不需要依靠陽氣外泄而解表。但必須仔細辨別,脈沉而無裡證者,可以發汗;脈沉而病邪在裡者,則不可發汗。這些關鍵點,必須理解透徹。

人們普遍認為麻黃用於治療太陽經的傷寒,卻不知道仲景也用它治療少陰經的中風。而且,在太陽經使用麻黃,只需服用八合,不必服完,妙處在於更要發汗,然後改用桂枝。少陰經的病症,在發病初期二三日內,都可以溫服一升,一日三次。因此,湯液本草將麻黃列為太陽經藥物,就像挖井得泉,就說水只在這裡一樣。